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理血剂
一、概念: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 二、分类: ┌①促进血行,增强活血化瘀药之疗效。 1.活血祛瘀 ── 配行气之品│ └②血瘀而致气滞病证,故配行气之品。 2.止血──配既止血又能活血祛瘀之品。 三、使用注意: ①运用活血化瘀剂时,应适当配伍理气药,以增强行血化瘀之效。 ②化瘀之剂易伤血、动血,不可久用,对体虚者,应配养血之品以护血,或配益气之品 以扶正;对有出血宿疾者,或妇女月经过多,孕妇等,均宜慎用。 ③运用止血剂,要避免止血留瘀之弊,故可于止血方中酌配既能化瘀又能止血之药。 ④急性出血,宜止血为先,急治其标;慢性失血,宜着重治本或标本兼顾。 理血剂的适用范围 血瘀证,出血证。 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辨明瘀血或出血的原因。 ·分清标本缓急。 ·逐瘀防伤正气,多辅养血益气之品。 ·止血适当辅以活血,以防血止留瘀。 ·活血祛瘀剂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用。 第一节 活血祛瘀 活血祛瘀剂,适用于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病证,如经闭、痛经、干血痨、癥瘕、半身不遂、外伤瘀痛等。临床表现以刺痛有定处,舌紫黯,舌上有青紫或紫点,腹中或其他部位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为特点。 活血祛瘀剂常用活血祛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为主组成方剂。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又常配理气药以行气活血。血证的成因较多,且病 机又有寒、热、虚、实的不同,故遣药组方又相应有所侧重,如血瘀偏寒,需配温经祛寒药以温经活血;血瘀偏热,又当配清热凉血药以清热活血;水瘀互见,则应 以利水渗湿药与化瘀药同用;正气亏虚而瘀血阻滞者,应扶正活血兼顾。 适用病证多种瘀血证。 瘀血形成的原因
桃核承气汤 ▲▲▲ 〖方源〗 方源:《伤寒论》109条: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组成〗 桃仁 去皮尖,五十个[12g] 大黄 四两[12g] 桂枝 二两[6g] 甘草 炙,二两[6g] 芒硝 二两[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方歌〗 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 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主证分析
“血自下,下者愈”,是论述血结轻浅之蓄血证,有“血自下,下者愈”的机转。因下血则热随血泄,邪有出路,其病得愈。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方解】
君 ┤ │两者配伍,瘀热并治。 └ 大黄 —— 破瘀泻热┘ ┌ 桂枝 —— 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行瘀,配于寒凉破泄方中,防寒凉凝血之弊。 臣 ┤ └ 芒硝 —— 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泄热。 佐使 —— 炙甘草 —— 护胃安中,缓诸药峻烈。 配伍特点: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虽不专用止血药,火热得清则血不妄行,为图本之法。 【运用】 (1)方中的芒硝用量,不可死守原方,如血瘀而无热象,大便通畅者,可以少用或不用;桂枝在本方中十分重要,因为桃仁破血而行,桂枝行血不破,桂枝、桃仁两药配伍对活血化瘀起着重要作用。 (2)“先食温服”即先服药后进食,亦即空腹服用。根据古人服药经验是:其一病在胸膈以上者,先进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进食;其二本方药力猛烈,只可暂用,不可久服;孕妇及年老体弱者慎用;其三药后病人有轻度腹泻,即“当微利”,也有少数病人有轻微腹痛反应,一般停药即止,毋需处理。 (3)综观全方虽为攻瘀逐血之剂,但较抵当汤的作用和缓,因而服后并不一定下瘀血,而反取其通泄作用,故方后自注“当微利”即是药后的效应。 (4)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用本方。原方是表邪入里化热,循经传腑,所以如果表邪未解,一般来说,应先解表。(“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是论述蓄血轻证兼有表证的治疗步骤,即“先表后里”。因为表里同病,里实者,当先解表而后治里,这是治疗大法。正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故本证待表邪解除后,再行桃核承气汤清热逐瘀。) (5)因本方为破血下瘀之剂,硝、黄并用,有明显攻下力量,故孕妇禁用。 (6)桃核承气汤多用于体质壮实的患者,气血虚弱者慎用,本方不宜久服。 【临床应用】 此方不仅是治疗下焦蓄血证的主方,临床还可用于多种疾病,尤其是稍事加减,对于治疗上部及皮肤等血热淤阻经脉的病证,效果都比较满意,且易于掌握。临症应用时,关健在于抓住“淤”、“热”这两个辨证要点。人体不论哪一个器官和部位,凡因淤热互结,造成的气血运行受阻、脏腑机能失常, 均可用此方活血化淤,清热泻实以治疗。 典型病例: 【附方】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是治疗气滞血瘀证的代表方、常用方。 ) 〖方源〗 《医林改错》 〖组成〗 桃仁 四钱[12g] 红花 三钱[9g] 生地黄 三钱[9g] 川芎 一钱半[5g] 赤芍 二钱[6g] 牛膝 三钱[9g] 桔梗 一钱半[5g] 当归 三钱[9g] 柴胡 一钱[3g] 枳壳 二钱[6g] 甘草 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方歌〗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主治〗 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是体现活血化瘀方法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方。《医林改错》作者王清任,有名的五逐瘀汤之首。历来把它当作一类方,重点方,通过血府逐瘀汤 的学习,也可以了解活血化瘀方面,很有贡献的王清任的学术思想。他制定这个方叫做胸中血府血瘀,用药体现行气活血兼顾。病机是血瘀为主,兼有气滞的。 主证分析胸中血府血瘀,气机郁滞证。(照顾到原书描述的病机,以及全面看待这个病机)
对血府逐瘀汤来说,首先,血府是什么?王清任当时正处于中西汇通的前期,晚清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包括王清任,唐荣川这些医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特别解剖学的影响,开始想寻找中医理论讲的那些病位,相当于西医的什么?那就要从西方传入的解剖学去找答案。包括前面提的三教,唐荣川都是在找三焦,大肠 里面那个,他说油膜,肠系膜,都截然从解剖去找。王清任也找血府在哪个地方?他由此创造了自己的很多,在当时认为中医改革当中的一些理论。那个书不厚,但 里面他理论挺多,但由于他的理论大家并不接受,所以说他《医林改错》越改越错,但他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非常令人敬佩。为了寻找这种血府,为了寻找解剖 上一些和中医符合的概念,它可以说是走了很多地方,从河北玉田他的老家,一直到新疆,全国走了很多地方,经常跑道有些人死了埋的乱坟岗,甚至于刑场上他都 去,在封建时代,有时候有些做法还是要偷偷摸摸的,要看死了以后人的解剖脏器,当然血府这个概念他有些误解,他看了死了的人,不管外伤也好,不管怎么出 血,体内积血,他认为横膈肌下面有个凹陷,低处,很多那个地方攒了一个血块在那里,很多死亡的人都有这个特点,特别外伤,那他说这是血府在膈膜低处,膈膜 低处总有一个积血在那里,这个血就是血府的瘀血。所以他这个方,治疗胸中血府血瘀,就是指膈膜低处那块瘀血,当时是这样。当然这个方形成以后,人们现在给 它扩大治疗范围。可以说一身的上下瘀血,以它为基础加减,都可以治疗。这是什么叫胸中血府血瘀。他由于他当时的解剖学的实践,他对各个脏腑,也画出了脏腑 图,这里反映了一种实践,探索的精神,所以王清任应该是早期中西汇通的先驱之一。 血府逐瘀汤的病机,胸中血瘀,血瘀主要在胸部,兼有肝郁气滞,实际上肝郁气滞,肝经循两胁,布胸中,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胸中血瘀之后,又可 以引起气滞,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气血之间的关系。所以主治证候分析,我们现在把它按照瘀血阻滞胸中,清阳不升,阻滞胸中,不通则痛,胸痛,清阳不升,头部 气血逆乱,导致头痛。它那个主治非常多,在他书里,他用这个方治疗的病种有39个。涉及的面非常广,分类,有五个大方面。
所以瘀血阻滞,他那三十九种病写得非常多,有些病也很怪,归纳有五种,1.头痛、胸痛,2. 胸中异常感觉 3.瘀血化热 4. 神志症状 5. 舌像脉像。比较多的是这五个方面。都是瘀血阻滞。那血瘀气滞,有直接,或间接产生的。至于这个肝气不舒以后,产生肝胃不和。瘀血引气呃逆,干呕。或者肝胃 不和,胃气上逆,或者瘀热,瘀热影响到胆胃之气上逆。这个也可能。他也写到了一些,这方面的呃逆,顽固呃逆从瘀论治,涉及胃气上逆。所以血府逐瘀汤主治证 涉及很多,教材往往写得也比较多,归纳起来以那五个方面为主。都是由血瘀气滞导致的。针对这个情况,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过去还说,活血化瘀,行气开胸止痛。 【方解】
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中为气之所宗,血之所聚,肝经循行之分野。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则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且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故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瘀久化热,则内热瞀闷,入暮潮热;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全方配伍,特点有三: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王清任实际上是运用了很多前人的基础方和基本的配伍组合,组成了这个方。他用这个方,它讲这里面有四个药。实际上有五个药。他这个《医林改错》里, 活血化瘀类方里,用得最多的,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用得也不少。当归当然既是活血又是养血的。相比川芎、赤芍、桃仁和红花来讲,这四个药,那是公 认的活血化瘀药。当归有时候还把它放在养血药里边。所以他选择活血化瘀药,很有针对性。他自己说,他选这个活血化瘀药,四个标准。有时候我们觉得这是它的 四大金刚。他很多的活血化瘀方里,出现率最高就这几个。他说,
所以他这个有一点类似于过去葛洪的组方用药,简便廉效这个特点。而且他作为指导思想,直接提出来的。所以君药、臣药,讨论红花、川芎、赤芍加牛膝。 牛膝有活血作用。在一般活血化瘀基础上,牛膝还能引瘀血下行。胸中血府血瘀,引瘀血下行。所以君药、臣药结合,体现了活血化瘀为主。全方活血化瘀是功用当 中主要的。 这个方里两组佐药,当归、生地。一个可以养血,考虑瘀血阻滞生肌。瘀血阻滞,新血不生。当归、生地能够养阴补血,补充阴血不足。生地又能够 使瘀血所化之热,有清热作用。这几方面都照顾了。如果瘀热重,当然还可以加凉血药。或者加重生地用量。所以照顾到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瘀阻生肌的问题。所 以在活血的同时,要有养血,又考虑到要清血热,晚发一阵热了,要清血热。 在佐药方面还考虑,运用了一组气药。气药也是运用前人的一些经验。比如桔梗,在这个地方,既是佐药,又是使药。作为佐药来讲,开宣肺气。虽 然有开宣胸中气机,枳壳降气,擅长于胸、脘、腹气机不畅。有降气作用。枳壳、桔梗一配,一升一降。前面不管是败毒散,或者是参苏饮,这里都遇到这个结构 了。将来在后面方里,还会遇到。就是说桔梗、枳壳的一升一降,畅通胸中气机,气行则瘀化。气行则瘀血有助于解除,气行则血行。 柴胡这个药,一方面可以疏理肝气,胸中肝经所过的地方。而且也可以由于肝气郁滞,导致情志方面的一些变化。柴胡有疏肝理气作用。而且柴胡和 枳实相配,也有调整气机、肝脾兼顾,一升一降的作用。柴胡和枳实相配也有一升一降,对胸胁这种疼痛,那不是四逆散里的调气的结构吗?调和肝脾气机的结构。 仅仅是用枳壳代枳实了。它是针对了脘腹胁肋气滞作痛,一个基本的结构了。这里边有甘草,有芍药。只不过用赤芍。基本上有个四逆散的结构在里面。 所以这一组柴胡、桔梗、枳壳,体现了升降气机,又能调和肝脾气机,是行气的。前面一组活血药,和这一组行气药相配,体现了活血化瘀和行气止痛相结合。止痛当然很多活血化瘀药。本身通过化瘀,能够达到止痛作用。 甘草在这个方里是使药。它能够养胃气,安定中气。而且甘草配合芍药这些还能够止痛,还可以治疗胸痛。 所以整个这个方体现了活血化瘀为主,行气为辅,是一个常用的活血化瘀方。这个方是个复方。实际上它的思路,是从桃红四物汤来的。是个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加上行气疏肝理脾的四逆散两 个合成。加点载药上行,开宣肺气,开宣胸中气机的桔梗,和引瘀血下行,牛膝,这两个相结合。就是桃红四物和四逆结合,加桔梗、牛膝。桔梗运用之后,可以使 得药力缓留于胸中,向上。它还有使药的意义,能够使药力缓留于胸中。牛膝当然可以引血下行,既是使药,又分别兼臣药、佐药作用。有人过去分类,也把牛膝当 作一个佐使药。也有一类分类方法它是这样的,一组一组分。就是说桃红四物里边活血化瘀方面的,把它作为君药。有的教材整个的桃红四物就是个君药。桃红四物 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行气的四逆散,就把它当臣药。君臣配合,体现了活血化瘀为主,行气为辅。佐药就看作桔梗、牛膝,既载药上行,畅通气机,和引血下行, 增强活血化瘀作用,作为佐药。甘草兼作佐使了。因为这个方本身是个复方,建立在两个基础方的这个基础上组合的。这是血府逐瘀汤的方义分析。 【运用】 【附方】 〖附方一〗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 一钱(3g) 川芎 一钱(3g) 桃仁 二钱,研泥(6g) 红花 三钱(9g) 老葱 三根,切碎(6g) 生姜 三钱,切片(9g) 大枣 七个,去核(5g) 麝香 五厘(0.15g),绢包 黄酒 半斤 用法: 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用:活血通窍。 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而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附方二〗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五灵脂 炒,二钱(6g) 当归 三钱(9g) 川芎 二钱(6g) 桃仁 研如泥,三钱(9g) 丹皮 二钱(6g) 赤芍 二钱(6g) 乌药 二钱(6g) 延胡索 一钱(3g) 甘草 三钱(9g) 香附 一钱半(5g) 红花 三钱(9g) 枳壳 一钱半(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膈下瘀血,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 〖附方三〗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小茴香 七粒,炒(1.5g) 干姜 二分,炒(3g) 延胡索 一钱(3g) 没药 一钱(3g) 当归 三钱(9g) 川芎 一钱(3g) 官桂 一钱(3g) 赤芍 二钱(6g) 蒲黄 三钱(9g) 五灵脂 二钱,炒(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 ![]() 〖附方四〗 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秦艽一钱(3g) 川芎 二钱(6g) 桃仁 三钱(9g) 红花 三钱(9g) 甘草 二钱(6g) 羌活 一钱(3g) 没药 二钱(6g) 当归 三钱(9g) 五灵脂 二钱,炒(6g) 香附 一钱(3g) 牛膝 三钱(9g) 地龙 二钱,去土(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主治: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文献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