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半天才一半疯...

 金贝壳bf6un0sx 2017-09-25

在哲学的世界,尼采是上帝的宠儿

在所有通往哲学的路上,人们都要经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叫伊曼纽尔·康德,如果你穿过了这座桥,你就会到达古典哲学;在所有通往哲学的路上,人们还要翻越一座山,这座山的名字叫弗里德里希·尼采,如果你翻过了这座山,你就会邂逅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哲学。

真正的哲学家大多是“怪人”,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往往迥异于常人,而尼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孤僻、自负,自诩天才,但思想却不能为世人所接受。当然,尼采并非不接受任何人,他虽清高,但唯独崇拜叔本华和瓦格纳。

青年时代的尼采自从在旧书摊上淘得叔本华的那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在思想上传承叔本华,认为表象不过是世界的表面,意志才是最内在、最本质的核心,认为人的行为受生存意志所支配,痛苦也就由此产生,忧郁气质的尼采正是在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影响下开启了哲学之路;而且在行为方式上,两人都和世俗格格不入,尤其蔑视女性,即使没读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一定听过书中的一句名言:“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不要忘记鞭子!”

而在当时的德国,瓦格纳已是音乐界乃至思想界的大师,他用音乐诠释叔本华哲学,赋予音乐思想性和哲学意味,因而倍受尼采青睐。一个偶然的机会,24岁的粉丝尼采与54岁的音乐大师瓦格纳偶遇。尼采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他写道:“我发现了一个人,他感动着我,他是天才。”正是在这种激情与奋进中,尼采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悲剧的产生》。可惜多年后,尼采反对基督教,而瓦格纳却越来越对宗教仪式感兴趣,思想逐渐被基督教所占据,尼采对此非常失望。两人关系最终因上帝的“插足”宣告结束,正可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如果说在爱情的世界里,尼采卑如乞丐和流浪儿,那么在哲学的世界里,尼采绝对算得上上帝的宠儿。当1882年尼采人生中第四次(亦最后一次)追求倾慕的姑娘被拒后,他心灰意冷,再没有给任何一位姑娘写求爱信的勇气,然而爱情的失败却使尼采转入创作的巅峰,写下了哲学诗般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正是通过这本书,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超人”出世,他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基督教形成的精神奴性。

查拉图斯特拉说:“人是一根绳索,系在动物与超人之间——一根悬于深渊之上的绳索。一个危险的前瞻,一个危险的中途,一个危险的后顾,一个危险的战栗和停留。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的可爱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过渡,也是一个沉沦。”查拉图斯特拉将人类与走绳者比较,走绳者每迈出一步都面临死亡的危险,而人类却是绳索和走绳者的合一。这也就意味着,其实并不存在现成的路和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而且,如果没有走路人,也就不存在这条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当然,在行进过程中,走路人知道自己曾经是谁,也知道自己将来是谁,但无法肯定自己能否成为将来的人,因为这意味着超越,意味着必须将习惯的、经久不变的事物抛开,以便朝着目标前进。在奔向目标时,人们又必须创造出自己的路来,且路途中绝不能有任何怀疑、犹豫或停顿,因为一旦停止不前,脚下的路和远处的目标都会消失。换句话说,人通过行走自己创造出支撑自己走路的支架,最终目的也不再会同路脱离开,因为目的不是别的,正是走路本身。随着每一步的迈出,也就意味着不断的离开和到达,在这条路上,“超人”就产生了。

查拉图斯特拉试图扮演超人宣告者,但结局同苏格拉底一样,遭到人们的嘲笑,因为他们都无法向世人展示他们所宣扬的东西(理念/超人)。按照传统观点,人类只能理解已经物化的、客观存在的形体,在这种意义上,恰恰既不存在理念也不存在超人:理念的表达方式和墙上阴影的表达方式不同,它无论如何都不能以阴影的形式显现;而至于超人,他既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更不是影视剧中具有超能力的人,超人是“做”出来的,只有当我们不断超越人类自身时才会有超人。

尼采一生都以查拉图斯特拉为代表,试图成为超人的宣告者,但尼采毕竟不是超人,他最终也未能逃脱悲剧的宿命:1889年1月3日,意大利都灵街头,愤怒的车夫正在鞭笞一匹老马,这时尼采突然闯入,他双臂紧紧拥抱着老马,泪如雨出,一番歇斯底里之后,他倒下了。就这样,这位长期叫嚣着“上帝死了!”的哲学家自己先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