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中的军事帝国之汉帝国 下

 不沉俾斯麦 2017-08-22

为什么汉初不动手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一个事实,“封建”起来的国家很难对外采取大规模行动。初听起来似乎这个说法很怪,但在廓清了概念后这个问题就会显得十分清晰。中国人都知道凤晋安这个词,知道点历史的中国人都会说封建王朝就是从秦帝国开始算起,但知道更多点历史的人就会说秦帝国恰恰不是封建,它是一个消灭了东周分封建立的各诸侯后统一天下,以郡县制管理国家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但这种从一个极端立即跳转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显然是有点问题的,秦朝的灭亡全都归咎于暴政和农民起义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关东诸侯的贵族势力的独立倾向和民众还没做好承认统一帝国的准备也是帝国倾覆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汉帝国才是一个真正有点“封建”意味的帝国,是一次对秦始皇的强行统一的反向“矫正”。而且其封建还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被迫的,也就是分封异姓王,在逐步消灭了异姓王王后,刘邦以白马之盟等手段进行了第二次封建,将自己刘家的亲属子孙分封到全国各个地方——主要是东方原先那些战国诸侯国所在地——成为一方领主。这些刘家人享有当地的财富,管理当地的民生,同时甚至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和以前周室分封的诸侯类似。至于以关中为主要地区的中央控制地区则是标准的秦代那样的郡县制。也就是说西汉帝国这架马车最初是混合动力的。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是一种倒退,毕竟大一统的帝国似乎看上去更强大更让人赏心悦目,但是这里必须要提醒一点,想大一统得有基础,一句话:凭什么让天下各种势力和各地民众都认可你刘家是皇帝?当初项羽在秦朝灭亡后也只能是分封诸王,让赵国、齐国、燕国等各地诸侯继续割据,他自己这个所谓的西楚霸王的直辖地区其实并不大,相对于包括分封到蜀地的刘邦在内的各诸侯的实力优势其实很小,要说关键性优势只有项羽的军事能力和楚军的军事素质及凝聚力,这种优势是很不稳定的,尤其是项羽的根据地是在无险可守的江苏山东河南等部分地区,在其主力出击时根本无法兼顾另一个方向的敌军入侵,连首都都难以保护,其败亡是注定的。

而刘邦统一天下时态势比项羽要好,至少当时经过多年的战争后明显的诸侯割据势力已经消灭了,残留的主要问题是手下还有一堆军功卓著的异性将领,如韩信、英布等,不得不先给他们封为异姓王,之后再一个一个消灭掉。经过这两轮清洗,暂时天下不再有可以割据的势力了,但其统治合法性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如果此时是中央集权制国家,那么当刘邦自己死后,出来一个强势的外戚或者权臣夺权了怎么办? 这并不是个容易解决的小问题,隋炀帝杨坚作为外戚政变夺权后,将前皇室宇文家族的各个支脉几十个家庭的成员全部砍光,朝臣不敢多言,而外部如尉迟迥的反抗也被迅速镇压。 而刘邦死后恰恰马上就是吕后专权,其实以吕后擅权的程度和其心机与冷酷,早武媚娘几百年年做一个女皇帝也并非不可能,她在位时期大封吕氏诸王,连南北禁军都掌握在吕家手里,可是吕雉直到死,也只是在朝廷里折腾,因为假如她要彻底改朝换代,就会除了要应付朝臣中可能存在的反对外,还会立即招致分封天下的刘姓王族集团的围攻,这个难度要比单纯的宫廷政变大的多。而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点,在吕雉死去后,刘家王族和朝臣立即将诸吕杀的干干净净,整个过程可以说干净利落,吕氏集团根本就无力反抗。但这个方法毕竟是有弊端的,中央集权是趋势,为此其它的方法也有被总结出来,比如一个比较极端的做法就是子贵母死,这是汉武帝开创的方法,将儿子立为太子后,就将其母亲杀死,从而避免儿子如果年龄太小时就登基,会造成母系临朝弄权外戚势力坐大的危害。这个做法在北魏甚至成为制度。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是要分析汉帝国在对外出击之前必须要先完成内部整合,这是十分关键的基础性条件,南北朝时期南朝之所以始终无法发动较为有力的北伐,除了地理因素和战马资源等问题外,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是长期无法解决南渡中原士族、流民和当地土著之间的融合问题。而最终统一全国的恰恰是率先整合了内部的西魏/北周/隋帝国,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就对外而言,这种分封诸王显然就并不利于整个国家调配人力物力去实施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首先各诸侯国内的财赋和民力任何有效动员就是个问题,而且中央军队如果北上出击,那么假如有诸多实力雄厚的诸侯王在背后显然也不是个舒服的状态。显然大一统帝国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向着集权进发的,黄河等水利工程需要大一统的调配人力物力,对抗北方游牧帝国也需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皇族和诸侯皇族的血缘纽带必然会越来越淡漠,而利益之争会日趋激化,“封建”问题是必须解决的。

这个问题基本可以认为西汉帝国是分两个阶段化解掉的,第一个阶段性事件就是汉景帝平定七王之乱,这是一次双方的军事大摊牌,而战争的结果证明了上一篇中笔者所论述过的, 关中政治军事势力在地利上对关东地区具有极大的优势,这场战争的结果一方面极大削弱了关东诸侯王的军事能力,一方面打击了他们的信心。而第二步则是汉武帝初期所施行的“推恩令”,也就是让诸侯王自己进行二次分封来碎片化,从而彻底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可以说中央集权的强化是汉武帝时期得以对匈奴实施大规模战争的一个必要保障。

随着刘氏统治的日益稳固,诸侯逐渐削弱到完全无法对抗中央的地步,但这也使得最终外戚王莽窃取西汉皇权后,朝廷中枢层面并没有多强的反抗,而直到王莽的新政造成巨大的混乱而又恰逢天灾饥荒,酿成绿林和赤眉起义后,王莽的统治才被动摇和推翻。这就充分说明了古代帝国的中央集权也确实很难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说回到内部整合,对于汉初来说其实还有个重要问题,刘邦集团确实是历经战场锤炼的军队,但这其中几个最优秀的将领韩信、英布、彭越等却都是必须要剿灭的异姓王,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显然是不可能对外过于强势的,而剪除这些异姓王也就等于消灭了汉初大部分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而刘邦身边的樊哙,夏侯婴等主要是勇将,而非方面作战的帅才。这和唐初李世民手下的李靖、李世绩、侯君集等名将,明初朱元璋手下有徐达、常遇春等名将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综上所述,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西汉初期本质是个对之前几百年的春秋、战国和秦末战乱的分裂因素进行消化的时期,这个时期本应该由秦帝国来完成,但秦帝国太急躁太霸道,根本来不及完成这个过程。由此看来,历经文景之治的几十年之后,西汉以其在当时世界上堪称庞大的人口、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文化,在逐渐臻于完备的中央集权政权统治下爆发出大国的国威是必然的。相反,所谓的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并非这个国势爆发的主要原因,不过关于汉武帝的问题后面再详细分析。

汉帝国的独特优势

历史从不会简单重复,中华第一帝国(秦汉)和第二帝国(隋唐)的军事态势有着诸多的本质不同,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一帝国时期汉人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秦汉之际,游牧民族的成色还比较“纯”,其所掌握的汉人技术和生产能力也更弱一些。因此除了马匹众多而拥有游牧民族武装的必然的机动性优势外,在军队的装备方面与汉人有着较大的差距,如兵器上汉人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率先进入青铜兵器时代,冶炼制造青铜器械的炉具、原料、燃料、技术等等都是当时的游牧民族较难掌握和形成规模的,而之后的铁器时代汉人仍然走在前面。如汉人的弩早早就使用了铜质弩机,青铜箭簇,力量和破甲能力都是匈奴人所无法抵挡的,相反,匈奴人还在大量使用骨制箭簇,当遇上汉人的精良皮甲乃至金属铠甲后杀伤力自然大打折扣。

因此可以说,西汉时期,是历史上很少的汉人军队质量可以大大超过游牧武装的时期,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自然是李陵的那次5000人步兵队的孤军远征,具体作战经过这里就不提了,很多文章都有更详细的记述,不过这里可以问一个问题:之后的历史上还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么?我们可以逐个时期的排查,然后我们就会发现再也没有了,尤其是在马鞍马镫发明后的公元四世纪开始,以一支几千人的步兵去硬抗8、9万游牧骑兵的围攻都是无法再复制的绝唱。而且总体趋势是,冷兵器时代越靠后,中原汉人军队的品质相对游牧军队就优势越小,乃至最后完全颠倒过来,比如铁木真的蒙古骑兵就甲胄精良武器锋锐,他们往往人马都有甲,防护齐全,绝不逊色于其所面对的周边的那些对手们,而在明末对抗后金军的哪些明军将士就更惨,他们有时候穿的甲胄甚至是纸糊的,而满人八旗的头几排冲阵的士兵甚至披着几层铠甲,装备补给都远胜明军。这一方面是因为游牧民族通过技术扩散,掠夺人口,征服农耕地区等手段已经获得了可以支持军事力量建设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汉人自己社会发展走入歧途的结果,上亿人口的宋或者明所能出动的能战的军队绝对不会比千把万人口的西魏北周更多,原因就在于当整个社会的结构都被扭曲后,空有很多的财富和人力却无法动员和组织成军事力量,这个问题我们在讲到后面时再详谈。

说回到汉帝国,当然李陵同时代的汉军也有几万人的大军被匈奴人击败的战例,如战绩虽差但备受汉武帝宠信的李广利,每次出兵都是几万步兵几万骑兵的组合军团,但却败多胜少最后甚至带着7万汉家儿郎被打的全军覆没。不过这说明的问题是武器装备终究是次要问题,人才是军事力量最关键的因素,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而且李陵所带都是募集而来的精锐骁勇之士,素质比普通的军队高很多也是正常的。

汉帝国除了这种军事上的技术优势外,在生产力方面的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汉帝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都在充分利用技术来提高生产能力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如汉代中国人就已经大规模的冶炼钢铁并投入军用和民用,仅仅是铁制农具就包括犁铧、耧、钁、锸、耙、镰等从耕播到收获的全套工具。这显然可以大大提升劳动生产率,促使更多的人口脱产转化为上层建筑,塑造出辉煌的文明和军事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