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学

 崔氏推拿按摩 2017-10-10
(2013-04-10 22:12:40)
文章轉載

陳建元─藥王脈學
学脉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要先摸脉,这个动作先连续做20天左右,凡是在你身边的亲朋好友,通通抓来摸脉,一天至少先摸5个人,先不必去记什么弦脉、涩脉、‥‥‥28脉的名目,只要摸就对了,以第22条的取脉姿势取脉。※以前的雕刻师傅在徒弟进门的前一阵子,会让徒弟用每一种雕刻刀(圆刀、直刀、角刀),先在每一种软硬不同材质的木头上,先自由刻刻看,感受一下不同木头与 雕刻刀之间的反作用力,到底长什么样子,回馈在手指上,又是什么感受?※学脉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要先摸摸人的脉跳,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浮按,中按,沉按 的感受又有何不同?用心感受一下那种感觉,不必讲出来,不必下评论,继续天天摸,一般10天后,你就会渐渐发现人体的脉象,似乎可以被归类为几大类,心中对人的脉跳,大致上长什么样子,就会有一个较明显的轮廓,20天后,虽讲不出来,但心中的这个轮廓会更明显,这时,就可以开始参看历代医家或我们部落格上,对于基本28脉的描述,再回想看看20天 来感觉到的各种形状,对于很多文字性的描述,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自然容易知道人家在讲什么?为什么会取那种名字?学脉就这样子开始切入来学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把脉书上的文字背一背,然后找人一把脉,按图索骥,就赶快找看看有没有书本上所讲的样子,这样的学脉顺序是颠倒的,会搞的迷迷糊糊,问题出在哪 裡?出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脉」,而不是要学「书本上的文字」,先摸脉,然后再看书,是用书来就脉;若是先看书,然后再摸脉,是用脉来就书,用文字来表达脉象,毕竟无法100%传神,容易被文字障所误导,觉得这些文字到底在讲什么?有些莫名其妙指下难明。技术性的东西,学习的顺序不能潜越,※譬如学游泳,先学换气,再来探讨游泳高手姿势的精妙处。按顺序来学自然容易,先摸脉20天后,然后再进入脉学。

素问─脉要精微论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二藏,有馀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定死生之分。

陈修园─脉法统论

(1)何谓无病之脉,一息四至是也。(2)何谓五脏平脉?心宜洪,肺宜涩,肝宜弦,脾宜缓,肾宜沉,又兼一段冲和之气,为胃气是也。(3)何谓四时平脉?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涩(又谓之毛)冬宜沉(又谓之石)四季之末宜和缓是也。(4)何谓男女异脉?男为阳,宜寸大于尺女为阴,宜尺大于寸是也。(5)何以知妇人有孕之脉?尺大而旺,或心脉大而旺是也(神门穴脉甚动为有子,一云心脉大为男,右尺大为女)(6)何以知妇人血崩?曰尺内虚、大、弦、数是也。(7)何以知妇人之半产?曰诊得革脉是也。(8)何以知妇人之产期?曰脉之离乎经常是也。(9)何以知妇人之无子?曰尺脉微弱而涩,小腹冷,身恶寒是也。(10)小儿之脉何别?曰以七至为淮也。

唐容川─诊脉精要

心肺在上部,出气由之,故呼出属心肺,一呼脉当二至也。肝肾在下部,入气归之,故吸入属肝肾,一吸脉当二至也。呼吸之间,脾主中宫司出入,脉当一至,故呼吸定息。脉来五至者,为无病,若多一至,则有一脏太过,若少一至,则有一脏不足。

孙思貌─诊五脏脉轻重法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象火浮散。浮而短涩,肺也。法金吝啬。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如卉生苗吐颖。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儒弱如水,举重胜船。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脉也。【千金翼】云:迟缓而长也,脾也。

难经─十五难
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儒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 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 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儒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难经─十九难
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陈修园─持脉秘旨
脉之为道,最为微渺而难知也,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何苦张大其言,以人命为戏乎。张心在先生,余未识面,而神交久之,其著持脉大法,取八脉为纲,与旧说八脉稍异,皆其显然可见者为据,非若李濒湖,张石顽等,以二十八字为凭空掠影之谈。(1)一曰浮,浮者轻手著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为表病也,一曰沉,沉者重手按于肌肉之上而始见,为里病也,浮沉二脉,以手之轻重得之,此其显而易见也(一呼脉来二至,一吸脉来二至,一呼一吸名为一息,一息脉来四至为平人无病之脉,否则病矣)。(2)一曰迟,迟者一息脉来二、三至,或一息一至,为寒病也,一曰数,数者一息脉来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为热病也,迟数二脉,以息之至数辨之,又显而易见也。(3)一曰细,细者脉状细小如线,主诸虚之病也,一曰大,大者脉状粗大如指,主诸实之病也,细大二脉,以形象之阔窄分之,又为显而易见也。(4)一曰短,短者脉来短缩,上不及于寸,下不及于尺,为素禀之衰也,一曰长,长者脉来迢长,上至鱼泽际,下至尺泽,为素禀之盛也,长短二脉,以部位之过与 不及验之,又为显而易见也。又有互见之辨,浮而数为表热,浮而迟为表寒,沉而数为里热,沉而迟为里寒。又于表、里、寒、热四者之中,审其为细,则属于虚, 审其为大,则属于实。又须于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之中,审其为短,知为素禀之衰,疗病须兼培其基址,审其为长,知为素禀之盛,攻邪必务绝其根株。此凭脉治病之秘法也。※客曰:信如前法,则古人所传许多脉象,可以尽弃而不言欤。余曰:以此八脉为纲,馀脉即于八脉中认其兼见之象,亦易易与耳,弃之可也,不弃之亦可也。

陈修园─脉诊别解二
两手六部皆为肺脉,肺为脏腑之华盖,凡一切脏腑病,其气必上熏于肺,而应之于脉,如心病六脉必洪,肝病六脉必弦,肾病六脉必沉,肺病六脉必涩,脾病六脉必缓(是和缓。)按之指下浊者为邪甚,清者为正复。有神者吉,无神者凶,有力者为热为实,无力者为虚为寒,此为最验。李濒湖云:“脉者脏腑之气,非脏腑所居之地也。”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中,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此又如彼。俨若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拟补徐灵胎诊脉论诗
微茫指下最难知,条绪寻来悟治丝(旧诀七表、八里、九道共二十四字,李士材添加共二十七字,愈多则愈乱也。试观治丝者必得其头绪,而始有条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谓寸、关、尺三部)八纲易见是良规(浮、沉、迟、数、大、细、长、短八字显而易见,起四句总提切脉之大纲)胃资水谷人根本(三部俱属于肺, 而肺受气于胃)土具冲和脉委蛇(不坚直而和缓也,脉得中和之生气如此,此以察胃气为第一要。)脏气全凭生克验(审脏气之生克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天时且向逆从窥(推天运之顺逆为第三要,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阳浮动滑大兼数(仲景以浮、大、动、滑、数为阳,凡脉之有力者俱是,)阴涩沉弦弱且迟(仲景以沉、涩、弱、弦、迟为阴,凡脉之无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阴阳二 字,以起下四句。辨脉病之宜忌,为第四要)外感阴来非吉兆(外感之证,脉宜浮洪,而反细弱则正不胜邪矣)内虚阳现实堪悲(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须知偏胜皆成病(偏阳而洪大,偏阴而细弱,皆病脉也)忽变非常即弗医(旧诀有雀啄、屋漏、鱼翔、虾游、弹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说, 总因阴阳离失,忽现出反常之象)要语不烦君请记,脉书铺敍总支离(病之名有万,而脉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为何病 耶,脉书欺人之语,最不可听。

叶霖─难经正义
胃者,水穀之海也,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为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胃属土,位居中央,万物归之,故云水穀之海。旺于四时,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为四时变病之要会,故云主禀四时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喙,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脾受谷味,在四脏之中,故不可见。盖脾寄旺于四季,不得独主于四时,四脏平和,则脾脉在中,衰乃始见。雀喙,言其坚锐而无冲和之气也。水下漏,言其断续无常,散动而複止也。此《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者土也。孤脏以灌溉四旁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之义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此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濇,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濇,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不实坚者,皆难治

素问─平人气象论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1)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2)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3)长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儒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4)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5)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濇』、『微』、『弱』、『弦』,这是阴脉;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素问证四失论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

徐灵胎─诊脉决死生论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1)《灵枢》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 得者生,失者死,其大概也。(2)其次,则推天运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3)又其次,则审脏气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4)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寒热之证,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5)至于真脏之脉,乃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凡此皆《内经》、《难经》等书言之明白详尽,学人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重者;或有依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
人以水穀为本,故人绝水穀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灵枢─根结第五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 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徐灵胎─脉症与病相反论
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最易误治,此不可不知者也。(1)如冒寒之病,反身热而恶热;(2)伤暑之病, 反身寒而恶寒;(3)本伤食也,而反易饥能食本伤饮也,而反大渴口干。此等之病,尤当细考,一或有误,而从症用药,即死生判矣。此其中盖有故焉。或一时病势未定,(1)如伤寒本当发热,其归尚未发热,将来必至于发热,此先后之不同也。(2)或内外异情,如外虽寒而内仍热是也。(3)或有名无实,如欲食好饮,及至少进即止,饮食之后,又不易化是也。或有别症相杂,误认此症为彼症是也。(4)或此人旧有他病,新病方发,旧病亦现是也。至于脉之相反,亦各不同。(5)或其人本体之脉,与常人不同。 (6)或轻病未现于脉。或痰气阻塞,营气不利,脉象乖其所之。(7)或一时为邪所闭,脉似危险,气通即複。(8)或其人本有他症,仍其旧症之脉。※凡此之类,非一端所能尽,总宜潜心体认,审其真实,然后不为脉症所惑。否则徒执一端之见,用药愈真而愈误矣。然苟非辨症极精,脉理素明,鲜有不惑者
也!

滑伯仁─诊家枢要

浮,不沉也。沉,不浮也。迟,不及也。数,太过也。虚,不实也。实,不虚也。滑,不濇也。濇,不滑也。长,不短也。短,不长也。大,不小也。小,不大也。缓,不逮也。弱,不盛也。伏,不见也。耎,无力也。微,不显也。散,不聚也。洪,洪大也。细,微细也。代,更代也。牢,坚牢也。动者,滑大于关上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紧者,如转索无常也。孔者,浮大而按之中空。革者,中空而外坚也。结者,缓而有止。促者,数而有止。

冯世纶─经方的脉诊
脉象的三个方面:脉有来自脉动方面者,如数、迟是也;脉有来自脉体方面者,如大、细是也;脉有来自血行方面者,如滑、涩是也。脉动、脉体、血行即脉象来自的三个方面,与上述之脉象两大类别,合之则为脉象生成的根源,对于脉象的识别甚关重要,今依次释之如下。

来自脉动方面的脉象:

浮和沉:这是来自脉动的浅深。若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浅浮于外者,即谓为浮;若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深沉于内者,即谓为沉。故浮属太过,沉属不及。

数和迟:这是来自脉动次数的多少。若脉动的次数较平脉多者即谓数;若脉动的次数较平脉少者即谓迟。故数属太过,迟属不及。

实和虚:这是来自脉动力量的强弱。若按之脉动较平脉强实有力者即谓为实;若按之脉动较平脉虚弱无力者即谓为虚。故实属太过,虚属不及。

结和代:这是来自脉动的间歇。若脉动时止,而止即复来,即谓为结。结者,如绳中间有结,前后仍相连属,间歇极暂之意;若脉动中止,良久而始再动,则为代。代者,更代之意,脉动止后,良久始动,有似另来之脉,因以代名。平脉永续无间,故结代均属不及。

动和促:这是来自脉动的不整。动为静之反,若脉动跳实而摇摇,即谓为动;促为迫或逼之谓,若脉动迫逼于上、于外,即关以下沉寸脉独浮之象,即谓为促。平脉来去安静,三部匀调,故动促均属太过。

按:《脉经》谓促为数中一止,后世论者虽有异议,但仍以促为数极,亦非。《伤寒论》中论促共有四条,如曰:「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此为外邪裡寒,故应之促(寸脉浮以应外邪,关以下沉以应裡寒),灸之,亦先救裡后救表之意;又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衝者,可与桂枝汤,今胸满亦气上衝的为候,但由下伤中气,虽气冲胸满,而腹气已虚,故脉应之促,芍药非腹虚所宜,故去之。又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于此明文提出促脉为表未解,其为寸脉浮又何疑之有!关以下沉,正是下利不止之应。又曰:「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结胸证则寸脉浮关脉沉,即促之象,今误下太阳病,虽脉促,但未结胸,又无别证,亦足表明表邪还不了了而已,故谓为欲解也。由于以上所论,促为寸脉独浮之像甚明。

来自脉体方面的脉象:
长和短:这是来自脉体的长度。平脉则上至寸而下至尺,若脉上出于寸,而下出于尺者,即谓为长;反之,若脉上不及于寸,而下不及于尺者,即谓为短,故长属太过,短属不及。

大和细:这是来自脉体的宽度。若脉管较平脉粗大者,即谓为大;反之,若脉管较平脉细小者,即谓为细。故大属太过,细属不及。

弦和弱:这是来自脉体直的强度。若脉管上下,较之平脉强直有力者,如琴弦新张,即谓为弦;反之,若脉管上下,较之平脉鬆弛无力者,如琴弦鬆弛未张紧,即谓为弱。故弦数太过,弱属不及。

紧和缓:这是来自脉体横的强度。若脉管按之,较平脉紧张有力者,即谓为紧;反之,若脉管按之,较平脉缓纵无力者即谓为缓。故紧属太过,缓属不及。

来自血行方面的脉象
滑和涩:这是来自血行的利滞。寻按脉内血行,若较平脉应指滑利者,即谓为滑;反之,若较平脉应指涩滞者即谓为涩。故滑属太过,涩属不及。

复合脉(兼脉):
在临床所见,脉现单纯一象者甚少,而常数脉同时互见,如脉浮而数,脉沉而迟,脉浮数而大,脉沉而细等等。习惯亦有为兼象脉另立专名者,如洪,即大而实的脉;微,即细而虚的脉;浮大其外,按之虚涩其内者,则名为孔;孔而复弦者,又名为革。按孔为浮大中空之象,所谓中空,即按之则动微,且不感血行应指也,实不外浮大虚涩的兼象。世有谓浮沉候之均有脉,惟中候之则无脉,亦有谓按之脉管的两侧见,而中间不见者,均属臆说,不可信。

另有微甚脉:病脉既为平脉的差象,故不论太过与不及,均当有微或甚程度上的不同。例如:微浮、甚浮;微沉、甚沉;微数、甚数;微迟、甚迟等等。习惯亦有为微甚脉另立专名者,如甚数的脉,常称之为急;甚沉的脉,常称之为伏。


续陈修园─持脉秘旨、唐容川─医学见能、孙思貌 ─指下形状
浮為主表,屬腑屬陽,輕手一診,形象彰彰。輕按即見,主表實,亦主里氣內虛。浮而有力,洪脈火煬(主火)。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極力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浮而無力,虛脈氣傷(主氣虛)。三部無力,主諸虛,亦主素稟不足。
浮而虛甚,散脈靡常(主氣血散)。亦主產婦之吉。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裏。
浮如蔥管,芤脈血殃(主失血)。浮大中空,主亡血,亦主遺精小產。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指下無,兩旁有。
浮如按鼓,革脈外強(外強中空,較芤更甚,主陰陽不交)。浮極有力,主陰亡,亦主陽不入陰。
浮而柔細,濡脈濕妨(主濕)。浮細無力,主氣虛,亦主外受濕氣。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余。
沉為主裏,屬臟屬陰,重手尋按,始了於心。重按乃見,主里實,亦主里氣內虛。沉而著骨,伏脈邪深(主閉邪)。主邪閉,亦主陰寒在內。
沉而底硬(與革脈同,但革浮而牢沉)牢脈寒淫(主寒實)。亦主內有積聚。
弱脈虛尋(主血虛)。沉細無力,主血虛,亦主胃氣不盛。極軟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遲為主寒,臟病亦是(仲景云∶遲為在臟。《脈經》云∶遲為寒)三至二至,數目可揣遲而不愆(稍遲而不愆四至之期)緩脈最美(無病)。應指柔和,主病退,亦主胃氣有餘。來去亦遲,小快于遲,一曰浮大軟,陰與陽同等。
遲而不流(往來不流利)濇脈血痞(主血少)。主血虛,亦主瘀血。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如散。
遲而偶停(無定數)結脈鬱實(主氣鬱痰滯)。主寒結,亦主氣血漸衰。
遲止定期(促者,數中一止也,結者,遲中一止也,皆無定數。若有定數,則為代矣,大抵代脈在三、四至中,其止有定數)代脈多死(主氣絕,惟孕婦見之不妨)。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
數為主熱,腑病亦同(仲景云:數為在腑。《脈經》云:數為熱)五至以上,七(至)八(至)人終。主實熱,亦主真寒假熱。數而流利,滑脈痰濛(主痰主食,若指下清則主氣和)。主血走,亦主痰飲。往來前却,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
數而牽轉,緊脈寒攻(主寒主痛)。主寒實。
數而有止,促脈熱烘(主陽邪內陷)。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
數見於關(關中如豆搖動)動脈崩中(崩中脫血也,主陰陽相搏)。搖曳在關,主驚氣,亦主陰陽相搏。
細主諸虛,蛛絲其象,脈道屬陰,病情可想。細大于微,常有但細耳。細不顯明,微脈氣殃(主陰陽氣絕)。模糊不顯,主陽虛,亦主元氣敗絕。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
細而小浮(細者,脈形之細如絲也,小者,脈勢之往來不大也,且兼之以浮,即昔人所謂如絮浮水面是也)濡脈濕長(主濕亦主氣虛,浮脈亦兼之)
細而小沉,弱脈失養(血虛,沉脈亦兼之)。沉細無力,主血虛,亦主胃氣不盛。
大主諸實,形闊易知,陽脈為病,邪實可思。大指洪闊,主病進,亦主正氣內虛。大而湧沸,洪脈熱司(主熱盛,亦主內虛,浮脈亦兼之)。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
大而兼硬,實脈邪持(主實邪)大兼二脈,病審相宜。三部有力,主諸實,亦主素稟有余。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短主素弱,不由病傷,上下相准,縮而不長。諸脈兼此,宜補陰陽。動脈屬短,治法另商。不滿三指,主氣損,亦主中有窒塞。動脈搖曳在關,主驚氣,亦主陰陽相搏。
長主素強,得之最罕,上魚入尺(上魚際,下尺澤,)迢迢不短。正氣之治,長中帶緩。若是陽邪,指下湧沸。中見實脈,另有條款。過于三指,主氣盛,亦主陽盛陰虛。
弦脈,端直中勁,主木旺,亦主痰飲內痛。舉之無有,按之如張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乃為弦也。

陈修元─医学从众录

中風四言脈訣中風浮吉,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元治痰,風本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虛癆脈法《要略》曰∶脈芤者為血虛,沉遲而小者為脫氣,脈大而無力為陽虛,數而無力為陰虛,脈大而芤為脫血,平人脈大為勞,虛極 亦勞;脈微細者盜汗,寸弱而軟為上虛,尺軟澀為下虛;尺輭滑疾為血虛,兩關沉細為胃虛。《脈經》曰∶脈來輭者為虛,緩者為虛,微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 而微小者,氣血俱虛。景嶽脈法可取之句,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矣。
咳嗽脈法浮緊屬寒,浮緩屬風,浮數屬熱,浮細屬濕,浮澀屬房勞,浮滑屬痰。浮大者生,沉小者危。弦疾者胃氣敗。
喘促脈息宜浮滑,忌短濇。景嶽曰∶微弱細濇者,陰中之陽虛也;浮大弦芤,按之全虛者,陽中之陰虛也。微弱者順而易醫,浮空者險而難治。
哮症脈息不論浮沉遲數虛實大小,最忌促結代數。
血症脈息失血脈芤,或兼澀象。轉緊轉危,漸緩漸愈。虛微細小,元氣不支。數大浮洪,真陰不足。雙弦緊疾,死期可決。
遺精脈息《訣》雲∶遺精白濁,當驗之尺,結芤動緊,二症之的。《正傳》雲∶兩尺洪數,必便濁遺精。
癃閉五淋脈息(與遺精白濁同)宜浮大,忌沉細。
嘔吐噦脈息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脈陽緊陰數為吐,陽浮而數亦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寸口脈數者吐,緊而澀者難治。緊而滑者吐逆。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病患欲嘔吐者,不可下之,嘔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痙、厥、癲、狂、癇、癱瘓脈息宜實大,忌沉細。漸緩則漸愈,漸數則漸甚。若數而弦緊,及見牢革促代諸脈,難治。
疝氣脈息宜沉實,忌虛弱。
昡暈脈息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浮弦為肝風;右手滑實為痰積,脈大是久病,虛大是氣虛。
頭痛脈息宜浮滑,忌短澀。
膈症反胃脈息浮緩而滑,沉緩而長(皆可治);弦濇短小。(為難治)
瘧疾脈息瘧脈自弦,浮弦表邪,沉弦裏邪,洪弦屬熱,遲弦屬寒,滑弦食積。久瘧之脈,微細虛弱,漸緩則愈,弦緊則殆,土敗雙弦,代散莫救。
痢症脈息直腸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結糞者死。小兒出痘後即發痢者死。婦人新產即發痢者死。澀為血少,尺微厥逆,滑大主積,浮弦急死,沉細無害。
傷暑脈息傷暑,脈洪而虛。
腫症脈色脈沉遲,大便滑,小便利,口不渴,面青白,為陰;脈沉數,大便燥,小便赤,口渴面赤,為陽。大抵脈喜浮大,忌遲細。仲景雲∶水腫脈浮者死,謂腫盛皮膚甚濃,脈浮於皮毛之外,輕捫之如隔一紙,是死脈。
脹症脈息喜浮大,忌虛小。餘參看腫症脈。
自汗盜汗脈息宜陰脈,若漸緩者吉;忌陽脈,兼短澀促結代散革者,難治。
泄瀉脈息宜沉細,忌浮大。
風痺痿脈息宜浮數,忌虛弱。
腳氣脈息脈浮弦起於風,濡弱起于濕,洪數起于熱,遲濇起於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濇濇不調,毒在血分也。夏暑腳膝冷痛,其脈陽濡陰弱,濕溫也。腳氣多從暑濕得之。

黄煌─写医案可以不学脉象
临床看病,脉当然要搭的,但写医案,谈体会,需要讲特徵,择重点,有的医案,必须写脉,甚至要大写特写,有的可以不必讲脉,可能舌更重要,或者体型体貌更有诊断价值。   写医案,谈体会,本无一定格式,不可强求一律,但根据各个医案的内容而定。《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不是每个方证均有脉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有 许多医案不写脉,特别是徐灵胎的《洄溪医案》几乎不讲脉。这也无损于其学术价值。我在有些医案医话里不提脉,也非常正常,无所谓写了脉才对,不写就是错。 学生整理的医案,他们没有搭脉,不写脉象,是实事求是,不做作,这种求实的态度我非常讚赏。(2013-04-10 22:12:40)
标签:

健康

分类: 诊断
文章轉載

陳建元─藥王脈學
学脉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要先摸脉,这个动作先连续做20天左右,凡是在你身边的亲朋好友,通通抓来摸脉,一天至少先摸5个人,先不必去记什么弦脉、涩脉、‥‥‥28脉的名目,只要摸就对了,以第22条的取脉姿势取脉。※以前的雕刻师傅在徒弟进门的前一阵子,会让徒弟用每一种雕刻刀(圆刀、直刀、角刀),先在每一种软硬不同材质的木头上,先自由刻刻看,感受一下不同木头与 雕刻刀之间的反作用力,到底长什么样子,回馈在手指上,又是什么感受?※学脉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要先摸摸人的脉跳,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浮按,中按,沉按 的感受又有何不同?用心感受一下那种感觉,不必讲出来,不必下评论,继续天天摸,一般10天后,你就会渐渐发现人体的脉象,似乎可以被归类为几大类,心中对人的脉跳,大致上长什么样子,就会有一个较明显的轮廓,20天后,虽讲不出来,但心中的这个轮廓会更明显,这时,就可以开始参看历代医家或我们部落格上,对于基本28脉的描述,再回想看看20天 来感觉到的各种形状,对于很多文字性的描述,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自然容易知道人家在讲什么?为什么会取那种名字?学脉就这样子开始切入来学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把脉书上的文字背一背,然后找人一把脉,按图索骥,就赶快找看看有没有书本上所讲的样子,这样的学脉顺序是颠倒的,会搞的迷迷糊糊,问题出在哪 裡?出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脉」,而不是要学「书本上的文字」,先摸脉,然后再看书,是用书来就脉;若是先看书,然后再摸脉,是用脉来就书,用文字来表达脉象,毕竟无法100%传神,容易被文字障所误导,觉得这些文字到底在讲什么?有些莫名其妙指下难明。技术性的东西,学习的顺序不能潜越,※譬如学游泳,先学换气,再来探讨游泳高手姿势的精妙处。按顺序来学自然容易,先摸脉20天后,然后再进入脉学。

素问─脉要精微论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二藏,有馀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定死生之分。

陈修园─脉法统论

(1)何谓无病之脉,一息四至是也。(2)何谓五脏平脉?心宜洪,肺宜涩,肝宜弦,脾宜缓,肾宜沉,又兼一段冲和之气,为胃气是也。(3)何谓四时平脉?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涩(又谓之毛)冬宜沉(又谓之石)四季之末宜和缓是也。(4)何谓男女异脉?男为阳,宜寸大于尺女为阴,宜尺大于寸是也。(5)何以知妇人有孕之脉?尺大而旺,或心脉大而旺是也(神门穴脉甚动为有子,一云心脉大为男,右尺大为女)(6)何以知妇人血崩?曰尺内虚、大、弦、数是也。(7)何以知妇人之半产?曰诊得革脉是也。(8)何以知妇人之产期?曰脉之离乎经常是也。(9)何以知妇人之无子?曰尺脉微弱而涩,小腹冷,身恶寒是也。(10)小儿之脉何别?曰以七至为淮也。

唐容川─诊脉精要

心肺在上部,出气由之,故呼出属心肺,一呼脉当二至也。肝肾在下部,入气归之,故吸入属肝肾,一吸脉当二至也。呼吸之间,脾主中宫司出入,脉当一至,故呼吸定息。脉来五至者,为无病,若多一至,则有一脏太过,若少一至,则有一脏不足。

孙思貌─诊五脏脉轻重法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象火浮散。浮而短涩,肺也。法金吝啬。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如卉生苗吐颖。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儒弱如水,举重胜船。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脉也。【千金翼】云:迟缓而长也,脾也。

难经─十五难
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儒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 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 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儒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难经─十九难
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陈修园─持脉秘旨
脉之为道,最为微渺而难知也,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何苦张大其言,以人命为戏乎。张心在先生,余未识面,而神交久之,其著持脉大法,取八脉为纲,与旧说八脉稍异,皆其显然可见者为据,非若李濒湖,张石顽等,以二十八字为凭空掠影之谈。(1)一曰浮,浮者轻手著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为表病也,一曰沉,沉者重手按于肌肉之上而始见,为里病也,浮沉二脉,以手之轻重得之,此其显而易见也(一呼脉来二至,一吸脉来二至,一呼一吸名为一息,一息脉来四至为平人无病之脉,否则病矣)。(2)一曰迟,迟者一息脉来二、三至,或一息一至,为寒病也,一曰数,数者一息脉来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为热病也,迟数二脉,以息之至数辨之,又显而易见也。(3)一曰细,细者脉状细小如线,主诸虚之病也,一曰大,大者脉状粗大如指,主诸实之病也,细大二脉,以形象之阔窄分之,又为显而易见也。(4)一曰短,短者脉来短缩,上不及于寸,下不及于尺,为素禀之衰也,一曰长,长者脉来迢长,上至鱼泽际,下至尺泽,为素禀之盛也,长短二脉,以部位之过与 不及验之,又为显而易见也。又有互见之辨,浮而数为表热,浮而迟为表寒,沉而数为里热,沉而迟为里寒。又于表、里、寒、热四者之中,审其为细,则属于虚, 审其为大,则属于实。又须于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之中,审其为短,知为素禀之衰,疗病须兼培其基址,审其为长,知为素禀之盛,攻邪必务绝其根株。此凭脉治病之秘法也。※客曰:信如前法,则古人所传许多脉象,可以尽弃而不言欤。余曰:以此八脉为纲,馀脉即于八脉中认其兼见之象,亦易易与耳,弃之可也,不弃之亦可也。

陈修园─脉诊别解二
两手六部皆为肺脉,肺为脏腑之华盖,凡一切脏腑病,其气必上熏于肺,而应之于脉,如心病六脉必洪,肝病六脉必弦,肾病六脉必沉,肺病六脉必涩,脾病六脉必缓(是和缓。)按之指下浊者为邪甚,清者为正复。有神者吉,无神者凶,有力者为热为实,无力者为虚为寒,此为最验。李濒湖云:“脉者脏腑之气,非脏腑所居之地也。”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中,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此又如彼。俨若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拟补徐灵胎诊脉论诗
微茫指下最难知,条绪寻来悟治丝(旧诀七表、八里、九道共二十四字,李士材添加共二十七字,愈多则愈乱也。试观治丝者必得其头绪,而始有条不紊)三部分持成定法(谓寸、关、尺三部)八纲易见是良规(浮、沉、迟、数、大、细、长、短八字显而易见,起四句总提切脉之大纲)胃资水谷人根本(三部俱属于肺, 而肺受气于胃)土具冲和脉委蛇(不坚直而和缓也,脉得中和之生气如此,此以察胃气为第一要。)脏气全凭生克验(审脏气之生克为第二要,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天时且向逆从窥(推天运之顺逆为第三要,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阳浮动滑大兼数(仲景以浮、大、动、滑、数为阳,凡脉之有力者俱是,)阴涩沉弦弱且迟(仲景以沉、涩、弱、弦、迟为阴,凡脉之无力者皆是。此又提出阴阳二 字,以起下四句。辨脉病之宜忌,为第四要)外感阴来非吉兆(外感之证,脉宜浮洪,而反细弱则正不胜邪矣)内虚阳现实堪悲(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须知偏胜皆成病(偏阳而洪大,偏阴而细弱,皆病脉也)忽变非常即弗医(旧诀有雀啄、屋漏、鱼翔、虾游、弹石、解索、釜沸七怪之说, 总因阴阳离失,忽现出反常之象)要语不烦君请记,脉书铺敍总支离(病之名有万,而脉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为何病 耶,脉书欺人之语,最不可听。

叶霖─难经正义
胃者,水穀之海也,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为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胃属土,位居中央,万物归之,故云水穀之海。旺于四时,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为四时变病之要会,故云主禀四时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喙,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脾受谷味,在四脏之中,故不可见。盖脾寄旺于四季,不得独主于四时,四脏平和,则脾脉在中,衰乃始见。雀喙,言其坚锐而无冲和之气也。水下漏,言其断续无常,散动而複止也。此《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脾者土也。孤脏以灌溉四旁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之义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此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濇,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濇,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不实坚者,皆难治

素问─平人气象论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1)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2)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3)长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儒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4)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5)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濇』、『微』、『弱』、『弦』,这是阴脉;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素问证四失论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

徐灵胎─诊脉决死生论
生死于人大矣!而能于两手方寸之地,微末之动,即能决其生死。何其近于诬也?然古人往往百不失一者,何哉?其大要则以胃气为本。盖人之所以生,本乎饮食。(1)《灵枢》云∶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寸口属肺经,为百脉之所会,故其来也,有生气以行乎其间,融和调畅,得中土之精英,此为有胃气。 得者生,失者死,其大概也。(2)其次,则推天运之顺逆。人气与天气相应,如春气属木,脉宜弦;夏气属火,脉宜洪之类。反是则与天气不应。(3)又其次,则审脏气之生克,如脾病畏弦,木克土也;肺病畏洪,火克金也。反是则与脏气无害。(4)又其次,则辨病脉之从违。病之与脉各有宜与不宜。如脱血之后,脉宜静细,而反洪大,则气亦外脱矣;寒热之证,脉宜洪数,而反细弱,则真元将陷矣。(5)至于真脏之脉,乃因胃气已绝,不营五脏,所以何脏有病,则何脏之脉独现。凡此皆《内经》、《难经》等书言之明白详尽,学人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其轻重者;或有依经传变,流动无常,不可执一时之脉,而定其是非者。况病之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且一病而数十种之脉,无不可见,何能诊脉而即知其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若夫真脏之脉,临死而终不现者,则何以决之?是必以望闻问三者合而参观之,亦百不失一矣。故以脉为可凭,而脉亦有时不足凭。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总在医者熟通经学,更深思自得,则无所不验矣!若世俗无稽之说,皆不足听也。

素问─平人气象论第十八
人以水穀为本,故人绝水穀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灵枢─根结第五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 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 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徐灵胎─脉症与病相反论
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最易误治,此不可不知者也。(1)如冒寒之病,反身热而恶热;(2)伤暑之病, 反身寒而恶寒;(3)本伤食也,而反易饥能食本伤饮也,而反大渴口干。此等之病,尤当细考,一或有误,而从症用药,即死生判矣。此其中盖有故焉。或一时病势未定,(1)如伤寒本当发热,其归尚未发热,将来必至于发热,此先后之不同也。(2)或内外异情,如外虽寒而内仍热是也。(3)或有名无实,如欲食好饮,及至少进即止,饮食之后,又不易化是也。或有别症相杂,误认此症为彼症是也。(4)或此人旧有他病,新病方发,旧病亦现是也。至于脉之相反,亦各不同。(5)或其人本体之脉,与常人不同。 (6)或轻病未现于脉。或痰气阻塞,营气不利,脉象乖其所之。(7)或一时为邪所闭,脉似危险,气通即複。(8)或其人本有他症,仍其旧症之脉。※凡此之类,非一端所能尽,总宜潜心体认,审其真实,然后不为脉症所惑。否则徒执一端之见,用药愈真而愈误矣。然苟非辨症极精,脉理素明,鲜有不惑者
也!

滑伯仁─诊家枢要

浮,不沉也。沉,不浮也。迟,不及也。数,太过也。虚,不实也。实,不虚也。滑,不濇也。濇,不滑也。长,不短也。短,不长也。大,不小也。小,不大也。缓,不逮也。弱,不盛也。伏,不见也。耎,无力也。微,不显也。散,不聚也。洪,洪大也。细,微细也。代,更代也。牢,坚牢也。动者,滑大于关上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紧者,如转索无常也。孔者,浮大而按之中空。革者,中空而外坚也。结者,缓而有止。促者,数而有止。

冯世纶─经方的脉诊
脉象的三个方面:脉有来自脉动方面者,如数、迟是也;脉有来自脉体方面者,如大、细是也;脉有来自血行方面者,如滑、涩是也。脉动、脉体、血行即脉象来自的三个方面,与上述之脉象两大类别,合之则为脉象生成的根源,对于脉象的识别甚关重要,今依次释之如下。

来自脉动方面的脉象:

浮和沉:这是来自脉动的浅深。若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浅浮于外者,即谓为浮;若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深沉于内者,即谓为沉。故浮属太过,沉属不及。

数和迟:这是来自脉动次数的多少。若脉动的次数较平脉多者即谓数;若脉动的次数较平脉少者即谓迟。故数属太过,迟属不及。

实和虚:这是来自脉动力量的强弱。若按之脉动较平脉强实有力者即谓为实;若按之脉动较平脉虚弱无力者即谓为虚。故实属太过,虚属不及。

结和代:这是来自脉动的间歇。若脉动时止,而止即复来,即谓为结。结者,如绳中间有结,前后仍相连属,间歇极暂之意;若脉动中止,良久而始再动,则为代。代者,更代之意,脉动止后,良久始动,有似另来之脉,因以代名。平脉永续无间,故结代均属不及。

动和促:这是来自脉动的不整。动为静之反,若脉动跳实而摇摇,即谓为动;促为迫或逼之谓,若脉动迫逼于上、于外,即关以下沉寸脉独浮之象,即谓为促。平脉来去安静,三部匀调,故动促均属太过。

按:《脉经》谓促为数中一止,后世论者虽有异议,但仍以促为数极,亦非。《伤寒论》中论促共有四条,如曰:「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此为外邪裡寒,故应之促(寸脉浮以应外邪,关以下沉以应裡寒),灸之,亦先救裡后救表之意;又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衝者,可与桂枝汤,今胸满亦气上衝的为候,但由下伤中气,虽气冲胸满,而腹气已虚,故脉应之促,芍药非腹虚所宜,故去之。又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于此明文提出促脉为表未解,其为寸脉浮又何疑之有!关以下沉,正是下利不止之应。又曰:「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结胸证则寸脉浮关脉沉,即促之象,今误下太阳病,虽脉促,但未结胸,又无别证,亦足表明表邪还不了了而已,故谓为欲解也。由于以上所论,促为寸脉独浮之像甚明。

来自脉体方面的脉象:
长和短:这是来自脉体的长度。平脉则上至寸而下至尺,若脉上出于寸,而下出于尺者,即谓为长;反之,若脉上不及于寸,而下不及于尺者,即谓为短,故长属太过,短属不及。

大和细:这是来自脉体的宽度。若脉管较平脉粗大者,即谓为大;反之,若脉管较平脉细小者,即谓为细。故大属太过,细属不及。

弦和弱:这是来自脉体直的强度。若脉管上下,较之平脉强直有力者,如琴弦新张,即谓为弦;反之,若脉管上下,较之平脉鬆弛无力者,如琴弦鬆弛未张紧,即谓为弱。故弦数太过,弱属不及。

紧和缓:这是来自脉体横的强度。若脉管按之,较平脉紧张有力者,即谓为紧;反之,若脉管按之,较平脉缓纵无力者即谓为缓。故紧属太过,缓属不及。

来自血行方面的脉象
滑和涩:这是来自血行的利滞。寻按脉内血行,若较平脉应指滑利者,即谓为滑;反之,若较平脉应指涩滞者即谓为涩。故滑属太过,涩属不及。

复合脉(兼脉):
在临床所见,脉现单纯一象者甚少,而常数脉同时互见,如脉浮而数,脉沉而迟,脉浮数而大,脉沉而细等等。习惯亦有为兼象脉另立专名者,如洪,即大而实的脉;微,即细而虚的脉;浮大其外,按之虚涩其内者,则名为孔;孔而复弦者,又名为革。按孔为浮大中空之象,所谓中空,即按之则动微,且不感血行应指也,实不外浮大虚涩的兼象。世有谓浮沉候之均有脉,惟中候之则无脉,亦有谓按之脉管的两侧见,而中间不见者,均属臆说,不可信。

另有微甚脉:病脉既为平脉的差象,故不论太过与不及,均当有微或甚程度上的不同。例如:微浮、甚浮;微沉、甚沉;微数、甚数;微迟、甚迟等等。习惯亦有为微甚脉另立专名者,如甚数的脉,常称之为急;甚沉的脉,常称之为伏。


续陈修园─持脉秘旨、唐容川─医学见能、孙思貌 ─指下形状
浮為主表,屬腑屬陽,輕手一診,形象彰彰。輕按即見,主表實,亦主里氣內虛。浮而有力,洪脈火煬(主火)。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極力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浮而無力,虛脈氣傷(主氣虛)。三部無力,主諸虛,亦主素稟不足。
浮而虛甚,散脈靡常(主氣血散)。亦主產婦之吉。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裏。
浮如蔥管,芤脈血殃(主失血)。浮大中空,主亡血,亦主遺精小產。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指下無,兩旁有。
浮如按鼓,革脈外強(外強中空,較芤更甚,主陰陽不交)。浮極有力,主陰亡,亦主陽不入陰。
浮而柔細,濡脈濕妨(主濕)。浮細無力,主氣虛,亦主外受濕氣。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余。
沉為主裏,屬臟屬陰,重手尋按,始了於心。重按乃見,主里實,亦主里氣內虛。沉而著骨,伏脈邪深(主閉邪)。主邪閉,亦主陰寒在內。
沉而底硬(與革脈同,但革浮而牢沉)牢脈寒淫(主寒實)。亦主內有積聚。
弱脈虛尋(主血虛)。沉細無力,主血虛,亦主胃氣不盛。極軟沉細,按之欲絕指下。
遲為主寒,臟病亦是(仲景云∶遲為在臟。《脈經》云∶遲為寒)三至二至,數目可揣遲而不愆(稍遲而不愆四至之期)緩脈最美(無病)。應指柔和,主病退,亦主胃氣有餘。來去亦遲,小快于遲,一曰浮大軟,陰與陽同等。
遲而不流(往來不流利)濇脈血痞(主血少)。主血虛,亦主瘀血。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如散。
遲而偶停(無定數)結脈鬱實(主氣鬱痰滯)。主寒結,亦主氣血漸衰。
遲止定期(促者,數中一止也,結者,遲中一止也,皆無定數。若有定數,則為代矣,大抵代脈在三、四至中,其止有定數)代脈多死(主氣絕,惟孕婦見之不妨)。主氣絕,亦主經隧有阻。
數為主熱,腑病亦同(仲景云:數為在腑。《脈經》云:數為熱)五至以上,七(至)八(至)人終。主實熱,亦主真寒假熱。數而流利,滑脈痰濛(主痰主食,若指下清則主氣和)。主血走,亦主痰飲。往來前却,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
數而牽轉,緊脈寒攻(主寒主痛)。主寒實。
數而有止,促脈熱烘(主陽邪內陷)。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
數見於關(關中如豆搖動)動脈崩中(崩中脫血也,主陰陽相搏)。搖曳在關,主驚氣,亦主陰陽相搏。
細主諸虛,蛛絲其象,脈道屬陰,病情可想。細大于微,常有但細耳。細不顯明,微脈氣殃(主陰陽氣絕)。模糊不顯,主陽虛,亦主元氣敗絕。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
細而小浮(細者,脈形之細如絲也,小者,脈勢之往來不大也,且兼之以浮,即昔人所謂如絮浮水面是也)濡脈濕長(主濕亦主氣虛,浮脈亦兼之)
細而小沉,弱脈失養(血虛,沉脈亦兼之)。沉細無力,主血虛,亦主胃氣不盛。
大主諸實,形闊易知,陽脈為病,邪實可思。大指洪闊,主病進,亦主正氣內虛。大而湧沸,洪脈熱司(主熱盛,亦主內虛,浮脈亦兼之)。主實熱,亦主內虛不足。
大而兼硬,實脈邪持(主實邪)大兼二脈,病審相宜。三部有力,主諸實,亦主素稟有余。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短主素弱,不由病傷,上下相准,縮而不長。諸脈兼此,宜補陰陽。動脈屬短,治法另商。不滿三指,主氣損,亦主中有窒塞。動脈搖曳在關,主驚氣,亦主陰陽相搏。
長主素強,得之最罕,上魚入尺(上魚際,下尺澤,)迢迢不短。正氣之治,長中帶緩。若是陽邪,指下湧沸。中見實脈,另有條款。過于三指,主氣盛,亦主陽盛陰虛。
弦脈,端直中勁,主木旺,亦主痰飲內痛。舉之無有,按之如張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乃為弦也。

陈修元─医学从众录

中風四言脈訣中風浮吉,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虛。扶元治痰,風本可疏。浮遲者吉,急疾者殂。
虛癆脈法《要略》曰∶脈芤者為血虛,沉遲而小者為脫氣,脈大而無力為陽虛,數而無力為陰虛,脈大而芤為脫血,平人脈大為勞,虛極 亦勞;脈微細者盜汗,寸弱而軟為上虛,尺軟澀為下虛;尺輭滑疾為血虛,兩關沉細為胃虛。《脈經》曰∶脈來輭者為虛,緩者為虛,微弱者為虛,弦者為中虛,細 而微小者,氣血俱虛。景嶽脈法可取之句,無論浮沉大小,但漸緩則漸有生意,若弦甚者,病必甚;數甚者,病必危;若以弦細而再加緊數,則百無一生矣。
咳嗽脈法浮緊屬寒,浮緩屬風,浮數屬熱,浮細屬濕,浮澀屬房勞,浮滑屬痰。浮大者生,沉小者危。弦疾者胃氣敗。
喘促脈息宜浮滑,忌短濇。景嶽曰∶微弱細濇者,陰中之陽虛也;浮大弦芤,按之全虛者,陽中之陰虛也。微弱者順而易醫,浮空者險而難治。
哮症脈息不論浮沉遲數虛實大小,最忌促結代數。
血症脈息失血脈芤,或兼澀象。轉緊轉危,漸緩漸愈。虛微細小,元氣不支。數大浮洪,真陰不足。雙弦緊疾,死期可決。
遺精脈息《訣》雲∶遺精白濁,當驗之尺,結芤動緊,二症之的。《正傳》雲∶兩尺洪數,必便濁遺精。
癃閉五淋脈息(與遺精白濁同)宜浮大,忌沉細。
嘔吐噦脈息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脈陽緊陰數為吐,陽浮而數亦吐。寸緊尺澀,胸滿而吐,寸口脈數者吐,緊而澀者難治。緊而滑者吐逆。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病患欲嘔吐者,不可下之,嘔吐大痛,吐出色如青菜色者危。
痙、厥、癲、狂、癇、癱瘓脈息宜實大,忌沉細。漸緩則漸愈,漸數則漸甚。若數而弦緊,及見牢革促代諸脈,難治。
疝氣脈息宜沉實,忌虛弱。
昡暈脈息左手脈數,熱多,脈澀,有死血,浮弦為肝風;右手滑實為痰積,脈大是久病,虛大是氣虛。
頭痛脈息宜浮滑,忌短澀。
膈症反胃脈息浮緩而滑,沉緩而長(皆可治);弦濇短小。(為難治)
瘧疾脈息瘧脈自弦,浮弦表邪,沉弦裏邪,洪弦屬熱,遲弦屬寒,滑弦食積。久瘧之脈,微細虛弱,漸緩則愈,弦緊則殆,土敗雙弦,代散莫救。
痢症脈息直腸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結糞者死。小兒出痘後即發痢者死。婦人新產即發痢者死。澀為血少,尺微厥逆,滑大主積,浮弦急死,沉細無害。
傷暑脈息傷暑,脈洪而虛。
腫症脈色脈沉遲,大便滑,小便利,口不渴,面青白,為陰;脈沉數,大便燥,小便赤,口渴面赤,為陽。大抵脈喜浮大,忌遲細。仲景雲∶水腫脈浮者死,謂腫盛皮膚甚濃,脈浮於皮毛之外,輕捫之如隔一紙,是死脈。
脹症脈息喜浮大,忌虛小。餘參看腫症脈。
自汗盜汗脈息宜陰脈,若漸緩者吉;忌陽脈,兼短澀促結代散革者,難治。
泄瀉脈息宜沉細,忌浮大。
風痺痿脈息宜浮數,忌虛弱。
腳氣脈息脈浮弦起於風,濡弱起于濕,洪數起于熱,遲濇起於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濇濇不調,毒在血分也。夏暑腳膝冷痛,其脈陽濡陰弱,濕溫也。腳氣多從暑濕得之。

黄煌─写医案可以不学脉象
临床看病,脉当然要搭的,但写医案,谈体会,需要讲特徵,择重点,有的医案,必须写脉,甚至要大写特写,有的可以不必讲脉,可能舌更重要,或者体型体貌更有诊断价值。   写医案,谈体会,本无一定格式,不可强求一律,但根据各个医案的内容而定。《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不是每个方证均有脉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也有 许多医案不写脉,特别是徐灵胎的《洄溪医案》几乎不讲脉。这也无损于其学术价值。我在有些医案医话里不提脉,也非常正常,无所谓写了脉才对,不写就是错。 学生整理的医案,他们没有搭脉,不写脉象,是实事求是,不做作,这种求实的态度我非常讚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