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蜀相》 学格律

 半文叟 2017-10-02
  方田阡陌
  读《蜀相》 学格律
  2012-11-24 21:29阅读:908
  杜审言乃近体诗开山者之一,其孙杜甫宗祖法,与时俱进,以诗而圣,有《宗武生日》称“诗是吾家事”,可见其于诗之自得。方田习格律,每泛而糙,今复习之,嚼杜诗《蜀相》格律,拈品得之味而记之。
  杜甫: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起平收”定式: 《蜀相》用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
  注:红字平或仄:表示换用平仄。 △:韵脚,表示押韵。
  一、用韵:诗的首句为仄起平收,押韵规则为一、二、四、六、八句用韵。全诗在韵脚分别用了平声“寻”、“森”、“音”、“心”和“襟”等字,押的是《切韵》及《平水韵》的“侵”部,无可挑剔;而白脚则分别为上声(死)、去声(计)和入声(色)三声交错,乃仄声最佳搭配。因此,全诗的用韵十分完美。
  二、对仗:即是要求律句的颔联(第二联)和颈联(第三联)的上下句,用对称的词语、相似或相反之意思,以及同一笔法,构成华美的骈句。根据词性同否、词意相对或相似或相关等,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之类。习读《蜀相》,对照含联,上下句的“映阶”对“隔叶”,“碧草”对“黄鹂”、“自春色”对“空好音”,这三组词和短语,其词性完全相同,且分别意蕴“俯仰”、“动静”和“耳闻目见”,均为勾画景致的对句,堪称工对;而颈联的“三顾”与“两朝”则因为词性不同,但两句整体都是聊表诸葛丞相生平功业、赞叹鞠躬尽瘁的对句,当属宽对。这也体现了诗圣在 对仗的用法上,工宽相兼,灵活巧妙的匠心。
  三、平仄的处理:
  1.格律诗在平仄的运用上,除了各句的“二四六”字须严格遵守诗谱的定式外(同时也自然符合“粘对”,不赘述),还视犯“孤平”和“三平调”为大忌。“孤平”是指在押韵的句子中,不能出现所有的平声字都是孤单的;而“三平调”则是说押韵句的句尾,不可以三个平声字连在一起。通篇学习《蜀相》,不难看出,非惟各句的“二四六”字全然依律,而且全诗压根就没有“孤平”和“三平调”现象。可见,诗圣在平仄上是当严则严,决不马虎。
  2.按诗家的说法,凡未依照诗谱平仄定式,而反用“一三五”字的平仄,通常称之为“拗”(有部分诗家将“二四六”字出律也称为“拗”)。如果因为“拗”而导致“孤平”、“三平调”,就必须补救。还有部分诗家认为,即使无“孤平”和“三平调”问题,为了使各联中的平仄字数平衡,也应当补救。救有本句自救,如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中,首字本应用平声字,但却用了仄声字“锦”,即“拗”了,其后又将本应用仄声字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城”,在同一句中补救;还有对句互救,如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上句首字反用了仄字“出(入声)”,则在下句首字反用平声字“长”补救。通观《蜀相》,用“拗”数处,有救有不救,有本句自救,也有对句互救。可见,诗圣对于“拗救”,用得比较自由随性,体现了“一三五”可论也可不论的诗法变化。
  《蜀相》的“起承转合”也堪称典范,因其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紧密相连,方田鉴赏力不及,故不敢弄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