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品美术馆】三品课堂——简析《大盂鼎》(第九讲 下) ■王友谊

 溥泉老人wfql8c 2017-10-12




三品课堂

——简析《大盂鼎》铭文(第九讲 下)

主讲:王友谊  整理:艾 琳


  前面学习了西周中期笔画齐备、规矩森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史墙盘》铭文,以及西周晚期因不求端庄均衡而恣肆放达、风格独特的《散氏盘》铭文。本期继续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探寻东周金文的发展与演变。

  公元前770年,随着西周灭亡,晋、郑等诸侯护送平王东迁,周王室由此衰落,中国历史进入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和割据兼并的战国时代。若将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发展与演变详细说明,恐怕短时间内很难说完,本期仅作简单梳理。这一时期重大的历史变动,致使金文的发展和衍变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的青铜器主要由各诸侯国及国内卿大夫所制,其铭文反而呈现浓厚的地域性,这种地域性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书法风格,风格虽不同,但整体趋势还是向规范化、秩序化发展。

  春秋时期各国都残留了西周晚期金文的纵向取势特征,如楚系《王子申盏盂》铭文,相比西周时期的金文,此铭章法行与行之间疏阔,字形纵向拉长,字势向左有倾斜之势,线条上确立了圆瘦匀一的审美样式,字形趋于图案化,具有装饰性特点。看看它的例字。

图1 节临《王子申盏盂》铭文 王子申作嘉嬭盏盂其


  春秋时期的金文风格和西周晚期的差距很大,尤其是齐国。由于诸侯专政,它未受西周沉稳、正规风气的影响。其实从艺术的眼光来看,真正高明的艺术是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作品,尤其是楚系、齐系,还有晋系。只有秦国继承了西周,其他的诸侯国在铭文上都体现了自身的风格面貌。

  下面来说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齐侯盂》铭文,它属于齐系中期铭文,字形长方,纵向取势明显,线质瘦劲,齐系金文瘦劲的特征决定了字势纵向的发展。对比两篇齐、楚系金文,通篇字大小并不一致,章法上纵向排列,而不太注重横向排列,整体书风自由朴素、生动自然。看看它的例字(图2):

图2 节临《齐侯盂》铭文 齐矦(侯)作朕子中姜宝盂


  “盂”字的第一笔横画,在齐系的铭文里面不是一条直线,是有弧度的。

  “齐矦(侯)作朕子中姜宝盂”,此铭文是西周中期的铭文,字形长方取势,很明显字长,而且线质也明显瘦劲,这就是齐文字的特征。


楚王孙渔戈

  除了鼎器以外,春秋时期的乐器、兵器上也留有铭文。如《楚王孙渔戈》铭文,由于铭刻空间有限,故拉长字形,并与地区崇鸟习俗相联系,但似乎这些太过装饰化与工艺化,文字并非我们书法学习所采纳对象,所以就简单了解一下,不做具体示范了。


秦公簋与秦诏版

  《秦公簋》铭文为盖铭,通篇字形结构整饬严谨,笔法劲健,圆转中见刚狠,体现着自信与强悍之风。此铭章法看似散乱,但这其中却暗含了印刷史上的伟大奇迹,铭文中每一个字都是单独刻制在小方磨具上,之后拼接成篇。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秦国人,发明了这种陶泥活字铸铭工艺,其先进程度不言而喻。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活字印刷”式的参差散漫,是否会让我们联想起秦统一后的《权量诏版》刻铭呢?

  秦系金文的发展初期模仿周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慢慢形成自己的个性文化,在大篆书风的基础上逐渐流露出小篆新风,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在春秋时代的各个主要国家中,建立在宗周故地的秦国,是最忠实地继承了西周王朝所使用的文字传统的国家。”由此可见秦系文字正是由西周古文向籀文向小篆、隶书发展过渡的文字,它在中国文字发展史和书法史上发挥了规范整合的重要作用,并由秦文字统一了中国文字。


中山王方壶

  此壶1978年出土于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方体小口。该壶铭文工整优美,被称为战国时代铭文之冠,其工艺秀美。方折加之线条的拗曲,使得棱角更加分明,具有鲜明的层次感与节奏感,这似乎又有着虫书的体态。竖画一贯而直下,配合圆曲的线条,构成阳刚与阴柔的交汇之美。此铭在战国时期极具代表特征。看看它的例子(图3):

  第一个字是“彝”,它的结构很复杂,所以临的时候,要分析它的笔从哪儿入、从哪儿出、怎么安排。

  第五个字是“禋(yīn)”,“禋祭”的“禋”,在这里它的左边从“酉”,“禋祭”是一种祭祀活动。下面是“齐”,“齐”的偏旁也是“酉”,可是和上一个字的“酉”有所区别。上一个字是两个小点,这个字多了一点短竖,富于变化。此外,还需注意在篆书笔画搭接的时候,一定要不留痕迹。

  在写的时候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还有字本身的结构。我在临写这篇铭文时,把尖笔去掉了。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做适当的取舍,自己喜欢的那部分,也许就是你自己风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部分,因为那决定你艺术风格的走向。

  由于时间关系,仍有太多经典作品没有说到,例如《虢季子白盘》铭文、《毛公鼎》铭文,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齐国、晋国等大量的鼎器、兵器、乐器铭文都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们仅通过上述的粗略梳理,简要地了解金文发展的过程,从西周早期的承接殷商遗风到西周晚期独特风格的《散氏盘》铭文、《虢季子白盘》铭文,总体风格凝重厚朴。进入东周,周室衰微,各诸侯国独占一方,使得金文呈现明显的地域性,例如楚系铭文、齐系铭文、吴越铭文,等等,这种地域性进而又走向了装饰与工艺化倾向。

  金文的演进与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成熟,金文一直为学界与书界所重,对于研究商周至秦统一的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众多的文献资料,并且为书家溯本寻源、探寻篆隶古法古意,提供了重要范本。对于篆书为本的观念不仅限于书法实践,书学理论也屡见不鲜,如卫铄《笔阵图》云“结构圆备如篆法”,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云“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飞白、古隶相杂”,可见作为较早脱离象形走向抽象的文字,金文为书法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参考。

  学习篆书和学习其他书体一样,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然后博研众体,聚古人于一堂。比如选中《石鼓文》铭文为自己的切入点,在临《石鼓文》铭文的同时,还可以上至两周铭文,下涉秦汉刻石乃至清末诸家,手执心谈,求其字体形势。诸如:《史墙盘》铭文银钩虿(chài)尾式的线条活泼而不流媚;《散氏盘》铭文恣肆放纵的结体随势生发;《盂爵铭》铭文不修边幅,不讲整齐,一切任性随之;《毛公鼎》铭文沉雄绵亘的笔力贯穿始终;《虢季子白盘》铭文疏朗至极的布白,为通篇增添了流动的美感;《秦诏版》铭文任意放纵的体势,奇趣而多姿;邓石如以《石鼓》而畅其致;吴昌硕以《石鼓》而扬其气,等等,均可兼收并蓄,以使胸中宏博。学书亦如僧家托钵,积千家米煮一锅粥;似群蜂采蜜,采万朵花酿一巢蜜,博采众家之精华以为己用,酝酿久之,自成一家面目。

  最后,我要跟学篆书的朋友们提点建议。通过我自己学习篆书积累的经验来看,我最早学篆书,是从《石鼓文》铭文开始的,它是战国时期的产物,与《大盂鼎》铭文、《史墙盘》铭文一样,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它和《虢季子白盘》铭文有连带的关系,《虢季子白盘》铭文中字的写法,有一部分被《石鼓文》铭文承袭了,所以它“承上”。“启下”是指《石鼓文》铭文还包含着很多小篆的东西,比如“辶”旁,等等,都已经进入小篆了。现在也有很多人提倡从小篆开始学篆,我的建议,一是从秦小篆开始着手,二是参照邓石如篆书,两方面临习,对于篆书的用笔、字形、章法都有所帮助。当然学篆书也可以从大篆开始,那么由《石鼓文》铭文开始最好不过。写《石鼓文》铭文,一个是写《石鼓文》铭文的全文蓝本,以蓝本为主体,用吴昌硕来作参照系。为什么呢?吴昌硕临的版本是宋代版本,是天一阁所藏的版本。另外从笔法上看,我吸收了吴昌硕的一些东西,包括他的苍朴、厚重、变化,等等。当然,大家也可以有自己的原则,如果你喜欢,《史墙盘》铭文也可以,《毛公鼎》铭文也可以,小篆也可以。

  接下来,将由刘颜涛先生为大家详细讲解《史墙盘》铭文和《毛公鼎》铭文的相关知识,希望各位继续关注“三品课堂”。



扫描二维码

观看教学视频

  三品课堂是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推出的系列公益教学,6位老师每人9讲,一年54堂精彩课程为你讲述篆隶楷的奥秘。不仅可以通过《书法报》每周了解最新内容,更可直接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