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者 / 林小牛
導演 / 姐夫jenff 编辑 / 大米 研食 / 小白 音樂 / 《Like a Child》 微信 / feedme2014 微博 / @饭米了没  (PS:阅读图文请打开音乐(*^__^*) 嘻嘻……) ▲ 小牛说,“我在武汉读了四年大学,妈妈每天要给我打两通电话,电话的内容只有一个,你饭吃了么?然后,几乎每个月都成箱成箱地快递虾干给我,有人去武汉,她就会买新鲜的海鲜,空运过去。杨梅季的时候,她买来最好的杨梅,速冻在冰箱里,等我暑假回来的时候解冻吃。”毕业后,小牛去了上海工作,妈妈每天打来电话,嘴上从不说希望女儿回家,只是今天说,“今天家附近的菜场有刚从海边捕来的鲜白蛤,透骨新鲜……”明天又说,“我今天烧了你爱吃的红烧网潮、白哈年糕……”。


(年糕梭子蟹) 
(毛蚶) 
(盐水江白虾) 
(虾姑) 
(海瓜子) 
(蛤蜊青菜羹) 
(蛏子) 
(红烧章鱼) (梭子蟹) ▲ 不到一年,抵不住妈妈的“糖衣炮弹”,小牛就乖乖地回到了宁波。 ▲ 都说80后这代人乡愁浅,然而,比乡愁顽固得多的其实是胃。 小牛爱吃,也会吃,在圈子里是有名的。她是记者,平时一个人住城里,爸妈则住在离市中心50公里外的县城,有时一个月都见不了一次。小牛白天顾不上吃饭,晚上赶稿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平日一个人也不开火,要是哪天她家满桌子虾蟹鱿鱼蛏子,不用说,那一定是小牛妈妈又来“接济”了。 
 ▲ 小牛白白胖胖的,小牛妈妈却是又瘦又高,小牛常常觉得自己不是亲生的。减肥喊了十几年,倒是丝毫不见瘦削,小牛理直气壮地把罪推到妈妈身上,“怪我妈咯,谁让她每次都给我做这么多好吃的。”

 ▲ 今年清明,饭米跟着小牛回到了她老家,对小牛家而言,清明是大过年的。外婆过世后,全家几十口人,每到清明总要排除万难聚在一起。而中国人的大事,多半还是离不开吃的。小牛妈妈和几个姐妹,大清早就买菜洗菜烧菜,各有分工。这边厢厨房热火朝天,那边厢麻将吃碰杠开声连连,好不热闹。在父母对她的教育中,家庭高于一切。“在我身边,好像很少有像我家这样,亲戚之间的联系无限紧密,几乎一个月要聚餐1-2次。




▲ 熏鱼这道菜并没有特别的故事,只是因为小牛爱吃。逢年过节,上海人的吃法是浇上糖醋汁撒上芝麻做冷菜,宁波人更倾向于炸酥做头盘。因为费时,普通人家很少做,小牛妈妈不怕麻烦:鱼市里买来新鲜的黑鱼,杀好,切块,酱油糖调味,再铺在竹篾上晒干,晒的越干油炸后口感越酥脆,半小时足矣。锅子上抹一层生姜,待油锅热后将切块的黑鱼丢入,油锅里滋滋滋的翻滚,直到鱼片两面焦黄再捞出。妈妈一面炸,小牛躲在一边左一筷右一筷偷吃。熏鱼费时,等炸了一盆就快中午了,姑姑婶婶叔叔舅舅表弟表妹一大桌人都到齐了,席间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也少不了逃不掉长辈们的叨念,“什么时候带男朋友回家。”
小牛说,“从小到大,我妈对我从没什么高要求,她希望我每顿饭都要认认真真地吃,吃好。然后好好结个婚,健康快乐地活着就好。”  ▲ 中国人的感情,母女间的,姐妹间的,家族间的,不管相隔千万里,心有嫌隙,只要能坐下来,平心气和地吃顿饭的,都是亲人。不由想起,邦妮的《味蕾记得我爱你》里的那段话,“酸甜苦辣的记忆片段,聚散离合的烟火人间。你忘不掉的不是那碗面,是那个人。那种味道,可以传承,但不能复制。就算心不记得了,但是味蕾记得。” 
▲ 小牛和妈妈之间,大抵也是这样的吧。

食 谱 ▼ 食 材 ▼  黑鱼 / 老抽 / 料酒 / 生姜 / 盐
 ? 将黑鱼洗净去内脏(可让菜场阿姨帮忙),均匀切片2~3cm厚的鱼片; ? 倒入老抽、料酒、盐,搅拌均匀,腌制片刻;
 ? 取出沥去酱汁,置于阴凉处,晾晒半天(记得给它翻身哦);
 ? 锅中放油(放油之前可以用生姜涂抹周边一圈),将晾晒后的鱼片放入锅中油炸;
 ? 直到鱼片变成金黄,酥脆,即可捞出食用(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熬制酱汁淋在上面);
小贴士 食用注意

版权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