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前汇丰银行这样做,引发了次贷危机,现在美联储也要这么干

 yh18 2017-09-26

2008年的经济危机也被称为“次贷危机”,原因在于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房地产泡沫破灭。

那么什么是次贷危机呢?

在美国,消费者的信用等级被分为优级,次优级和次级。划分的标准主要从消费者能否按时付款来区分。能否按时付款的消费者就划分为优级,经常逾期的客户就划分为次优级和次级。这样划分的意图也非常明显,就是为了区分消费者在向银行贷款时的风险。

十年前汇丰银行这样做,引发了次贷危机,现在美联储也要这么干

那么问题来了,银行是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层级的客户的呢?答案是用更高的贷款利率来对冲次级信用客户的逾期风险。也就是说,优级客户拿到贷款利率是正常的,而次级客户拿到的贷款利率比优级客户的贷款利率要高2-3%,当然了,面对违约风险的最终解决方案,银行的做法都是直接依法占有抵押物的所有权。这样,虽然次级客户确实信用不太好,也有银行愿意受理这些客户的贷款需求。毕竟房地产市场还不错,大不了还可以把房子拍卖,表面上看,这买卖,对于银行来说真心不亏。

从市场规模来看,这类次级贷款其实占有美国整体房贷市场的比例并不大,只有8%左右的份额。毕竟是次级客户的贷款,尽管利率高,但是也意味着风险大。银行都有着极高的风险控制意识,所以也不愿意将这样的风险扩大。

十年前汇丰银行这样做,引发了次贷危机,现在美联储也要这么干

看起来天衣无缝的次级贷款怎么就变成了一场经济危机了呢?

问题就出在美国金融市场本身。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时候,次级客户在贷款后买了房子,为了享受房产升值的好处,往往会选择继续支付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的利率。可是万一房地产价格下滑。那么面对着缩水的房产,购房者则宁愿选择违约,让银行直接收回房产。当然这个问题银行也想到了,于是面对这样的违约风险,银行会怎么办呢?当然是把这样的风险转移出去!怎么转移呢?这就是要归功于美国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了,美国的金融市场允许银行把抵押贷贷款做成资产债卷销售出去(因为毕竟贷款协议本身就意味着还款人的本息或者是抵押物的所有权,是具有价值的)这种债券被称为抵押支撑债卷(MBS), 市场再把这些债券进行打包之后由政府或者大型金融机构作为担保,那银行就可以把这些债券拿去市场上进行出售了。

十年前汇丰银行这样做,引发了次贷危机,现在美联储也要这么干

同样的,债券的购买人也被分为三级,分别为高级,夹层级,和低级,也有一部分债券是银行评估之后认为是非常优质的,绝对不会违约的,那就直接自己买或者定卖给指定的机构。同样的,根据风险的不同,高级购买人所购买的债券风险最小,低级的购买人只能去购买违约风险大的债券。这样做的目的也非常简单,就是把违约风险降低,即使风险最高的债券发生违约,也不会冲击到银行的高级客户和自身的资产业务。

可是这个体系有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由于链条太长,实际的债券购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购买的这些债券的偿债能力,而偿债能力又只能在贷款已经从银行转移到借款人之后才能真正去验证。这样就会造成在房地产价格上升的时候,银行往往会接受更多的次级贷款申请(因为可以把风险转移),而债券购买人即使已经购买债券,也不知道这样的债券会不会违约,这就无形中在金融市场埋下了一颗地雷。还有一点就是那些被评为高级债权的客户和优质的债权往往会随着人们对于经济的乐观预期不断被高估,也就是说,在资产价格上升的时候,本来应该被评定为次优级的贷款客户可能会被高估为优级贷款,然后其债权又会被传递为高级债券,这就是给市场埋下了第二颗地雷。

十年前汇丰银行这样做,引发了次贷危机,现在美联储也要这么干

这样的金融系统在房地产价格一直上涨,价格不急剧下行的情况下是完全合理的,也支撑着美国经济从2001年后经济不断发展,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原本没有购房能力的人也开始买房并且向银行贷款。强烈的购买需求也拉升了房价,美国的房价在2000年至2006年上涨超过124%。在2000年前,美国房价中间值为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的3倍左右,到了2004年,变成了4倍,2006年又上升到了4.6倍。

为了控制经济过热,美联储开始加息。从2004到2006年,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了5.25%,利率提升后,银行提供的贷款也开始减少,经济增增长便开始放缓了。而经济增增长放缓,又直接导致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更多的次级客户无法偿付他们的贷款,纷纷选择违约,让银行收回房产。而银行收回房地产后又无法拍卖。终于,次贷危机的地雷被引爆。

PS:2007年12月,汇丰银行宣布减持MBS资产105美元,标志着次贷危机爆发。

2017年9月,美联储宣布将会在2017年10月开始资产负债表,首先减持的也同样是MBS债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