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2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第12章理血剂
一、概念: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瘀血和出血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             属“八法”中“消法”范围。
二、分类:
                ┌①促进血行,增强活血化瘀药之疗效。
   1.活血祛瘀 ── 配行气之品│
                └②血瘀而致气滞病证,故配行气之品。

   2.止血──配既止血又能活血祛瘀之品。

三、使用注意:
   ①运用活血化瘀剂时,应适当配伍理气药,以增强行血化瘀之效。
   ②化瘀之剂易伤血、动血,不可久用,对体虚者,应配养血之品以护血,或配益气之品
    以扶正;对有出血宿疾者,或妇女月经过多,孕妇等,均宜慎用。
   ③运用止血剂,要避免止血留瘀之弊,故可于止血方中酌配既能化瘀又能止血之药。
   ④急性出血,宜止血为先,急治其标;慢性失血,宜着重治本或标本兼顾。


理血剂的适用范围
血瘀证,出血证。
理血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辨明瘀血或出血的原因。
·分清标本缓急。
·逐瘀防伤正气,多辅养血益气之品。
·止血适当辅以活血,以防血止留瘀。
·活血祛瘀剂凡妇女经期,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当慎用或忌用。
    概述中两节,活血袪瘀和止血,针对血瘀证、出血证分别来讨论。总体上一个注意,瘀血或出血要辨明原因。首先要了解不是见血止血。分清标本缓急,有就是说,引起瘀血和出血的原因清楚了以后,看这些原因和结果之间,在当前标本缓急是哪一个,所以治疗要抓重点。第三,活血祛瘀的药容易伤耗正气,往往要配补养气血的药物。止血的方,由于血溢脉外,往往离经之血会造成瘀血。所以治疗出血要防止血止留瘀。要结合一些少量的活血药物。而且活血祛瘀的药,这类方里都有一些,或者破血了,促进血行的药物。这些药物,对妇女的经期或者月经过多,或孕妇,要慎用,或者忌用了。

第一节 活血祛瘀
  活血祛瘀剂,适用于蓄血及各种瘀血阻滞病证,如经闭、痛经、干血痨、癥瘕、半身不遂、外伤瘀痛等。临床表现以刺痛有定处,舌紫黯,舌上有青紫或紫点,腹中或其他部位有肿块,疼痛拒按,按之坚硬,固定不移为特点。
  活血祛瘀剂常用活血祛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为主组成方剂。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又常配理气药以行气活血。血证的成因较多,且病 机又有寒、热、虚、实的不同,故遣药组方又相应有所侧重,如血瘀偏寒,需配温经祛寒药以温经活血;血瘀偏热,又当配清热凉血药以清热活血;水瘀互见,则应 以利水渗湿药与化瘀药同用;正气亏虚而瘀血阻滞者,应扶正活血兼顾。


适用病证

多种瘀血证。

瘀血形成的原因

  • 气滞血瘀。
  • 热陷血瘀。
  • 寒凝血瘀。
  • 外伤血瘀。
  • 气虚血瘀。
  • 痰滞血瘀。

       活血祛瘀剂,适用于各种血瘀证,如瘀热互结下焦之蓄血证;瘀血内停胸腹之诸痛;瘀阻经脉之半身不遂;妇女经闭、痛经或产后恶露不行,以及瘀积包块、外伤瘀肿、痈肿初起等。常以活血祛瘀药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等为主组成方剂。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常适当配伍理气药,以加强活血祛瘀的作用。此外,还应根据病性的寒、热、虚、实而酌配相应的药物。如血瘀偏寒者,配以温经散寒之晶,以血得温则行;瘀血化热,病位在下者,配伍荡涤瘀热之药,使瘀血下行,邪有出路;正虚有瘀者,又当与益气养血药同用,则祛邪而不伤正;孕妇而有瘀血瘕块者,当小量缓图,使瘀去而胎不伤。代表方如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生化汤、桂枝茯苓丸。

    瘀血是血液在脉道里瘀滞。首先考虑气滞,可以引起血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针对这情况,很多活血化瘀方当中都配行气之品。另外血瘀的造成和寒 热病邪也有关,热邪煎灼血液使它浓缩,可以导致瘀热互结,热结造成的血瘀。寒也可以导致血瘀,寒性收引凝滞,可以造成血行不畅,甚至于血瘀。外伤也是引起 血瘀很常见的原因。外伤导致了出血,哪怕不是开放性的,那也会直接形成血液离经造成瘀血。血的运行要靠气的推动,所以在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的情况下, 也可以导致气虚血瘀。痰和瘀都是常见的病理产物,而且是有形的一种病理产物。痰是属于津液凝聚不布,瘀是属于血液运行不畅,这两者往往相互影响,痰滞可以 导致血瘀,血瘀阻滞了可以引起津液不能输布。所以痰瘀往往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特别在八十年代,痰瘀学说得到重视,这方面研究得很多,所以在很多治疗,痰 湿或者痰结这类病证当中,也配一定活血之品。所以在一些瘀血病证当中,也配一些调畅津液的药。这在后面一些方里可以看到。这是常见瘀血形成的原因。如果细 分,瘀血形成原因还很多,但是从大的原因来说,有这样一些。


桃核承气汤  ▲▲▲
〖方源〗 方源:《伤寒论》109条: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组成〗 桃仁 去皮尖,五十个[12g]   大黄 四两[12g]   桂枝 二两[6g]   
     甘草 炙,二两[6g]      芒硝 二两[6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方歌〗 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
     瘀热互结小腹胀,如狂蓄血功最奇。

主证分析
瘀热互结,血蓄下焦
下焦蓄血证
血蓄下焦 少腹急结,经闭、痛经
血分瘀热 烦渴,至夜发热
热扰心神 谵语,如狂
鉴别症状 小便自利
舌、脉 舌红,脉沉实或涩
    桃核承气汤是治疗血热互结的。血热互结形成瘀血,瘀热。瘀热互结在下焦,所以又把这个方叫做下焦蓄血证。桃核承气汤出在《伤寒论》,原来是治疗伤寒之邪,由表入里化热,由经传腑,太阳经到太阳腑,太阳腑膀胱,这样瘀热互结在膀胱,蓄血在下焦,历来看法把它叫膀胱,膀胱的这个代名词指下焦,究竟瘀热蓄积在哪里?当然历来也都讨论,膀胱本为水腑,如果把它理解作膀胱水腑的话,那它不会不影响水液的气化,不会不影响水液的代谢。但从表现方面,张仲景特别强调“小便自利”。小便通畅作为鉴别诊断。说明这不是在水分,而是在血分。就是说,这个瘀热在下焦,过去都叫膀胱蓄血证,现在很多叫下焦蓄血证,具体病位,认为是在下焦,包括肠道,包括胞宫在内的下焦,不是膀胱。这个蓄血证,蓄血可以在脏腑器官组织,里面血液瘀滞都叫蓄血,但提到下焦蓄血证的话,那就是专门指桃核承气汤证。这是一个特殊的,也就是专指约定俗成,专指桃核承气汤证。所以蓄血看在哪里?蓄血下焦我们过去说下焦蓄血,或者说膀胱蓄血,专指桃核承气汤证。这是首先解释它的病机所指。

   太阳蓄水和太阳蓄血两证,皆为太阳经表之邪不解,随经入里所致。然其病变一在膀胱气分,使气化失常,必见小便不利;一在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如狂,因不关气分,所以小便自利。可见两证的鉴别要点,在于小便利与不利,以及神志正常与否。)

    由于蓄血在下焦,所以少腹急结,也拘结,甚至于疼痛,由于它蓄血部位可以在胞宫,这方面是蓄血胞宫,或者肠道,所以现在这个方,一个妇科方面用得多了。一个也可以用于像血热互结在大肠,也都用。包括有这类蓄血特征的,这种肠梗阻,也是经常使用的。妇科经闭,痛经,桃核承气汤还用于胎盘滞留这类,有血热现象,少腹急结,也是常用。蓄血在下焦,这特定部位造成的,当然血分,血热互结,血分有瘀热,造成烦渴这种热像,而且至夜发热,这是血热的特点。
    血热扰乱心神,心主血,血者神气也。“脉为血府,血舍神”。那可以出现谵语如狂,这一类精神症状。但一般提如狂,不提发狂,如狂是像狂一样的极度烦燥,或者神智短期的失常,舌像、脉像也反映出一组热证,舌红,脉沉实或涩,涩属于血流不畅。
    所以从这个证的性质来讲,偏于实证、热证,热的层次在血分。血热互结,部位在下焦。现在不一定在临床上有明显的外邪入里化热,循经传腑,这样的过程不一定。所以有些涉及到一些感染性的疾患,出现下焦症状,可以做为血热互结下焦。下焦蓄血证来辨治了。

“血自下,下者愈”,是论述血结轻浅之蓄血证,有“血自下,下者愈”的机转。因下血则热随血泄,邪有出路,其病得愈。

[功用]
逐瘀泻热。
    从桃核承气汤的证候分析来看,血热互结没涉及到水分,在血分。所以要攻逐,因势利导在下焦,逐瘀泻热。清热和活血、泻下相结合。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方解】
桃仁 活血化瘀
大黄 荡涤下焦实热,活血化瘀
芒硝 配大黄,增强通腑泻热
桂枝 配桃仁,增强活血,使全方凉而不郁
佐使 甘草 保护胃气(相当于调胃承气汤的意义,缓和硝、黄的泻下力量),调和诸药寒热
   ┌ 桃仁 —— 活血破瘀┐
君 ┤           │两者配伍,瘀热并治。
  └ 大黄 —— 破瘀泻热┘

  ┌ 桂枝 —— 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行瘀,配于寒凉破泄方中,防寒凉凝血之弊。
臣 ┤
  └ 芒硝 —— 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泄热。

佐使 —— 炙甘草 —— 护胃安中,缓诸药峻烈。

   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减芒硝之量,再加桃仁、桂枝而成。《伤寒论》原治邪在太阳不解,化热随经传腑,与血相搏结于下焦之蓄血证。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故少腹急结;病在血分,与气分无涉,膀胱气化未受影响,故小便自利;夜属阴,热在血分,故至夜发热;心主血脉而藏神,瘀热上扰,心神不宁,故烦躁谵语、如狂。证属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
   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破血下瘀泻热之功。服后“微利”,使蓄血除,瘀热清,而邪有出路,诸症自平。
    这方桃核承气,桃核,桃仁,承气,它内含一个调胃承气,所以从桃仁的活血化瘀。在活血化瘀药里,它疗效确切。有的甚至说它有一定的破血作用。但总体性质比较平和,除了活血化瘀,也有润肠作用,和大黄相配,大黄可以荡涤下焦实热,自身能入血分,又活血化瘀作用。体现逐瘀和泻热相结合。君药就相当于全方一个功效的浓缩。逐瘀泻热,桃仁化瘀,大黄泻热。两药还可以互相配合,桃仁有润肠作用,大黄有化瘀作用。按伤寒的原义,外邪入里化热,循经传腑,如果还有一些外邪,它还可以伤外邪。临床运用有一定的表邪,那桂枝量可以适量增大。因为它是两相兼顾。而且这里用桂枝,可使全方凉而不郁,比较寒凉。
    总体上,它是以泻热逐瘀为主要功效。

配伍特点: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虽不专用止血药,火热得清则血不妄行,为图本之法。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瘀热互结,下焦蓄血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
    瘀热互结于下焦,下焦少腹急结,甚至可有腹痛,腹痛拒按,因为它偏实证。脉沉实,一般是有力的,也可出显涩脉,因为血运不畅
    本汤证的病机为瘀热互结于下焦,证候特点为少腹急结、神识异常、小便自利、脉见沉涩,这是蓄血证辨证的四大依据。
       2.加减变化 后世对本方的运用有所发展,不论何处的瘀血证,只要具备瘀热互结这一基本病机,均可加减使用。
    ·对于妇人血瘀经闭、痛经以及恶露不下等症,常配合四物汤同用;
    ·如兼气滞者(胀痛比较突出),酌加香附、乌药、枳实、青皮、木香等以理气止痛。(行气)
    ·对跌打损伤,瘀血停留,疼痛不已者,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三七等以活血祛瘀止痛。(跌打损伤导致瘀血化热,外伤往往出血,引起瘀血,所以增加活血化瘀,其中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外伤常用。)
    ·对于火旺而血郁于上之吐血、衄血,可以本方釜底抽薪,引血下行,并可酌加生地、丹皮、栀子、牛膝等以清热凉血。

    此方虽然是泻热逐瘀,解除下焦的瘀热,但是如果瘀热向上,可以扰乱心神,如狂、烦燥,血热化火上攻,引起吐血、衄血的上部血热现象。可多加凉血药,同时引血下行。生地、丹皮是常用凉血药,栀子、牛膝可以引热下行,牛膝也有活血作用。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附件炎、肠梗阻、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性脑出血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4.使用注意
(1)方中的芒硝用量,不可死守原方,如血瘀而无热象,大便通畅者,可以少用或不用;桂枝在本方中十分重要,因为桃仁破血而行,桂枝行血不破,桂枝、桃仁两药配伍对活血化瘀起着重要作用。
(2)“先食温服”即先服药后进食,亦即空腹服用。根据古人服药经验是:其一病在胸膈以上者,先进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进食;其二本方药力猛烈,只可暂用,不可久服;孕妇及年老体弱者慎用;其三药后病人有轻度腹泻,即“当微利”,也有少数病人有轻微腹痛反应,一般停药即止,毋需处理。
(3)综观全方虽为攻瘀逐血之剂,但较抵当汤的作用和缓,因而服后并不一定下瘀血,而反取其通泄作用,故方后自注“当微利”即是药后的效应。
(4)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用本方。原方是表邪入里化热,循经传腑,所以如果表邪未解,一般来说,应先解表。(“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是论述蓄血轻证兼有表证的治疗步骤,即“先表后里”。因为表里同病,里实者,当先解表而后治里,这是治疗大法。正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故本证待表邪解除后,再行桃核承气汤清热逐瘀。)
(5)因本方为破血下瘀之剂,硝、黄并用,有明显攻下力量,故孕妇禁用。
(6)桃核承气汤多用于体质壮实的患者,气血虚弱者慎用,本方不宜久服。
【临床应用】
此方不仅是治疗下焦蓄血证的主方,临床还可用于多种疾病,尤其是稍事加减,对于治疗上部及皮肤等血热淤阻经脉的病证,效果都比较满意,且易于掌握。临症应用时,关健在于抓住“淤”、“热”这两个辨证要点。人体不论哪一个器官和部位,凡因淤热互结,造成的气血运行受阻、脏腑机能失常, 均可用此方活血化淤,清热泻实以治疗。
    肩痛,即肩关节痛,又名“肩不举”(见《灵枢◎经筋》),也名“肩背痛”《见《内经◎藏气法时论》等篇)。对病因的论述偏重于风寒湿等邪。据《针灸甲乙经》卷十载:肩背痛偏后,常与背痛并见,治宜祛风化湿;肩痛偏前,痛连手臂者,治宜祛风清热。又认为是多因风、湿、热等邪所致。
    此症多见于五十岁左右的患者,青壮年患此病者甚少,故日本学者有“五十肩”之称。本病除因风寒湿热邪侵入以外,尚有因强力负重,用力失当,跌扑损伤,最易造成血脉破损,血溢于脉外,沉着于肌肉之间,即为“离经之血”,‘死血”、“瘀血”阻滞经络所致。如《灵枢◎贼风》中所载;“若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而不去……血气凝结。”如不能即时活化,必然阻遏血脉的正常运行,即“痛者不通,通者不痛”,于是发生肩关节疼痛。证见肩关节或肘关节疼痛难举,伸屈不便,或痛如针刺,或日轻夜重,或麻木憋胀。桃核承气汤既能攻瘀导滞通络,并兼攻邪热,所以用之效果非常理想。大部分患者在短时间内能够治愈。疗效既速,药价又廉,应当广泛运用。
典型病例:
 王某,男,年过五十岁,赶马车农民。右肩部疼痛已廿多个月,而且越来越重,诱因不明。经过服中西药、针灸、拔火罐,按摩等多方治疗,毫无效验。现证是右胳膊肩关节疼痛难举,前后左右伸屈都痛得咬牙切齿,局部无红肿现象。给以桃核承气汤加当归、川芎、丹皮,制为散剂日服12克。服三天后右上肢全部肿胀,疼痛更甚,又继服两天,大便变稀,日三至四次,局部肿胀消退,而疼痛也随着减轻。服十日后,疼痛己减去一大半,共服药三周痊愈。

【附方】
       1.下瘀血汤(《金匮要略》) 大黄二两(6g) 桃仁二十枚(12g) 螫虫熬,去足,二十枚(9g)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功用:泻热逐瘀。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证。产后少腹刺痛拒按,按之有硬块,或见恶露不下,口燥舌干,大便结燥,甚则肌肤甲错,舌质紫红而有瘀斑瘀点,苔黄燥,脉沉涩有力。亦治血瘀而致经水不利之证。
       2.大黄蛰虫丸(《金匮要略》) 大黄蒸,十分(75g) 黄芩二两(60g) 甘草三两(90g) 桃仁一升(60g) 杏仁一升(60g) 芍药四两(120g) 干地黄十两(300g) 干漆一两(30g) 虻虫一升(60g) 水蛭百枚(60g) 蛴螬一升(60g) 螫虫半升(30g)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3g),日三服(现代用法:将蛴螬另串;桃仁、杏仁另研成泥。其余9味共研为细粉,过罗,与桃仁等混合均匀,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粒3g,蜡皮封固。每服l丸,温开水或酒送服)。功用:祛瘀生新。主治:五劳虚极,干血内停证。形体赢瘦,少腹挛急,腹痛拒按,或按之不减,腹满食少,肌肤甲错,两目无神,目眶暗黑,舌有瘀斑,脉沉涩或弦。
       以上两方及桃核承气汤均以大黄、桃仁为主药,都有破血下瘀之功用,均治瘀血留滞的病证。但下瘀血汤主治产妇因“干血著于脐下”致腹痛拒按,按之有块,以及血瘀所致经水不利者,故配螫虫,专以攻下血瘀为用;大黄螫虫丸则主治五劳虚极,干血内停,形体赢瘦,肌肤甲错者,故又加水蛭、虻虫及地黄、芍药、甘草等,破瘀之力增,并微有补益之功;桃核承气汤适用于瘀热互结下焦所致之少腹急结、至夜发热、经闭等症,故复佐桂枝温通血脉,并使全方凉而不郁。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是治疗气滞血瘀证的代表方、常用方。 )
〖方源〗 《医林改错》
〖组成〗  桃仁 四钱[12g]   红花 三钱[9g]   生地黄 三钱[9g]   川芎 一钱半[5g]
      赤芍 二钱[6g]   牛膝 三钱[9g]   桔梗 一钱半[5g]   当归 三钱[9g]
      柴胡 一钱[3g]   枳壳 二钱[6g]   甘草 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方歌〗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主治〗 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血府逐瘀汤是体现活血化瘀方法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方。《医林改错》作者王清任,有名的五逐瘀汤之首。历来把它当作一类方,重点方,通过血府逐瘀汤 的学习,也可以了解活血化瘀方面,很有贡献的王清任的学术思想。他制定这个方叫做胸中血府血瘀,用药体现行气活血兼顾。病机是血瘀为主,兼有气滞的。

主证分析

胸中血府血瘀,气机郁滞证。(照顾到原书描述的病机,以及全面看待这个病机)

胸中血府血瘀
气机郁滞证
邪阻胸中,清阳不升 胸痹,头痛/td>
肝郁气滞 急躁易怒
肝胃不和 胃气上逆→呃逆,干呕
瘀久化热 犯胃 ↑
瘀热→入暮嘲热
扰心 ↓ → 心烦

瘀阻气机 心失所养→ 心悸、失眠
舌_红、脉涩

对血府逐瘀汤来说,首先,血府是什么?王清任当时正处于中西汇通的前期,晚清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包括王清任,唐荣川这些医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 特别解剖学的影响,开始想寻找中医理论讲的那些病位,相当于西医的什么?那就要从西方传入的解剖学去找答案。包括前面提的三教,唐荣川都是在找三焦,大肠 里面那个,他说油膜,肠系膜,都截然从解剖去找。王清任也找血府在哪个地方?他由此创造了自己的很多,在当时认为中医改革当中的一些理论。那个书不厚,但 里面他理论挺多,但由于他的理论大家并不接受,所以说他《医林改错》越改越错,但他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非常令人敬佩。为了寻找这种血府,为了寻找解剖 上一些和中医符合的概念,它可以说是走了很多地方,从河北玉田他的老家,一直到新疆,全国走了很多地方,经常跑道有些人死了埋的乱坟岗,甚至于刑场上他都 去,在封建时代,有时候有些做法还是要偷偷摸摸的,要看死了以后人的解剖脏器,当然血府这个概念他有些误解,他看了死了的人,不管外伤也好,不管怎么出 血,体内积血,他认为横膈肌下面有个凹陷,低处,很多那个地方攒了一个血块在那里,很多死亡的人都有这个特点,特别外伤,那他说这是血府在膈膜低处,膈膜 低处总有一个积血在那里,这个血就是血府的瘀血。所以他这个方,治疗胸中血府血瘀,就是指膈膜低处那块瘀血,当时是这样。当然这个方形成以后,人们现在给 它扩大治疗范围。可以说一身的上下瘀血,以它为基础加减,都可以治疗。这是什么叫胸中血府血瘀。他由于他当时的解剖学的实践,他对各个脏腑,也画出了脏腑 图,这里反映了一种实践,探索的精神,所以王清任应该是早期中西汇通的先驱之一。

血府逐瘀汤的病机,胸中血瘀,血瘀主要在胸部,兼有肝郁气滞,实际上肝郁气滞,肝经循两胁,布胸中,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胸中血瘀之后,又可 以引起气滞,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气血之间的关系。所以主治证候分析,我们现在把它按照瘀血阻滞胸中,清阳不升,阻滞胸中,不通则痛,胸痛,清阳不升,头部 气血逆乱,导致头痛。它那个主治非常多,在他书里,他用这个方治疗的病种有39个。涉及的面非常广,分类,有五个大方面。

  1. 头痛、胸痛─这他用的比较多,(他还有一个通窍活血汤,相应也是治头痛),那一类头痛呢?应该说是瘀血阻滞的头痛。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头部气血 逆乱造成头痛。他原书采取的排除法。他说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无痰湿,那这个方就能用。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无痰湿,那就是血瘀了。他用排除法, 然后他说效果很好。这类瘀血的胸痛、头痛,他说用起来百发百中。原文就这样写的。当然说得太过,他是到处走的。很多语言当中带有一些,我在想,带一些江湖 特点。(百发百中,屡验屡效)从后来实践来看,这方治疗胸痛,头痛,瘀血造成的,是很有效果。这类痛有瘀血特点,刺痛。痛有定处。再结合舌像、脉像来辨 证。
  2. 情志症状─至于肝气郁滞,他用血府逐瘀汤的第二个治疗方面,可以概括成一个情志病变,很多精神情志方面,肝郁化热,肝气郁结化热了,或 者瘀热扰心,肝气郁结也可以母病及子,气郁化火扰心,造成的热像,急躁易怒,烦燥这类的。他在很多病当中,这也是一类。通过化瘀的方法,这个方能够行气活 血,恢复肝气得疏泄。气机舒畅了,不郁而化火,扰乱心神,那就可以解决急躁易怒,
  3. 瘀血阻滞以后,引起心胸的一些异常感觉。这类比如说心悸、心慌,原书写的主治没有心悸、心慌。他说心“忙”。心的工作很忙,这“忙”字 概括了心悸。比如跳动快了,自己感觉很慌,心悸、心慌他把它形容心忙。这也是他创造的名词。后来人没有用过这个名词。胸中的,包括胸中瘀血的“憋闷”,心 胸“憋闷”。
  4. 瘀血(郁而)发热,他的原书里写得表现是“晚发一阵热”。晚上入暮,一阵发热。热在阴分,血为阴分,瘀血化热。他说晚发一阵热,入暮潮 热。瘀血引起失眠,他这三十九种病例也治这个。那是两个原因都可以,瘀血阻滞新血不生,心体失养可以心悸,心神失养可以失眠。瘀血化热,也可以造成热扰心 神,也可以失眠。
  5. 描述从舌像、脉像来把握,舌质暗红,脉涩。

所以瘀血阻滞,他那三十九种病写得非常多,有些病也很怪,归纳有五种,1.头痛、胸痛,2. 胸中异常感觉 3.瘀血化热 4. 神志症状 5. 舌像脉像。比较多的是这五个方面。都是瘀血阻滞。那血瘀气滞,有直接,或间接产生的。至于这个肝气不舒以后,产生肝胃不和。瘀血引气呃逆,干呕。或者肝胃 不和,胃气上逆,或者瘀热,瘀热影响到胆胃之气上逆。这个也可能。他也写到了一些,这方面的呃逆,顽固呃逆从瘀论治,涉及胃气上逆。所以血府逐瘀汤主治证 涉及很多,教材往往写得也比较多,归纳起来以那五个方面为主。都是由血瘀气滞导致的。针对这个情况,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过去还说,活血化瘀,行气开胸止痛。


【方解】
桃仁 活血化瘀
红花 活血化瘀
川芎 活血化瘀
赤芍 活血化瘀
牛膝 活血,引瘀血下行
佐1 当归 活血养血,养阴补血
生地 活血清热
佐2 桔梗 佐:开宣肺气(升气)
枳壳 降胸、脘、腹之气
柴胡 疏理肝气,和枳实相配,调整气机、肝脾兼顾
使 甘草 养胃气,安定中气,配合芍药止胸痛

本方主治诸症皆为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中为气之所宗,血之所聚,肝经循行之分野。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则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且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故呃逆干呕,甚则水入即呛;瘀久化热,则内热瞀闷,入暮潮热;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征象。治宜活血化瘀,兼以行气止痛。
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以上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全方配伍,特点有三: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三为升降兼顾,既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王清任实际上是运用了很多前人的基础方和基本的配伍组合,组成了这个方。他用这个方,它讲这里面有四个药。实际上有五个药。他这个《医林改错》里, 活血化瘀类方里,用得最多的,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当归用得也不少。当归当然既是活血又是养血的。相比川芎、赤芍、桃仁和红花来讲,这四个药,那是公 认的活血化瘀药。当归有时候还把它放在养血药里边。所以他选择活血化瘀药,很有针对性。他自己说,他选这个活血化瘀药,四个标准。有时候我们觉得这是它的 四大金刚。他很多的活血化瘀方里,出现率最高就这几个。他说,

  1. 疗效确实,就从古以来运用这几个药活血化瘀。大家公认了的。那是疗效确实。
  2. 副作用小。活血、破血这类药很多。活血化瘀药最早的过去《中药学》,最早排二十五个呢。这个药很多。这里边尽可能找临床上觉得,副作用很小,很安全。
  3. 不要难找。有的你开个药很好,找都找不到。不要难找,不要弄得很困难。就像《红楼梦》里边,那个冷香丸一样。全找到要起码好多年去了。这四个药又是很普遍的,很好找的。
  4. 便宜的。它是要很便宜的。在活血化瘀药当中,价格又很便宜的。

所以他这个有一点类似于过去葛洪的组方用药,简便廉效这个特点。而且他作为指导思想,直接提出来的。所以君药、臣药,讨论红花、川芎、赤芍加牛膝。 牛膝有活血作用。在一般活血化瘀基础上,牛膝还能引瘀血下行。胸中血府血瘀,引瘀血下行。所以君药、臣药结合,体现了活血化瘀为主。全方活血化瘀是功用当 中主要的。

这个方里两组佐药,当归、生地。一个可以养血,考虑瘀血阻滞生肌。瘀血阻滞,新血不生。当归、生地能够养阴补血,补充阴血不足。生地又能够 使瘀血所化之热,有清热作用。这几方面都照顾了。如果瘀热重,当然还可以加凉血药。或者加重生地用量。所以照顾到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瘀阻生肌的问题。所 以在活血的同时,要有养血,又考虑到要清血热,晚发一阵热了,要清血热。

在佐药方面还考虑,运用了一组气药。气药也是运用前人的一些经验。比如桔梗,在这个地方,既是佐药,又是使药。作为佐药来讲,开宣肺气。虽 然有开宣胸中气机,枳壳降气,擅长于胸、脘、腹气机不畅。有降气作用。枳壳、桔梗一配,一升一降。前面不管是败毒散,或者是参苏饮,这里都遇到这个结构 了。将来在后面方里,还会遇到。就是说桔梗、枳壳的一升一降,畅通胸中气机,气行则瘀化。气行则瘀血有助于解除,气行则血行。

柴胡这个药,一方面可以疏理肝气,胸中肝经所过的地方。而且也可以由于肝气郁滞,导致情志方面的一些变化。柴胡有疏肝理气作用。而且柴胡和 枳实相配,也有调整气机、肝脾兼顾,一升一降的作用。柴胡和枳实相配也有一升一降,对胸胁这种疼痛,那不是四逆散里的调气的结构吗?调和肝脾气机的结构。 仅仅是用枳壳代枳实了。它是针对了脘腹胁肋气滞作痛,一个基本的结构了。这里边有甘草,有芍药。只不过用赤芍。基本上有个四逆散的结构在里面。

所以这一组柴胡、桔梗、枳壳,体现了升降气机,又能调和肝脾气机,是行气的。前面一组活血药,和这一组行气药相配,体现了活血化瘀和行气止痛相结合。止痛当然很多活血化瘀药。本身通过化瘀,能够达到止痛作用。

甘草在这个方里是使药。它能够养胃气,安定中气。而且甘草配合芍药这些还能够止痛,还可以治疗胸痛。

所以整个这个方体现了活血化瘀为主,行气为辅,是一个常用的活血化瘀方。这个方是个复方。实际上它的思路,是从桃红四物汤来的。是个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加上行气疏肝理脾的四逆散两 个合成。加点载药上行,开宣肺气,开宣胸中气机的桔梗,和引瘀血下行,牛膝,这两个相结合。就是桃红四物和四逆结合,加桔梗、牛膝。桔梗运用之后,可以使 得药力缓留于胸中,向上。它还有使药的意义,能够使药力缓留于胸中。牛膝当然可以引血下行,既是使药,又分别兼臣药、佐药作用。有人过去分类,也把牛膝当 作一个佐使药。也有一类分类方法它是这样的,一组一组分。就是说桃红四物里边活血化瘀方面的,把它作为君药。有的教材整个的桃红四物就是个君药。桃红四物 是活血化瘀的基础方。行气的四逆散,就把它当臣药。君臣配合,体现了活血化瘀为主,行气为辅。佐药就看作桔梗、牛膝,既载药上行,畅通气机,和引血下行, 增强活血化瘀作用,作为佐药。甘草兼作佐使了。因为这个方本身是个复方,建立在两个基础方的这个基础上组合的。这是血府逐瘀汤的方义分析。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广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种病证。临床应用以胸痛,头痛,痛有定处,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瘀痛入络,可加全蝎、穿山甲、地龙、三棱、莪术等以破血通络止痛;气机郁滞较重,加川楝子、香附、青皮等以疏肝理气止痛;血瘀经闭、痛经者,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酌加丹参、郁金、廑虫、水蛭等以活血破瘀,消瘕化滞。
       3.现代应用 本方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及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
       4.使用注意 由于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故孕妇忌用。

【附方】
〖附方一〗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组成:赤芍 一钱(3g)      川芎 一钱(3g)   桃仁 二钱,研泥(6g)  红花 三钱(9g)  
   老葱 三根,切碎(6g)   生姜 三钱,切片(9g)  大枣 七个,去核(5g) 
   麝香 五厘(0.15g),绢包  黄酒 半斤  
用法: 将前七味煎一盅,去滓,将麝香入酒内再煎二沸,临卧服。
功用:活血通窍。
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或头发脱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风,以及妇女干血痨,小儿疳积而见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热等。
〖附方二〗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五灵脂 炒,二钱(6g)  当归 三钱(9g)   川芎 二钱(6g)    桃仁 研如泥,三钱(9g)
   丹皮 二钱(6g)     赤芍 二钱(6g)   乌药 二钱(6g)    延胡索 一钱(3g)  
   甘草 三钱(9g)     香附 一钱半(5g)  红花 三钱(9g)    枳壳 一钱半(5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膈下瘀血,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腹坠。
〖附方三〗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小茴香 七粒,炒(1.5g)     干姜 二分,炒(3g)     延胡索 
一钱(3g)
   没药 一钱(3g)         当归 三钱(9g)       川芎 一钱(3g)  
   官桂 一钱(3g)         赤芍 二钱(6g)       蒲黄 三钱(9g)  
   五灵脂 二钱,炒(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第12章理血剂-活血祛瘀:桃核承气汤 <wbr>血府逐瘀汤少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连接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瘀血阻滞,久不受孕等证。
〖附方四〗 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秦艽一钱(3g)    川芎 二钱(6g)    桃仁 
三钱(9g)   红花 三钱(9g)
   甘草 二钱(6g)    羌活 一钱(3g)    没药 二钱(6g)    当归 三钱(9g)  
   五灵脂 二钱,炒(6g) 香附 一钱(3g)    牛膝 三钱(9g)    地龙 二钱,去土(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主治: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医林改错》五大逐淤汤比较表

方名

相同点

不同点

血府逐瘀汤

五方基本以川芎、当归、桃仁、红花四味药为基础加减组成,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 方中配有行气开胸的枳壳、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证。

通窍活血汤

方中配有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生姜等,故辛香通窍作用较好,主治瘀阻头面之证。

膈下逐瘀汤

方中配有香附、延胡索、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好,主治瘀阻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中胀痛。

少腹逐瘀汤

配有温里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干姜,故温经止痛作用较优,主治血瘀少腹、月经不调、痛经等。

身痛逐瘀汤

方中配有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龙等,故多用于瘀血痹阻经络所致的肢体痹痛或周身疼痛等。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林改错》卷上:“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2.方论选录 唐宗海《血证论》卷8:“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论多粗舛,惟治瘀血最长。所立三方,乃治瘀血活套方也。一书中惟此汤歌诀‘血化下行不作痨’句颇有见识。凡痨所由成,多是瘀血为害,吾于血症诸门,言之綦详,并采此语以为印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