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议︱书法培训不妨从评委开始

 飛谿 2017-09-12

  随着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活动的展开,不少地方都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培训工作,以专题、专人形式进行的冲刺班、集训班、精英班、看稿会等应运而生,比比皆是。一些历届国展的评委及获奖者也都成了“香饽饽”,应邀赶场辅导,你方唱罢我登场。那些准备参展的书者也都在名家的指点下甩开膀子埋头干,以期入展获奖,纵不能一“展”成名,弄个“入展一次具备加入中国书协资格”也算是不小的收获了。

  这种“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短期强化性训练,无疑是当今书坛“展览效应”的产物。它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对书法事业的关注和参与,从而有力推动了书法的普及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展前培训具有很强的功利性、目的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当代书法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已进入了展览时代,各种名目的展览如过江之鲫。展览不休,展前的各种“冲刺”培训又咋会停止?如同应试教育,不管是否合理,都会长期、火热地存在着。既然如此,不妨在书法培训上花点心思、下点功夫,不以做大做强为目的,而是想方设法回归到书法艺术的本体,弱化那些只为展览而创作的功利性,或许有助于减少当前书法展览的负面效应。

  每逢书法大展的获奖名单出炉,都是最热闹的时候。个别入选者、获奖者常常备受吃瓜群众的质疑,并把这份质疑迁怒到评委身上。往往会有不被看好的作品却入了评委的法眼,也有大家一致叫好的却得不到评委的认可。这种情况的出现,未必是评审中的所谓猫腻、黑幕、潜规则造成的,而是评委和观众间的审美价值、品评标准不一致造成的。同是评委,由于其才器修为、见识观点不一,对待同一件作品也必有不一样的评价。由此我们可以说,同一场展览,若换上另一拨评委,评出来的获奖名单八成不一样。所以,展前对评委进行培训并非可有可无的事。

  谁能够担当展览的评委?一是来自各级书协主席团、理事会、专业委员会的成员。他们大多是掌握当地书坛话语权的精英、各种展览活动的操盘手,基本上都有深厚的书写功力和高超的书写技巧,但他们中的部分人在文化修养方面没有跟上,导致书风单一、习气很重、流入时俗。二是来自高校的书法教授、博士。他们基本上都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满腹经纶技艺却不尽如人意,“有道而不艺”,其书法难有高深的境界。对于多实践少理论的创作型评委和那些会理论而少创作实践的评委都要进行上岗培训。国展评委可以说是名头多、派头足、架势大,至于其艺术水准、人文素养,能不能撑得住那派头和架势,就未必了。技艺高深者未必能有德,立品立德者又未必有佳艺,故德艺双馨者十分罕见。其实,才器学识和进德修业应该并行不悖,艺道兼修者境界自大,方能从遍地的“名家”中走出“大家”来。

  评委和一般的书者一样,也架不住名利的诱惑,需要快速炒作和出风头,难免会有急功近利的做法和偏失一面的观点。如果这种偏失只关乎自己,倒也罢了,但身为评委,便要慎思、慎言、慎行,评委以什么样的立场去对待作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引领参展者,这不只是对评委书法技能、个人素养的考验,也是对其智慧和担当的考验。评委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自知不行咱就不参与,这并不丢人,反而是一种大智和大德的体现。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张脉偾兴,外强中干”,鼓努为力,以自己的好恶而误导了参展的书者,甚至忽悠了一个时代的书风。

  北宋时,一些投机钻营的士子为了和主文者套近乎、走关系,竭力模仿他们的书体,造成了宋代特有的“趋时贵书”风气。今日,这种现象在书法展览中比起前人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些书者明白展览效应的背后就是“效益”,要么是迎合评委,追逐时风;要么是舍本逐末,搞怪出新,来赚取评委的眼球。这种重形式轻内涵、只讲笔墨不讲人文的功利化、庸俗化创作,有些就与评委的倡导有关。历届国展中总有“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装模作样、装腔作势、装神弄鬼”的作品参展,为何“五装”之作备受诟病却难以杜绝?一些评委是有责任的。看来,对评委培训也得来堂“正三观、扬正气、树新风”的思想品德课了。

书法培训从评委开始,这是个问题,但绝不是个难题。只要有些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哪里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