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温解表剂小青龙汤

 学中医书馆 2017-09-05
小青龙汤▲▲▲
组成和用法
〖方源〗《伤寒论》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释名]
          ┌发汗力强似龙兴云致雨 大青龙汤;
 青龙者,东方木神,│
          └驱除水饮如龙潜隐波涛 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三两,炙[6g]             桂枝去皮,三两[9g] 半夏半升,洗[9g]   五味子半升[6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歌〗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主治与功用
〖主治〗
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者。

病机分析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 水寒相搏,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 咳喘痰多而稀。
      ├ 水停心下,阻滞气机 ── 故胸痞。
 外寒内饮─┼ 水留胃中,胃气上逆 ── 故干呕。
      ├ 水饮溢于肌肤 ── 故浮肿身重。
      └ 舌苔白滑,脉浮 ── 为外寒内饮之佐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方解

 针对表寒  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发汗利水
 桂枝  发汗解表——助麻黄;温阳化饮——助里饮之化
 针对里饮  干姜  辛热,温脾以退化水饮,温肺以通调水道
 细辛  辛温,温肺化饮,起肾之阳气,助表邪外出
    佐 制  半夏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五味子  酸收敛气
 芍药  和营养血
    佐 使  炙甘草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辛温解表剂 <wbr>小青龙汤

运用
1.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的常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证治要
点。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必须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可使用,且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阴虚干咳
    无痰或痰热,症见咳痰黄稠,舌苔黄,口渴,脉数者不宜使用。
2.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或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等病属外寒内饮证者。


注意事项
1.阴虚干咳无痰苔少者禁用。
2.本方重在温化内饮,因此临床运用时不必拘泥于表寒,如无表寒,麻桂用量减少。
3.现代药理研究:
    本方对气管平滑肌有松驰的作用,故可镇咳、去痰、抗炎、抗过敏,对现代医学的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百日咳、老年性肺气肿有治疗作用。


文献摘要
  《重订通俗伤寒论》:“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咳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开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风寒之搏束?若一味开表,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气?此方开中有合,升中有降,真如神龙之变化不测。设非风寒而为风温,麻、桂亦不可擅用,学者宜细心辨证,对证使用也。”

  实验研究:用小青龙汤不同组合的煎液及醇提取液与对照药(盐酸麻黄碱。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方及其主要组成药的水煎液和醇提液,对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均有不同程度的松弛作用,并有抗组织胺、抗乙酰胆碱和抗氯化钡作用。其中麻黄、半夏在本方平喘作用不是主药,而细辛、五味子、桂枝组合煎液,对离体气管的作用较佳。本汤全方及主要组成药物的煎剂对支气管的解痉作用,均比同剂量的乙醇提取液为差(中成药研究,1982;3:22)。

〖附方〗射干麻黄汤
 方源: 《金匮要略》
 组成: 射干三两[9g]  麻黄四两[9g]  生姜四两[9g]  细辛三两[3g]  紫菀三两[6g]
      款冬花三两[6g]   大枣七枚[3枚]   半夏半升[9g]  五味子半升[3g]
 用法: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 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 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音。


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都是在《伤寒论》里称为青龙的。《伤寒论》里对方剂的命名一般有这样几种形式,

  1. 以君药命名,最多,如麻黄汤,桂枝汤。以方中主药药物命名。
  2. 以证候特点命名,或证候里面的主证命名,如四逆散,反映构成主证的证候特点。
  3. 以方剂的功用命名,或体现的治法。或以治法功用和主证结合。地如说通脉四逆汤。

小青龙汤,前面的大青龙汤,以及后面的白虎汤,真武汤,这又是另一类命名方法。 《汉书》中说明汉代各方面都是以阴阳五行为纲,受此影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整体来看,它仍然是以三阴三阳为纲,以木火土金水为纬,这样构成。当然五行得结合五脏系统,以脏腑辨证为主,适合于内科杂病。因此后来到宋代林亿等校正医书局,整理古籍把它们分为两本,三阴三阳是外寒侵犯人体,由表到里,由实转虚,这样一个过程分为阴阳两部分,阴阳各三纲,形成一种六经辨证。《金匮要略》里以病来分类,在病下面以脏腑病辨证,实际上也奠定了脏腑辨证的基础。

而小青龙汤,青龙在《内经》以后,五脏五行相配,青龙配东方,东方主春天。青,在过去《内经》之前,一直向上推,春秋战国,那时候天上的五行学说,和地上的五行,方位是东南西北中,相应的天上有五颗星,中国古代最早就认识到天上有五颗星,主要的是东方辰星、镇星、岁星、太白星、萤惑星。《内 经》上有这五个星的名字。但是到了西汉后期,东西汉交界的时期开始,基本上全部转过来了。西汉前期仍是按照《内经》上,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天上五颗星的描述,和地下木火土金水的相对应,到东西汉之间,后来由于整个的,比如从方位结合五行,包括建筑方面的,天文学方面的,都要用很多这个五行学说用五颗星来代表,所以当时统一了一下,辰星、东方的,(早上向辰星,起明星一样升起),那就把它定为青龙西方的星,定为白虎中央的星是黄龙西方的星是玄武,(玄武后来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叫玄烨,所以避讳,改为真武,南方是朱雀。(春秋战国时南方叫荧惑,后来变朱雀)。所以到北京的故宫,或南京的明孝陵,明清两代主要皇帝都在北京建都,它宫殿的四平八稳东南西北中,建筑物上都能反应出这五颗星,是以五种动物,配合方位,结合五种颜色,这样来概括这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所以这些方应该都是很重要的。据此推断,《伤寒论》里应该有朱雀汤,应当有黄龙汤。

但是《伤寒论》经过了东汉末年的战乱,那个时候保存比较困难,都是像竹简这些上面刻字的书,所以西晋王叔和在整理的时候,已经是看得不全的 了。到宋代在整理,这期间人们有多发现,就说缺少黄龙、朱雀。 那就不是缺少两个方的问题,纲领性的,三阴三阳,那也套得五行呀,纲领性的这都是很重要的方,那怎么会没有了呢?有些有想增补,所以比如说,隋代出了个朱雀汤,后来《千金》《外台》里反应出来的,朱雀汤性味上应当是苦寒的,朱雀,南方,应当是苦寒的,类似于推论的,类似于黄连解毒这一类的。应当中央一个黄龙汤,黄龙汤应当性是比较平和的,在中央,类似于四君子汤一类的。这一方对于后世,它有的想,比如说,到宋金时代出现这黄龙汤,已经不是原来的。等于伤寒五行架构里边,应当有黄龙汤的特点。所以我说这个意思就是说,很多古籍,它经过历史时期很长,由于过去保存文献的一种手段,不像现代,所以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全,残简。所以我看《伤寒论》里缺了很多东西。从这点也看出小青龙汤这类方,(包括后面白虎、真武)都是整个经方里居很重要地位的方剂。所以说明这一 方的重要性。这都是一类方剂。

小青龙汤为什么叫小呢?大青龙汤为什么叫大呢?青龙,龙古代都是跟水有关,过去县城里边都有龙王庙,一般来说,两种情况老百姓要去求它, (1)老天不下雨,干旱。现在科学发达了,古代是求龙王下雨。(2)发大水。说明水的分布和这些有关。大青龙汤之所以称为大,形容它相对于麻黄汤来说,发汗力大。整个《伤寒论》里用到麻黄六两,又麻、桂合用,发汗力量很大,所以说大青龙如龙势兴云泼雨,龙王下雨时候,天上乌云起,兴云泼雨,发汗力 大,是形容这个大。小青龙汤呢,小青龙汤是用来治疗寒饮内停,外有风寒表实证,它擅于祛除寒饮,强调这一点,所以说它如龙卷波涛之中,水患能除。就像发大 水了,龙卷在波涛之中,祛除水患。这是一种比喻,大、小青龙汤是比喻。当然这个也有助于通过方名去引导学员推导它的功效。

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
辛温解表剂 <wbr>小青龙汤辛温解表剂 <wbr>小青龙汤

病机分析:它表里同病。《伤寒论》上主要讲解小青龙汤病机和它证候的条文,谈到“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从病机来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张仲景首先就摆了一个总体外寒内饮这个病机在内,它由表里两部分构成。对外,是个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证,它仍然属于外感风寒表实证,这是麻黄汤证的范围。所以它应该有外感风寒表实证这个病机,它反映的恶寒发热,当然恶寒重发热轻,麻黄汤证。你可以把这个主治证,这方面组装上去就行了,以麻黄汤证做为参照,因为它是个基础的风寒表实表现。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这构成表实的基本表现。再加上内有寒饮,这类病人,实际上好多平素就有寒饮,而寒饮发作的表现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咳喘痰多清稀这种痰饮是个寒饮寒饮内停发作时阻滞气机,那肺气上逆,咳喘之外,它阻滞气机还可以反映胸膈满闷,肺气上逆引动胃气上逆,这类病 人经常咳喘发作同时伴有干呕。有胃气上逆表现。

    相比麻黄汤证来讲,麻黄汤证纯属表证,它是一种基础的病机,所以是一个基础的方剂;而小青龙汤证内有寒饮,所以苔是白滑了,因为涉及到内在的气化,出现病苔,所以苔白滑,反映出寒饮的特征。这是我们分解开内外两部分证候和它们的病机,但是两者是密切连系的,在临床上,所以我们说这两者,外邪往往引动内饮, 内饮可以招致外邪。这什么意思呢?同样是外感风寒证,发作时,有内饮的人反映的症状剧烈得很,外邪可以引动内饮,内饮招致外邪呢?引起感冒的话,有内饮的人呢,同样这么多人群,有内饮的,气候一变,很容易招致外邪的,出现外感风寒,可能性多得多,所以这是一种外邪能够引动内饮,内饮可以招致外邪,而内外相引呢,内外相互作用,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就是说由于他本身有寒饮,又外来风寒相加,这样内外相互影响,当外寒侵袭引动的时候,原来素有的寒饮就可能泛滥,饮动不居就产生多方面表现的可能性。所以张仲景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发热代表了体表的恶寒发热表证的这块,而咳代表咳喘痰多清稀,内饮这一块,表里同病。然后他一连串或,或就是内外相引,饮动不居了。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当然这具体的这一点点研究,是伤寒的一些加减方法针对的,而且是《伤寒论》重点讨论内容。

    这张方它的病机表里同病,而且内外相引以后,饮动不居泛滥,泛滥体表它可以水湿反映到体表,风寒可以带有水湿,水饮了,身体疼痛沉重,四肢头面浮肿,所以小青龙汤可以治疗像溢饮一类的,《金匮》 上,至于《伤寒论》原文当中或然证出现的一些加减方法,都是饮动不居,水饮泛滥所造成的。而这类水饮泛滥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这种内有的寒饮,在外寒的引动之下发生。

    小青龙汤的病机分析,要注意内外两部分,外寒、内饮。再结合临床上,要注意内外的关系,这个很重要,不能孤立地看,有很多学员开始学习方剂,他往往外头里头两个,外头是个基本麻黄汤证,背下来,用麻黄汤证做为参照了,里边有寒饮,那记住就可以了。但真正在临床上多数病人,你治疗外寒,当然不能忘了内饮。那治内饮的时候,考虑防御外邪,而且他本身应有个稳定期和发作期的不同,所以这个方主要用于内有寒饮,又有外邪引动的一种发作期,那发作期控制了,表证没有了,还用这个方吗?那就不行了。这后面在临床应用要谈到。但是治疗没有结束,真证这类的控制是在平时温化寒饮,包括像苓甘汤、五味姜辛汤那一系列方。

小青龙汤的方解(方义分析)
病机:外寒里饮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 里饮
麻黄\发散风寒
桂枝/宣肺平喘化饮
干姜\温肺化饮
细辛/助君药散寒
白芍:和营养血,制约麻桂,以防发汗太过 五味子 敛肺,防肺气耗散
半夏,和胃止呕,止咳化痰
佐使 甘草:理气和中,调和诸药

从刚才病机分析,它的结论是外寒内饮,外感风寒表实,里饮是里有寒饮,至于各个书上提法有时不同,但总体就是外感风寒表实证,引动了内在的寒饮证。 治法就要表里同治了。发汗解表散寒,是麻黄汤体现的治法和功效。内证呢,温肺化饮,温肺当然是结合温脾肺,外寒的治法里的君药,制外寒这组可以看麻黄桂枝和芍药,有人说,从麻黄桂枝看,有点像麻黄汤的主要结构,麻桂相须,桂枝芍药看呢,有点像桂枝汤的一个基本结构,就是它的主体部分,阴阳并调,所以有些本科学员开始说,你一定说这个方是麻黄汤为主的一系列方剂,怎么不说是桂枝汤呢?这里的关键是说它是个从证候─恶寒发热无汗,那这一组外感风寒表实,所以麻桂相须在其中看做是君药了,这时候芍药则不是和桂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而是它的和营养血在这里起到一个麻桂并用的情况下,防止它发汗过度,用它的酸收, 和营养血,可以益阴养血,益阴养血嘛,阴柔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

在里饮方面,这姜辛味(干姜、细辛、五味子)的组合,体现出来的,很重要的一个基本结构,配伍的一个临床上的基本结构,具体分呢,干姜、细 辛应该说为主的,如果不以一个药组来分的话,姜辛味是温化寒饮的一个基本结构

一味一味药分析,干姜是归脾、肺经,虽然它温中为主,温脾胃,阳气,土能 生金,往往温脾肺它都可以甘草干姜汤,干姜和下面佐使药甘草相结合,《伤寒论》的甘草干姜汤,就是用来温肺化饮的,而且体现了温补结合,针对脾肺之寒,内 声之寒,温必兼补。干姜甘草温和补相结合。所以它体现温化的特点。

细辛,它有两个作用,既可以帮助君药(麻桂)散寒,在这里更主要的是温散,温散可以温散水饮。

五味子能收敛肺气,这是考虑到这类病人内有寒饮,平素的咳喘经常容易发生,而且能产生这个寒饮,往往脾肺阳气不足才产生,所以一方面用麻、桂,为了解表,是表实证用麻桂发散,一方面他咳喘,避免肺气耗散太过,用五味子敛肺。

应该说,如果分别药物来界定君、臣、佐、使,它是佐药范围。但也有方义分析,不必要一味一味药分析,因为你把姜辛味这种一温、一散、一敛, 来温化水饮,敛肺。防止肺气耗散太过,这种结构看作是一个治疗寒饮的基本结构,尤其是将来后面,温化寒痰里边那个苓甘五味姜辛汤,它里面也是姜、辛、味, 包括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姜辛夏仁汤,《金匮要略》一个系列了,都是建立在姜、辛、味的基础上,所以到后世,这个基本结构影响是挺大,所以可以把它看作一 组,如果看作一组的话,外面麻桂这组看作是主体的,有表证当先解表,它做为一个君药部分,姜、辛、味是臣药部分。

半夏,作为佐药,一方面它能够燥湿化痰,燥湿化痰就帮助、加强了姜、辛、味温化寒饮的力量。一方面它能和胃降逆止呕,针对了肺胃之气上逆了。

甘草,既是佐药又是使药。佐药呢,它在治疗寒饮的方里,它又配有甘草,体现一种温补结合。所以它能够益气养胃,同时可以调和药性,整个调和表里两组药,调和药性。

这是小青龙汤的一个方义分析,体现了一个表里同治,外散风寒,内化寒饮。这个结构是比较严谨的。在小青龙汤里面体现出来的基本配伍结构,像前面麻黄桂枝、桂枝芍药,这些在前面基础方里讨论过了。小青龙汤反映出来的主要是姜、辛、味,还在三仁方里第一次出现干姜、甘草配,实际上这个是仲景方里甘草干姜汤是一种基础配伍结构。

小青龙汤的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开中有合

温化寒饮的常用组合
干姜 甘草 五味子
温化 温散 收敛

散中有收是唯恐散之太过,汗之太过。而从病人体质来讲,应该说跟麻黄汤比,虽然我们用麻黄汤证做为基础见证,做为参照,整个病人体质要注意就是说, 和麻黄汤证不同,寒饮,说明正气已亏,所以它发散当中要有芍药这类酸敛,避免散之太过。那你做为寒饮来讲,一温一散,温化寒饮要开,但是又怕肺气耗伤太过,所以开中有合,又有五味子。这是小青龙汤配伍中不管在表的散,在内的化,都是考虑到使它祛邪不伤正,全面兼顾的。

至于温化寒饮的常用组合,姜辛味这个组合,当然后来像射干麻黄汤这些,作为表证较轻,它散水饮的力量要大一些,内饮,表证较轻,不像风寒表 实那么重,他不用桂枝和麻黄合用。这个方里用生姜,也是姜辛味的一种组合特点,因为温化寒饮的力量小一点,祛水力量大一点。后来形成了用姜辛味,干姜、细 辛、五味子,干姜、细辛、五味子都有这样的作用。针对的情况要根据寒饮内寒证的轻重,以及外来需要发散的情况。

运用: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苔白滑,脉浮。

基本的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和寒饮(咳喘,痰多而稀)的最基本表现做为根据,加舌像、脉像。这是运用小青龙汤的辨证要点。

使用注意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这使用注意应该不难识别,痰热类型及阴虚干咳无痰,这个是不适宜了。因为这个方总体比较温燥。

随证加减

  • 表寒轻证: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
  • 寒饮化热:加石膏、黄芩。
  • 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冬花。
  • 鼻塞涕多:加辛荑、苍耳子
  • 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围绕病机所讲的几个方面特点。既然表里同病,就有表寒的轻重问题。表寒轻去桂枝,不必要发汗那么强,麻黄改为炙麻黄,但一般来说,我们喜欢麻黄改成麻绒,如果表证寒在,既使轻,改成麻黄绒,麻黄绒咚咚敲一下,炙麻黄它当然宣肺,一般用于咳喘,宣降肺气作用为主。散表力量更缓和了。用麻绒就比较恰当。 当然更不用麻桂同用,发散作用太强了。这是外寒轻证。

这类证,由于外有寒饮,外寒相加,外寒束表,也有可能内在寒饮化热,临床也常见。所以仲景方里也有小青龙加石膏汤,在临床出现苔上面白滑, 上面有一层黄色,总体白的,上面开始有黄,有心烦,这个兼有总体寒证,寒饮,这个跟痰热不同,寒饮郁而产生热,这种热产生,寒饮可以化热,外寒入里逐渐可 以化热,但总体仍然是表寒、里寒的,还是寒证。所以也可以根据寒热的程度,加石膏、黄芩。一般使用药物,寒饮痰多清稀,开始有点等于说排痰不利了,转黄, 用黄芩、瓜蒌这一类。外寒入里化热,发热开始明显了,那加石膏。加减上它还有这个区别。笼统讲它都是兼热像。

有寒饮,咳喘痰多清稀,胸膈满闷是典型状况,胸膈满闷痰饮阻滞气机,严重的当然要降气,增加降气化痰力量。这方面不仅是张仲景,后世在麻黄与射干相配,是治疗痰气互结很常用的一个组合,现在很多医家,包括像近代的施今墨,他们很多都用麻黄和射干相配,痰气互结,射干是降气的, 一宣一降,同时对痰气互结,化痰,散结,降气效果很好。不是光咳嗽,一般都是还有喘的,当然这里举了几个药物,射干,冬花这个做代表。

如果外寒引起了肺系不利,也常用苍耳子散里一部份了,所以讲到这个,台湾有一个挺大的医院的一个中医,也是个主任,他一天开方里头很多开小 辛香,所以这个思路来大家喊他(小辛香),病人发作,经常外感咳嗽发作,就是小青龙汤加辛夷散,因为他们用科学中药,所谓科学中药就是说颗粒剂一类的,电脑一打,一开药方就出来了,病人冲着可以吃,那配好的比例的,它小青龙汤几克,辛夷散几克,控制一点呢,用什么呢?香砂六君子,那也是对啦!调理脾胃,培土生金的控制阶段,就是不发作,寒饮不发作阶段,所以基本上是这个思路,后来大家就喊他小辛香,开始不知道谁是小辛香,那是小青龙汤加辛夷散,因为那里面 慢性鼻炎之类特别多,所以这个思路随证加减,跟我们这个很符合。

刚才讲到小青龙汤可以用于溢饮,内有寒饮,外邪引动泛滥,那可以兼水肿,像猪苓、茯苓,根据水肿的程度,这也是张仲景常用来治疗溢饮的一个方。这是随证加减。结合《伤寒》方里的一些用药特点。

辛温解表剂 <wbr>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汤

主治

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鸣声音。

功用

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组成

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干姜,加射干、紫菀、冬花、生姜、大枣。

射干麻黄汤主要是做为附方对比正方来掌握。你掌握它功用主治的特点就行了。附方如果全都是很细来分析的话,那就相当于正方了。因为总体整个附方整本教材180个,相比附方中间,射干麻黄汤应该说还比较重要,常用的。

从病机上来讲,和小青龙汤区别,也有外感风寒,也有外寒引动内饮这种特点,外寒较轻,而是以咳嗽、咳喘为主的,有没有外寒呢?有的。但是以这种寒饮内停为主这是从表里同病来看,里证为主的外寒较轻。所以者方里去掉麻黄,不和桂枝相配,整个方发散力量小了,当然芍药、甘草这类不用了,为什么呢?它中间痰气互结比较重,这不用射干了吗?射干麻黄相配,痰气互结比较重,那体现出内有痰的性质是寒痰,但痰气互结,所以叫痰饮郁结,使它肺气宣降不利,气逆咳喘,咳而上气,是一种气喘,痰气互结产生喉中有水鸡声,水鸡是青蛙,汉朝的青蛙叫的声音,跟现在的青蛙可能差不多,喉咙里呼噜呼噜地响,形容这个水鸡声。

整个方是以宣肺祛痰降气,痰气互结,由寒饮,寒痰要化痰的,但是表证较轻,就去桂枝、芍药,相应的发散力小了,不用芍药制约了。干姜换生姜,散的力量更强一点,紫菀、冬花是温化寒痰,寒饮常用的。射干善于降气,用生姜外可以什么?你去掉桂枝以后,生姜还有一定的散外邪作用,同时也能够散水气,所以射干麻黄汤总的来讲,用于虽然是外寒内饮,但是外寒较轻,内在的痰饮,有一种痰气互结较明显、较突出的特点,因此他的喘,喘急,表现的喘急排痰就困难一些。

小青龙汤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易咳,容易咳出来,痰多清稀,一咳一摊,这个是有区别的。当然过去人们也把寒饮寒痰怎么区别?在临床上是有诊断学研究的,一般来讲,痰多量多清稀,咳出来的,病房里病人放杯子里,几个小时以后它就都化成基本像水泡泡一样,那是饮。开始时可能会有点容易,那个水泡沫 加一点痰,很容易化开,痰的话不容易化开,它几小时你还看是痰还是水,还分得清楚,那是痰,比较黏稠。过去有的用这种方法来区分。小青龙汤是一类方,重点方,要全面掌握的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