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刿论战

 北音清越Alan 2017-08-17
  曹刿论战【2013年】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一、解词

  师:军队

  伐:进攻

  公:诸候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间:参与(今义:中间,空隙)

  焉:兼词,于之

  鄙:鄙陋,指目光短浅

  以:用、凭

  安:安定,这里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占

  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徧:同“遍”, 普遍、遍及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帛: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今义:增加)

  信:言语真实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狱:案件(今义:监狱)

  察:弄清楚

  情:实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属:种类

  可以: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从:跟随

  鼓:动词,击鼓

  败绩:溃败

  驰:驱车进击

  轼:古代车子前边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遂:就,于是

  逐:追赶

  既克:已经战胜

  故:原因、缘故

  夫: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再:第二次(今义:又)

  盈:充满

  伏:埋伏

  靡:倒下

  二、译句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牲畜、玉器、丝织品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如实禀告神。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

  三、理解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记叙在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进攻的故事。

  课文以曹刿参加长勺之战的经过为线索展开记叙,依次写的是: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总结,脉络井然。

  (1段)战前准备:曹刿请见鲁庄公,并和他讨论作战的条件——政治上取信于民。

  (2段)战争经过: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鲁军取得长勺之战胜利的经过。

  (3段)战后总结:曹刿论述克敌制胜的原因。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全文以“论战”为重点进行选材与剪裁,展开记叙,“论战”部分(战前准备阶段、作战总结阶段)写得详,作战部分(作战过程)写得非常简略,作用: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

  四、填空

  1、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意思是: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5、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理由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6、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的时机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乱旗靡)。

  五、简答

  1.“远谋”二字是本文的关键,贯穿全文。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指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要取信于民;在作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从容镇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2.怎样理解曹刿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视为“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3.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鲁庄公:政治上鄙陋无知,军事上无谋无能,鲁莽草率;

  曹刿:深谋远虑,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4.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什么深刻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获胜的根本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有利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5.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也有人说,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说他不“鄙”的原因。

  示例: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6.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示例: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2013年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阅读《曹刿论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小惠未徧( ) (2)公将鼓之( ) (3)再而衰(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1.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22.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19.(3分)(1)同“遍”,遍及 (2)击鼓 (3)第二次(每小题1分)

  20.(3分)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抓住“狱”“虽”“以” 等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即可。)

  21.(3 分)A

  22.(3分)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 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 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 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答出以上四点中的三点即可,每点1分;采用其他言之成理 的说法作答亦可。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不得使用文中原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