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的文学性与文学类对联

 文山书院 2017-10-22



如同三原色可以组合成五光十色的七彩世界一样,我们若用还原法来解构表象纷繁的对联文化现象,可以得出文学性、实用性与谐巧性这三个最基本的层面,也即对联的三种本质属性。只有从这种三元论的视角,才有可能全面把握对联文化的整体面貌与内部结构,若仅从其中一元或者二元的角度分析问题,必会得出偏颇的结论。如“对联本身是一种游,以此娱乐而已”的观点,是仅从谐巧性出发的结果,“联语,小道也,然社会应酬,文人雅士都用之,其声价亦高于一般礼品百倍”的观点,是仅从实用性出发的结果,“对联是诗中之诗”的观点,则是仅从文学性出发的结果。梁章钜《楹联丛话》的基本观点是立足于对联的文学性兼及实用性,而一些现代学者视对联为“俗文学”或“民间文学”的观点,则是主要针对了对联的实用性与谐巧性。


单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对联的三种特性之间似乎应是等价的,但联系到我们的文化传统及现实的价值取向,从文艺学和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些特性,对联文学性的地位便马上被凸现了出来:文学性强的对联无疑占据了对联文化的高端、体现了对联艺术的精粹。这里所谓的文学,主要指狭义的纯文学概念,这种文学性的对联,是用“音乐性、形象性、含蓄性与情感性”的语言,通过“题材的选炼、主题的开掘、意境的营造、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修饰”等过程,达到了一定“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作品传承了中华诗歌的风雅传统,是真正的语言艺术。


当我们用这种三元论的观点去审视浩如烟海的古今对联作品时,我们会并不满足于把一些联语称为“文学性强的对联”,而是有足够的理由从对联分类学上把一类对联称之为“文学类对联”,并以此与“实用类对联”和“谐巧类对联”三足鼎立。现代文艺学所归纳出的文学功能,不外抒情、写景、说理、叙事等,对联除了因自身体制上的先天缺陷不适宜于叙事之外,在抒情、写景、说理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传统的对联分类中,述志联、格言联、哲理联对应“说理”,名胜联对联“写景”,自题联、题赠联、感怀联等相对应“抒情”。文学类对联虽然有时也会有实用的功能或谐巧的成份,但文学性无疑是它们的主要属性。与此同理,文学类对联之外的实用类对联和谐巧性对联,虽然它们的主要属性是实用或谐巧,但绝对不表示它们不具有文学的属性,比如有些实用类对联——如高手所撰的挽联——往往有着极强的文学性。


理论与创作总会交互影响:当代联学理论中,对联批评与对联鉴赏是相对薄弱的版块,而关于突出对联文学性的声音,长久以来一直淹没于“平平仄仄”的低层面论争之中;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对联创作中直白的口号大行其道,枯燥的概念稳居主流。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对联创作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以网络联手为代表的联界“新生代”更是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作者正意识到“力避俗套”与“务去陈言”的重要性,丰富对联表现手段和开拓对联意境的尝试使得不少无愧于古人的优秀联作不断涌现。对联文化在其低端继续保持大众化的同时,高端必须回归到文学性的大道之上。


【本文是刘太品先生为《2006年佳联300副》一书写的序节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