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 吠陀赞歌

 太阳当空照917 2017-10-23

吠陀是现存印度古代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它的最初形态是远 古印度先民的口头创作,后人将这些口头创作汇编成集,有了现代人们 看到的书面文字。它是一大批创作年代跨度很长的作品,其主要成分是有关当时生活的赞歌,内容涉及大量宗教思想,也包含印度最初的哲 学观念,是现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思想源头。
一、主要种类
吠陀的梵语是“Veda”。这一词的原义是“知识",特别是指宗教方面的知识。对吠陀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它指一些西北印度文献的总体,包括吠陀本集(SarJihita)、梵书(Brihmana)、森林书(Ara^yaka)和奥义书(Upani彳ad)等。从狭义上说,它仅指吠陀本集,包括《梨倶吠陀》(fg-veda)、《婆摩狀陀》(Sama-veda)、《耶柔吠陀》(Yajur-ve-
da)和《阿闼婆吠陀》(Athaira-veda),不包括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
吠陀本集主要是关于神的颂歌、祷文、祭词、咒语等的汇集。
梵书亦称婆罗门书或净行书,是对吠陀本集的解释,具体说明了本集中提到的祭祀的起源、方法及有关传说等。
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部分,除论述祭祀的目的和方法外,还涉及一 些哲学或思辨性问题。
奥义书是森林书的附属部分,它虽也论述宗教祭祀等问题,但幵始大量探讨哲学或思辨性的内容,是记述印度相对系统化哲学思想的最 初文献,与其他吠陀文献有明显不同。
此外,不少人把印度的《随闻经》(Srauta-sCitra)、《家庭经》(Gjhya-sQtra)、《法经》(Dharma-siitra)等也看成是吠陀文献。
本文中说的吠陀除在文前的一些区分性解释外,主要指狭义上说 的吠陀。
吠陀时期的时间范围大致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至公元前9世纪。 在吠陀时期,印度虽然已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但这些萌芽的抽象思 维水平还是较低的,很难说它们是真正的、系统化的哲学理论。表现在 吠陀中更多的是宗教的成分。比较典型地反映所谓吠陀时期印度人思 想的是所谓吠陀本集中的内容,也就是所谓"四吠陀”。
《梨倶吠陀》是各类吠陀文献中出现最早的。其中最古老的一些赞 歌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部分赞歌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 元前1000年之间。《梨倶吠陀>主要是上古印度人(许多学者认为是雅 利安人)对神等的赞歌。这些赞歌是在祭祀时祭者为劝请神而高声吟 诵的韵文。《梨倶吠陀》最初的表现形态是口头语言,幵始流行主要靠 口耳相传(形成书面文字,被记录下来的时间要晚得多)。目前保留下 来的《梨倶吠陀》赞歌分十卷,1017首。这10卷《梨倶吠陀》明显不是 一人或少数人的创作,因为各卷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多不一致或不 协调之处。
《娑摩吠陀》基本上由《梨倶吠陀》中抽取的一类内容组成,它把《梨倶吠陀》中的许多韵文配上曲调,使之具有一定的旋律。在《娑摩吠陀》 包含的所有咏歌中,除75首外,其余均取自《梨倶吠陀>的第8卷和第9 卷。因此,从内容上说,《娑摩吠陀》是四吠陀中独立性最差的⑴。《娑 摩吠陀》咏歌现存两卷,1549首。第1卷分为6篇;第2卷分为9篇,其 中一些成分与第1卷重复,而且从《梨倶吠陀》中选取的内容较多。第 2卷在形成时间上要晚于第1卷。
《耶柔吠陀》在内容上与《梨倶吠陀》有很多不同。它描述的多为北 印度中部发生的事情。它的主要成分是祭祀时所用的祭词。这些祭词 大多由散文构成,亦有少数韵文。它们是在祭祀时由祭者低声念诵的。 一般认为,《耶柔吠陀》与梵书有较密切的关系,它的产生时间大致在公 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00年之间。现存《耶柔吠陀》通常被分为两类: 一类称为“黑耶柔吠陀",另一类称为"白耶柔吠陀”。黑耶柔吠陀"既 有《耶柔吠陀》的本文,也有梵书的成分,二者很难清楚地区分,故称为 “黑”。“白耶柔吠陀”的本文与梵书可清楚地区分,故称为“白"。《耶柔吠陀》分为40章,其中有18章被认为是较早出现的,其余的则可能是后来加入的。
《阿闼婆吠陀》与以上三部吠陀相比差别又大一些。古代印度的一 些宗教哲学派别经常将前三部吠陀相提并论,称其为“三明”,或提及吠 陀时认为有三部,不把《阿闼婆吠陀》视为吠陀本集的组成部分。从内 容上看,《阿闼婆吠陀》确实与前三部吠陀有较大不同。前三部吠陀主 要是与祭祀有关的赞歌、咏歌和祭词,而《阿闼婆吠陀》则主要是用于消 灾招福的咒词的汇集,如对敌人、疾病、灾害、野兽、想象中的魔鬼等的 诅咒,以及对健康、长寿、财富、旅途平安、家庭和睦等的召唤或祈求。 此外,《阿闼婆吠陀》中也有一些哲学方面的内容(萌芽)。《阿闼婆吠 陀》的大部分为韵文,小部分为散文。其形成年代与《耶柔吠陀》相近, 大致在公元前1000年之后。现存《阿闼婆吠陀》分为20卷,730首诗。 其中有不少内容取自《梨倶吠陀》。一般认为最后两卷明显是后来加入 的。
吠陀中以宗教的内容为主,但也已有一些哲学方面的思想。二者 虽然联系紧密,但还是有差别,此处将它们分别叙述。使用的主要文献 是吠陀本集,特别是其中的《梨倶吠陀》。

二、最初宗教形态

吠陀主要反映了古印度地区原始社会刚解体不久这一历史时期人 们的社会生活[5)。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度不发达,由于人们的思 维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因而一般无法正确理解所接触的各种自然现象。 他们对那些直接作用于自己,对其生活影响较大的自然变化及现象感 到惊异,甚至恐惧。但又必须要找出一些答案来向自己或同伴作出解 释。这就引发了古印度最早的宗教观念。
吠陀宗教的最初形态是多神崇拜。如在地上的山河草木、在空中 的风雨雷电、在天上的曰月星辰等等,都被作为神来崇拜。吠陀中提到 的较著名的自然神有以下一些:
太阳神苏里亚(SGrya),是吠陀诗人把太阳这一经常出现的天体神
格化的产物。苏里亚被设想为是监视众生之神,也是驱除黑暗带来光
明之神。许多吠陀赞歌都以苏里亚为赞颂对象。如《梨倶吠陀》中的一
首赞歌说:"天空中的金色瑰宝,远远升起,目标遥远,迅速向前照耀。
让依苏里亚(太阳神)而起的人们达到他们的目的并劳动吧!”[6]
晓神乌莎丝(Uses),是吠陀诗人对黎明美景赞美惊叹的结果,将此
#
美景设想为是一神。吠陀赞歌中把乌莎丝说成是太阳神苏里亚的母亲 或妻子,她的作用是驱除夜幕,使人与各种生物从夜间的睡眠中苏酲。 《梨倶吠陀》中的一首赞歌在描述晓神时说这人们熟悉和最经常出现 的东方之光,从黑暗中清晰地显露出来。愿乌莎丝(晓神)——天的女 儿——光辉远照,为人们指明道路。
雷神因陀罗(Indm),是吠陀诗人将雷霆神格化的产物。《梨倶吠 陀》在描述他时说:"他使动荡的大地坚定,他使颤抖的群山安宁,他赋 予人们广阔的空间,他支撑着天。人们啊!他就是因陀罗。”⑷吠陀中 大量赞歌是有关因陀罗的,可见此神在当时较受重视。这与印度的气 候特点有关系。印度常年高温少雨,经常发生千旱,雷霆将带来雨水, 对人的生活有重大影响。另外,雷霆的出现惊天动地,给人印象深刻。 这也是因陀罗神在吠陀中受重视的原因。
火神阿耆尼(Agni),也是吠陀中经常提到的神,因为火是与人的曰 常生活密切相关并经常能见到的东西。《梨倶吠陀》中的一首赞歌在谈 到他时说:°通过阿耆尼(火神),人们获得财富,日曰幸运,并具有英雄 的荣耀。”〜人们取暖与烧制食物要用到火,雷电会生火,物体摩擦能生 火,因而阿耆尼是吠陀中提及频率极高的一个神。
风、雨、河流亦是被作为神来崇拜较多的自然现象。风神伐由 (Vayii),是吠陀诗人把风神格化的产物,风神的作用是使人长生,子孙 获福德等。雨神帕尔迦尼耶(Paijanya)的作用是可以灌溉植物,促使其
生长。河神萨拉斯伐底(Sarasvatl )是吠陀诗人把在生活中与其接触较 多的河川神格化的结果。河水能够灌溉土地,使人们获得丰收,也可以 帮助人们洗去污泥,助人清洁。
吠陀中经常提到的自然神还有天神特尤斯(Dyaus)、天神婆楼那 (Varuna)、天神密特拉(Mitra)、暴风神摩鲁特(Maruts)等等。分别显不
了当时的人们把不同自然现象神格化的内容。
除上述的自然现象被神化外,吠陀中还把一些动植物也当作神,如 马、牛、羊、蛇、苏摩草、药草、树木等也经常被神化,有不少这方面的神。
总之,在吠陀时代初期,印度人崇拜的主要是那些对他们曰常生 活影响较大或印象较深的自然物体或自然现象。创造这些自然神或动 植物神并不很复杂,人们只须认可这些事物具有奇异的力量,能力超过 常人,对其进行崇拜即可。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的深入或人的认 识能力的增强,他们对神的崇拜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人们所设想的神已不再仅仅是周围直接可感的自然现象或 事物,而是一些经过人们想象(在头脑中对自然事物加以改造)或思维 抽象后的一些神。这些神在自然界中没有直接的对应物体或具体实 物,如恶神阿修罗{ AsQra)、魔神罗刹(Raksas)、与死亡有关的神阁摩
(Yama)。此外,还有关于信心、爱、语言的神等。
其次,人们对神的崇拜已由多神崇拜向主神崇拜发展。吠陀时代 初期人们所崇拜的许多神的影响逐步缩小,人们幵始在众多的神中选 择一个(或一些)主要的、起主宰作用的神,如因陀罗神等。人们逐 步形成这样的意识:在对人发生作用的众多神中,有一力量更为巨大的 起根本作用的神,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主宰或统治其他 一般的神。吠陀中这种由多神崇拜向主神崇拜的发展趋势与当时社会 历史的发展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对应关系。因为当时南亚次大陆正经历 着部落或民族合并以及诸小国形成的过程。这在宗教崇拜形态的发展 上是多少有所反映的。
吠陀时期人们对神的崇拜有种种方式,其中重要的一种方式是做
祭祀。做祭祀在一般的吠陀时期印度人那里是为了讨神欢心,认为可 获得神的恩宠,给人带来好处("]。吠陀中提到的祭祀种类极多,较常 提到的有新月满月祭[|2]、火祭、马祭、人祭U3]等等。
在吠陀时期,人们除了认为做祭祀可使神高兴,给自己带来好处 外,还认为咒法也可以作用于神,使人达到目的。《阿闼婆吠陀》中有大 量这方面的内容。《耶柔吠陀》也有这方面的内容。咒法种类极多。如 有用于息灾的咒文,用它来对付恶神,使其不显威力。还有诅咒,主要 用来使魔神加害于自己所恨之人。还有一些祈求长生或平安的咒文。 总之,咒法在当时也被人们视为是消灾招福的重要工具[14)。
三、哲学观念的出现
印度哲学思想的发展一幵始就与宗教思想的发展紧密相关。在吠 陀中,虽然有大量颂扬神的赞歌,但也可看到一些人对神的存在表示怀 疑[|5]。这当然要导致人们在神之外去寻找世界的根本原因。通常认 为,吠陀中有几首明显具有哲学或哲理意义的赞歌。如《无有歌》〔16〕、 《生主歌>[|7)、《原人歌》《造一切者之歌》〔19〕等等。
《无有歌》认为,泰初既没有"有”,也没有“无”。诸神是在世界被创 造之后才出现的。并提出了“彼一"(tad ekam)〔20〕的概念,认为在"彼 一”之外没有任何别的东西。从这首赞歌中可以看出,一些吠陀诗人已 把宇宙最初的因看作是超乎世间一般的“有"与“无”这样的概念范围之 物。这种因不是当时人们信仰中流行的神一类造物主,而是一种较抽 象的,多少带有本原意义的“彼一”。至于这"彼一”究竟是什么,原诗写 得很含混。大致来说,它是多少带有世界根本因性质之物或是世间事 ·…物未展开前的最初之物。
《生主歌》认为生主最初表现为“金胎"(garbha)。金胎生下来就是
存在物的唯一主人。他是呼吸(精神)的赐予者,力的赐予者;一切听从
他的命令,天神听从他的命令;他是两足与四足动物的主宰者,是天地
的创造者。除了生主之外,没有任何神主宰一切创造物。在这首赞歌
中提出的“金胎”概念之后,印度又演化出金卵(如da,音译安荼)概念,
# ·
成为印度古代流行较广的宇宙起源理论之一。
《原人歌》把原人(Pimisa)看作是万有的基础,认为世间事物是他的
部分或由他所产生。诗中提出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其双臂,吠 舍是其两腿,首陀罗是其两足。由原人的心意产生月亮,由双眼产生太 阳,由呼吸产生风,由肚脐产生太空,由头演化出天,由两足(出)地,由 耳(出)方。《原人歌》把世间万物与人紧密联系起来考虑,明显表现出 一种认为人类本性与世界本性同一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在奥义 书中有进一步发展,被后来的印度正统哲学流派作为基本理论观念 之一〇
《造一切者之歌》同样提出了 "彼一"的概念,认为所有的创造物都
依干“彼一”。造一切者是众神的命名者,具有特殊的力量。这首赞歌
与其他赞歌一样表现出了萌芽状态的印度哲学思维。
除了上述赞歌中提出的"彼一’’、“金胎”、“原人”等概念外,吠陀中
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还有“理法"(Rta)、“实在”(Sat)、“梵”(Brahman)等
#
等。这些概念的提出对后来印度系统哲学思想的产生有重要的意义。
从总体上看,吠陀赞歌中涉及哲学或哲理内容的不多,而且都与宗 教的成分掺杂在一起,没有提出系统化的哲学理论。严格来说,吠陀时 期属于哲学思想的萌芽期。在吠陀时期的较晚阶段,印度出现了奥义 书。这时古代印度人才开始提出思辨性较强的哲学理论。
四、对后世的影响
吠陀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印度后世的各种宗教哲 学流派都有影响。印度后世哲学中的所谓正统派和非正统派的划分标 准就是对吠陀的态度,承认吠陀权威的为正统派,反对吠陀权威的为非 正统派。
吠陀对印度后世思想界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婆罗门教系统哲 学派别的影响,特别是对弥曼差派和吠檀多派的影响。弥曼差派的形 成与吠陀有直接的关系。此派以吠陀中倡导的祭祀为主要研究对象,
相信这些祭祀的功效,强调吠陀言语的神圣性。吠檀多派的核心思想 来自奥义书,但其思想萌芽应该说在吠陀中就有所展露,如上述吠陀中 的《原人歌》把世界万物的基础与人的根本联系起来考虑,明显表现出 一种认为人类本性与世界本性同一的思想。这种思想经过后来奥义书 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吠檀多派中的"梵我不二”的基本观念。印度婆 罗门教六派哲学中的其他四派(胜论派、正理派、数论派、瑜伽派)虽然 在各自理论中有不少偏离婆罗门教主流思想的成分,但它们对吠陀的 权威还是承认的,在它们的经典中也不同程度地纳入了吠陀的基本宗 教或哲学观念。
吠陀不仅对印度后世的婆罗门教正统哲学派别有影响,对非正统 派别也有影响,如《阿闼婆吠陀 >中的咒语或巫术等成分为佛教中的密 教所吸收,对密教的宗教理论和实践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吠陀在印度近现代仍有重要影响。印度近现代的许多宗教观念、 宗教仪礼或民俗与吠陀宗教有关。吠陀在近现代印度的印度教徒中具 有崇高的神圣地位,被奉为圣典。一些印度近代著名的思想家(21]就提 出要回归到吠陀去的主张,认为吠陀是智慧和宗教真理的宝库。
注释
〔1〕即〈梨倶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2〕若加上插入第8卷中的补充的11首赞歌,则总数为1028首。
〔3〕但它对研究印度古代乐律发展史有重要价值。
〔4〕此外,"黑耶柔吠陀”中除本文外,还有一些注释性的成分。
〔5〕关于最初的吠陀的作者,有不少看法。一些人认为它是一些游牧民族创作 的。
〔6〕〈梨倶吠陀>7,63,4。
〔7〕〈梨俱吠陀>4,51,1。
〔8〕〈梨俱吠陀>2,12,2。
〔9〕〈梨俱吠陀>1,1,3。
〔10〕此神除了被作为雷神之外,后来也常被看作是象征勇士的部族保护神或战 神。
〔11〕但也有一些人认为祭祀与神无关,祭祀行为本身即可机械地给人们带来好处。
〔12〕1曰及15曰的月祭。
〔13〕以人或人之代用物为祭品之祭。
〔14〕以上关于吠陀中的神等的一些描述参考了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商务印 书馆,1989年,第30—49页;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著(高观庐中译本):〈印 度哲学宗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9—174页。
〔15〕参见《梨俱吠陀>8,89,3。
〔16〕《梨倶吠陀》10,129〇 〔17〕《梨倶吠陀>10,121。
〔18〕《梨俱吠陀》10,90。 .
〔19〕《梨倶吠陀>10,82。
〔20〕这一词我国学者有多种译法,如"太一"、“独一之彼”、“那一个”等等。联系 该赞歌上下文,它的实际意义是"最初存在的那一物"。
〔21〕如达耶难陀·奖罗室伐底(Day&nanda SarasvatT,1824—1883)〇
主要参考书目
高楠顺次郎、木村泰贤著(高观庐中译本):<印度哲学宗教史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年版。
黄心川著:〈印度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姚卫群撰:《四吠陀》,载〈哲学大辞书)第二册,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汤用彤著:《印度哲学史略>,中华书局,1988年版。
宇井伯寿著:《印度哲学史>,岩波书店,1965年版。
金仓圆照著:《印度哲学史>,平乐寺书店,1963年版。
S. Kadhakrishnan and C. A. Moore 5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 Oxford University, 1957.
A . A. Macdoneli, A History of Sanskrit Literature j William Heinemann LTD. , 1928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