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小桥大水人家好 2017-09-01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这个问题,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不管是东方社会或西方社会都有大量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探讨。在很多种辩论会上,在有人穷凶极恶的犯下滔天罪行时,在一些社会性伦理事件发生的时候,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话题就会被人们提起。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是任何一套伦理学学无法回避的东西,对于人本性的判定是社会伦理理论的基础,而且是逻辑基点;也是很多法律设定的前提。

古代中国比较有名的就有孟子和荀子之争,在明朝,王阳明在其“良知四句教”里面也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探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在儒家思想源流当中,人性本善,是一种基础的假定,三字经里面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孟子曾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很明显,孟子和儒家都是性善伦的支持者,原因非常简单,儒家其实是以一种良善的心灵人格作为其社会伦理基础的,不管是孔子宣扬的圣贤品格还是君子作风,不管是仁义礼智信还是温良恭俭让,这些优良的社会人格都必须有一个人性本善作为理论根基的。

你很难想象,如果一个社会的多数成员都认定人性本恶的情况下,还能去推行一个仁义,忠恕;也难以想象,在人们都认定:他者即是地狱,人本性都是恶的情况下,还有人会听从“仁者爱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倡导。所以整个儒家伦理学说的基础就是: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然而,当时的法家则持相反的看法,在当时那个礼崩乐坏,征战杀伐,人心大坏的时代,法家很自然的提出了人心本恶的思想。作为法家思想的启蒙者,荀子认为:人一生下来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如果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且荀子还把孟子给批判了一大通,大概意思就是那些良知,良能,那些仁义、忠恕都是后天学习的“伪”,不是人的本性。

而且,荀子一句话就能把孟子给噎死,如果人性都是本善的话,那干嘛还有那么多人干坏事,怎么还有那么多坏人呢?人性要是天生就都是良善的,这个世界压根就不应该出现坏人!干嘛还要用后天的教育去教化,去教人讲道德,行善、做好事呢?只有人性本恶,才需要教他做好事,规避他的坏性嘛!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一句话概括就是,荀子认为:人骨子里都是贪财、好利、好色的坏种,所以才需要后天的那些个所谓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教化来规范这种本性中的恶性。

基于这种对于人的本性的充分的不信任,法家才发展出了一套严苛峻法和一些“法。术、势”之类的厚黑权术和手段来治臣牧民。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西方的孟子与西方的荀子之争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善,在西方的思想大师如卢梭和马基雅维利那里也被争论过。而且卢梭和马基雅维利对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论点和孟子与荀子的观点出奇的相似,如果说孟子是正方一辩的话,那卢梭就是正方二辩。

卢梭是社会契约论的坚定支持者,也是人类平等的倡导者,如果人性都是坏种,本性都是恶的,那还有人去遵守契约精神吗?还有人愿意平等对待别人吗?显然不能因此人性本善是卢梭的社会伦理体系的一个逻辑基点,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前提假设。

而马基雅维利和荀子简直就是穿一条裤子的好哥们儿,他们不仅对于人性本恶方面观点一致,而且坚持得很彻底,在教君王如何用霹雳手段治理国家。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马基雅维利认为:君王必须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兽的行为进行斗争,做君王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肯定会灭亡,他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狮子不能防御陷阱,狐狸不能抗拒豺狼,所以,君主做狐狸是要发现陷阱,做狮子是要吓走豺狼。

这位小马哥论述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强调有势力保护国家容易、反之则难,君主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马基雅维利和中国法家玩弄权术方面的主张也出奇的一致,在玩弄权术阴谋方面马基雅维利学派基本上可以和法家对应起来。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其实历史以来几乎人类出现的两可悖论的根源都是因为基础定义没有界定清楚就下判断导致的,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界定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然后在界定清楚人的本性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那么大前提和小前提一界定清晰,答案就不言自明的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

人类所谓的善,其实背后的逻辑它考察的核心点非常简单,那就是一个个体是否有利他行为;

而人类所谓的恶,就是指一个个体是否存在伤害损毁他者利益的行为;

人类的所谓善恶,无非都是一套功利标准,善恶的标准无非就取决于一个人的行为是给他者带来利呢,还是带来害。也就是说当我们判断一个人善恶的时候,其实是在说:一个个体与一个个体之间产生了什么关系(利或者害的关系)。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因此,善恶本身只是一种群体间的关系判断而已,善或者恶本质上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判断,而不是人的属性判断。

把属性判断和关系判断给混淆了,这是两千多年来,东西方思想家们在判断人性本恶还是本恶是都在犯的一个低级错误!

我们在考察孟子、荀子、马基雅维利和卢梭的争论过程是时,发现其实不管是性本善论还是性本恶论他们都是从一些人类不同的年龄阶段或生存场景去考察和证明自己的论点,比如找性善论一方找一些没经教化就会做好事、利他的行为案例;

性恶论一方找一些久经教化还会害群,或者是同类相食或舍己为人的案例相互怼。

或者有西方学者假定出一个人性孤岛,考察人在极限生存状态下人,为了生存彼此道德观念是否还能维持诸如此类。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其实呢,这里面存在一个巨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误区,那就是把善和恶这两种对行为的判定直接嫁接到人的本性当中去,把善恶行为关系判断直接等同于人类的本性。

恰恰在本善论和本恶论思想家彼此拿出人类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的证据的时候,一个清晰的结论出现了,那就是人性既可表现为穷凶极恶,又可表现为温良慈善。也就是说事实上在人性之室存在两道可以打开的门,一道通往善的天堂,一道通往恶的地狱,而善恶只是大门,是善恶只是人性走出来的道路,而真正人类的本性非善非恶,而是趋利避害的生命本能,是善是恶全在于生命的两个行为标的物:利和害。

那么,有人马上就要反驳了,既然人性善恶表现是基于利害判断,那么,为什么面对同样的里或者同样的害时,却又有截然相反的两种人类行为存在呢?有的人选择同类相食,穷凶极恶,而有的人选择舍生成仁,良知发现呢?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其实人类除了趋利避害两个行为路标之外,还有本能和认知两个探路工具,是本能和认知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的生存信念、信仰和行为取舍。

本能和认知的不同决定了两个人类个体同样的生存场景中会采取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行动,所以善恶是两道门分别通往天堂和地狱;而趋利避害是生命准则,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至于是选择打开哪道们,由本能和认知着两把钥匙决定。

为什么常常出现新闻报道,有一些穷凶极恶杀人越货的坏人,在私下里却是一个极其孝顺的孩子呢?如果人性是本善或者是本恶的,那么怎么可能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出现截然相反的善恶行为呢?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恶人,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人,反而是灰度的人占多数。人在不同生活场景和情况中,会有无数次利害判断,在这些利害场景中采取什么行为取舍,完全取决于这个人当时本能和认知所处的状态。

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千年争辩的终结

一个个体的情绪、情感状态、认知状态、审美状态、信仰体系的不同,从而导致价值标准的差异,导致了人与人对于同一个事物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出现千差万别,导致了他们在人群中采取的行为取舍出现不同。那些无知的、偏激的、狭隘的人格状态和认知状态往往导致危害他者的行为,这也就是罪恶的行为的开始。

人的属性是:趋利避害,利和害的判断差异导致了善恶两种行为的出现。

因此我们说:是无知、偏激和狭隘让人类变得罪恶和渺小。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个千古论题可以就此告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