分享

怎样熬中药? (7)怎样让汤药不苦口

 林以南 2017-08-16



  人人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道理好说,“苦”药难咽,有的药实在是苦不堪言,难以喝下。有时候,有的病又不得不连服多帖,有些人真的是皱着眉头,含着眼泪吞服。中药的性味各有不同的功能,如甘味药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苦味药能泻火通下,燥湿;辛味药能发汗解表,通行气血等。如因中药味苦,就以甘味蔽之,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的正常发挥。  汤剂在治疗一般疾病时均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按特殊的服法服用。凡属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淤,热则沸溢。凡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滞易于排出,热服则增毒物之宜散。凡热性病宜冷服(如四虎汤),而寒性病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服用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口服中药汤剂比丸剂、膏剂、散剂、片剂等有吸收快、见效迅速的特点。但汤药苦口,难以下咽,所以有人在服汤药时加食糖减轻苦味。尤其是孩子哭闹拒绝服用时,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喝下药去,往往在中药里加些糖,以此来减轻药的苦味,虽然这样可使汤药易服,但是药效却受到影响,甚至大为降低。  用中药饮片都合适不对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白糖性凉,红糖性温。民间流传的药方中,用白糖煮茶水可以祛火;用红糖煮生姜、葱白可以祛寒,治风寒、感冒等等。中药讲究的是药性,每味药都有酸、苦、甘、辛、咸等不同药性,补益药多属味甘,服用时一般口感较好。苦味药多用于清热,因而其“苦”是有一定目的的喝中药时不应随意加糖,其主要原因是,若加糖既影响某些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发挥,又影响有效成分的充分吸收。例如,在许多退热中药中加糖,有效成分就会发生降解。另外,有些药必须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才能发挥出疗效。而补肾中药如果用淡盐水送服,则可增加疗效。加糖服药应首先了解药物的性状,凉性的药物可适当加一些白糖,热性的药物可加适量的红糖,这样才不会影响药效。因此,中药里可不可以随意加糖,在服药时应咨询一下医生,不可自作主张。  那么怎样才能既让汤药的苦味减少,药液比较容易入口,又不影响药效呢?  1.掌握服药时间。在一天24小时内,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8时~10时,一个在下午2时~3时。苦味中药可在饭后上述时间内服用。  2.中药熬好以后,将药汤凉一段时间。药理学研究发现:改变汤药的温度,就能减少汤药的苦味。正常人口腔内温度为36.2℃~37.2℃,舌根下高于舌面0.5℃。而味觉器官即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周围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而汤药的温度高于38℃,或低于35℃时,则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就会减弱,不太苦口,有利于吞咽。  3.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宜快不宜慢,转瞬即逝。  4.饮服时,迅速将药液含至舌根部咽下。因为舌尖部对味觉最为敏感,减少汤药与舌尖部的接触和在口中的停留时间,也会使你觉得苦味大减。  5.服药后可立刻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清除口腔中残留汤药。  6.添加调味品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所含的蛋白质、鞣质等能与糖发生化学反应,使有效成分凝固、变性,进而混浊、沉淀而被除去,以致影响药效。且糖可抑制某些清热药的疗效,干扰中药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还可降低许多中药里的有效成分。如苦味健胃的中药,就是利用其本身的苦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而达到健胃的目的,这类汤药加糖后虽能减少苦味,但却降低了健胃的功效。


(注:本连载为多个来源的多篇文章综合而成,可以说比较全面的涵盖了熬制中药的原理和各方面注意事项,是本微信号主笔曾积攒的资料库,现分享给需要的微友。----yiyitongxiu 无事闲人)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