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品课堂 ——简析《大盂鼎》铭文(第七讲 下) ■王友谊

 溥泉老人wfql8c 2017-08-31

  《大盂鼎》铭文的结构全部讲完了,接下来讲《大盂鼎》铭文中的特殊字。

  第一个字是,音“bì”,是惩除的意思。原文译为“文王、武王为康王惩除了奸慝,敷(辅)佑了四方”。写上面的“门”部时,要先写竖画,左右两边要对称。我们在处理类似字形时,先确定字形的主体,也就是这个字的上半部分,确定好后,将下半部分穿插其中,这样处理字形一方面结构易于把握,另一方面字形也不易松垮。


  下面是字,“畯”“[田][允]”是通用的,有的版本翻译成“悛”,读音是“quān”,在《大盂鼎》铭文中是整改的意思。先写左边“田”部,注意右边“夋(qūn)”部起笔位于“田”部上方。我们在处理类似的结构时,需注意左右部分的呼应关系,这种呼应关系,体现在这个字右半部分的起笔和最后一笔之中。

  音“cuó”,是一个发语词。上面是一个“虎”字头,下面一个“祖”,左下是“手”部,这个字没有实际意义。

  该字在《大盂鼎》铭文中读作“耽”,是“耽误”的意思。它也读作“鸩”,当作“毒药酒”的意思。先写左边的“酉”部,再写右边。书写时需注意,右边第一笔要稍稍高出左边一点。

  “辟”字在《大盂鼎》铭文里出现了两次,意思各不相同。第一个是“殷正百辟”,译为“百官”;另一个是“克余乃辟一人”,康王称自己为“辟”。这个字要先写“尸”部,第一笔要重一些,代表人的头部。再写“口”部。最后写“辛”部。使整个字呈环抱之势,将“口”部包在中间。

  “肄”字,意为“沉湎于酒”,不思报国,因此商代才灭亡。书写时第一笔要捻管,然后写“大”部,右边的部分有阔笔,最后封口。

  字,是“离别”的意思,原文“勿余”,即“不要离开我”。左部是一个“象”字,右面是“刂”部。这个字同之前几个字在处理结构时有个相同之处即呼应与环抱。金文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诸如此类的例子,大家可以着重观察类似的字,都具有左右组合相对呼应的关系,理解了呼应关系,此类字处理起来就相对简单些了。

  “雍”在《大盂鼎》铭文里意思是“和”。原文“雍德巠(jīng)敏,朝夕入谏”意为“要求盂和荣好好合作”。“雍”字比较难,容易写偏,下部是两个“口”,书写时要注意结构。这个字与之前讲过的“隹”字不同,“雍”字中间的短竖是直的,而“隹”字中间的短竖是弯的。

  下一个字是“遷”。“遷”在《大盂鼎》铭文拓片中不是很清晰,实际上它由“萬”部和“邑”部组成,当“迁走”讲,原文译为“康王赏赐给盂部下财物,让他迁到自己的封地”。这个字也是之前我们所说的环抱与呼应的关系,实际上我们也是把两部分当成一个整体来处理,这样写金文会显得很“整”。


小结

  处理金文的字形结构,如:左右、上下以及包围结构字形时,需把握住“中心”部分,所谓“中心”即为一个字的主体部分。例如《大盂鼎》铭文中的“擾”字,并没有按照我们往常从左至右的书写习惯,而是先书写右侧“憂”这部分,这说明了“憂”是“擾”字的中心部分。由此,在书写了右侧以后,中心左边的“酉”只要处理好呼应关系,那么这个字就是和谐的。包容结构也是同样的道理,先写中间再写两旁的字不乏其数,将主体确定好,其他部件的“安插”也就变得容易了。而上下结构的字,相对于其他结构的字处理起来更顺手一些,这与中国文字的形成方式似乎有着很大的联系。

  本期对《大盂鼎》铭文各种不同类型的字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实际上在临摹过程中需要把握住一个“整”的概念,所谓“整”一方面是单个字形结构之“整”,字形结构的“整”需要我们找准不同笔画及结构之间的呼应关系。另一方面需要我们把握整体气息之“整”。整体气息的处理是基于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字的内在结体、外在结构、虚实对比等方面。处理好这几点,对于临摹《大盂鼎》铭文以及其他金文作品会有很大益处。

  对《大盂鼎》铭文中部首移位、部首省略以及特殊字的分析就到这里。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王友谊先生将为大家对比分析与《大盂鼎》同期的铭文,解读并示范其中异同。相约三品课堂,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