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玩易窝里寻大道

 精有 2017-10-30


走进王阳明的生命之

第四十三章  玩易窝里转乾坤


咱们在前面介绍过,阳明先生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周易》。明代文人研究《周易》的多,这也是科举考试的内容。司马迁说,周文王被囚禁时把《易经》从八卦推演到了六十四卦;孔子在一直不得志的情况下,著作了《春秋》;屈原在被流放的情况下写出了《离骚》;孙膑在被砍了脚的情况下,编著成了《孙子兵法》。人在不得志时没有能力从身外开拓什么,只能往内心深处去挖掘,就像榨油一样,涵养和挤榨出自身的精髓。

受周文王的影响,阳明先生在坐诏狱时就研究《周易》。到了龙场,相对于小小的诏狱房间,龙场是一座大的开放性监狱。他把第一座入住的山洞名为“玩易窝”。北宋先贤邵雍定居洛阳后,把自己的住处名为“安乐窝”。邵雍是历史上研究《周易》的大成就者。玩易窝的取名可能受了安乐窝的影响。“玩易”之“玩”,类似于禅宗的“参悟”,“易”本身就有道的意思。易有三个意思:变易、简易和不变。晚年时,他对“易”的解释是:“良知即是易”。所以说,“玩易窝”即是“悟道窝”。

在周文王推演出六十四卦之前,《易经》只有八卦,是前贤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记载。周文王从自然规律中推演出了千变万化的人事规律。《周易》涵盖了天、地、人三才之道,在每卦六个爻中,初爻和二爻代表地道,中间三四两爻代表人道,五六两爻代表天道。

阳明先生37岁了,他经历了不少事,吃过不少苦头,通过对《周易》六十四卦的研究,会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总结。年轻时,他看《周易》,一定是把重点放在了每一卦上,甚至是把注意力只聚焦到了每一爻上,就像我们年轻时看问题喜欢就事论事,等有了人生经验,就学会了通过现象看本质,看透本质也就掌握了规律。他上奏谏君、因言得罪被贬官流放,《周易》对此的解释是:“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智慧微小而企图很大,力量微弱而任务重大,很少有不遭受灾祸的。他一个六品主事,企图劝谏至高无上的皇帝,成功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人微言轻,历来如此,自取其辱,在所难免。

以上是说政治。在现代企业里,谁提出了好的建议、好的创新技术,会大大受到奖励的。时代变了,行业也不一样。

《周易·系辞》是对六十四卦义理的归纳总结,六十四卦如果是现象的话,“系辞”就是本质。阳明先生几十年来孜孜以求,东一榔头西一棒椎地学法求道,从竹子上找,从书本里找,从寺院道观里找,从气功中找,从六十四卦中找,都没有找到。想得太复杂了,干得也太繁琐了。《系辞》中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若能明白乾坤的平易与简约,就会晓得天下的道理。”

怎么“平易又简约呢”?朱熹对“格物致知”的注释太复杂,他说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日积月累,突然会豁然贯通。但是天下事事物物无穷无尽,人生有涯,以有涯之人生格无尽之事物,谁能格得尽呢!在《系辞》中,孔子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阳明先生长途跋涉到龙场,书带得不多,干脆就不看书了。不少书像迷宫一样,是让人越看越迷糊。《系辞》说:“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这句话可以与先生晚年“四句教”中的“为善去恶是格物”联系起来理解,“洗心”就是“为善去恶”,“退藏于密”就是一颗至诚之心,就是良知。

周文王从伏羲氏总结出的自然规律推演出了人事规律,事实上,人也是自然中的组成部分,所以说自然规律一定含有人事规律。求道,就要溯源而上,就像想了解一条大河,必须追溯到源头一样。阳明先生在大山里有时间白天看风雨,夜晚察星辰。他就要思考,天地不言不语,日月运行却有序,雨雪飘落却有时,这是怎么回事呢?结合一卦的六爻思考,算卦时五爻不动,总是要从变动那一爻说事。《系辞》说:“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地是这样,人在静坐中做功夫也是这样。比如他在绍兴阳明洞静坐时,心中寂静,突然一动,他就知道了道友王文辕正前来看他。

他从《周易》中最终学到的就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这既是天地之道,也是做功夫的境界。结合晚年的“四句教”,“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相当于“无善无恶心之体”,“感而遂通”相当于“知善知恶是良知”。怎么达到这个“无善无恶心之体”呢?《周易》告诉他“洗心”。怎么洗心呢?在龙场时,他说把不正的念头正过来。他把“格物”解释为“正念头”。

这就与朱熹的“格物致知”不一样了。朱熹想从事事物物上找到道理,阳明先生是从心上寻求大道。他这里的心不是人身之中的肉团心,以后我们慢慢介绍。

过去我们说他叫守仁这个名字,出处是《论语》,其实也应该是出自《周易·系辞》:“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这句话接下来是:“何以聚人?曰财。”我们就理解他在南赣领兵打仗时,为什么那么注重赏罚分明。

我们总结一下,易有三义:不易、变易和简易。阳明先生主张利用简易的方法,通过对变易的观察,最终要找到那个不变的东西。这三个东西都涵括在了“良知”里,简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良知”,不变的是良知“无善无恶心之体”,变易的是良知千变万化的妙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