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器只为茗——《茶经》第五记

 眉州闲人688 2017-11-02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易经》曰: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无形的道其实都在有型的器中演化而运行。




第四篇 《之器》细细讲了24种茶器的外形、用途。陆羽大神在这里讲的茶器,不光是喝茶用的器皿,主要是在讲烹茶的器皿。


古人饮茶的仪式,程序繁多而形式庄重,一杯茶,历经一道道工序到了这里,让我们静下心来,回归到茶最初的心境。



原文:四之器

风炉: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飚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墆?臬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台之。



白话文:

风炉:用铜铁的材料制成,形状似古鼎,炉壁厚度为三公分,炉口的边缘宽度为九公分,炉内六公分的多余处,下面有空隙,用泥土抹上。


风炉有三足,足上铸有文字,21个字。


一只写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一只写:“体均五行去百疾”,一只写:“圣唐灭胡明年铸”。


三只足之间开有三个小窗,炉底部的窗口用来通风漏灰烬。

三个窗口分别刻有文字:伊公羹陆、氏茶,连起来读就是:伊公羹,陆氏茶


(唐代铜制风炉)


炉内有三只可以支撑锅的垛,分成三格。


一只格上画有野鸡,野鸡属火禽,上画离卦。

另一只有虎,虎为风兽,因此画上巽卦。

还有一格上有鱼,鱼是水虫,画上坎卦。

八卦里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

风使火烧旺,火能煮熟水,所以这三卦相应相合。


风炉的炉身用莲花、垂下的蔓草、流水、方形的回纹来装饰。风炉有熟铁锻造的,也有用泥做的。灰承(接炉灰的盘子)是三只脚的铁盘,用来托起风炉。




原文:

筥: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固眼其底,盖若利箧口铄之。


白话文:

莒(举)是用竹编的,高一尺两寸(35公分左右)直径七寸(20公分左右)。


也有先做个像莒外形的木箱,用藤编套在外面,编制六角形的圆眼固定好,箱子的底和盖都要做到像箱口一样的平滑。


(莒这个东西,大概是古人方便在野外饮茶时,装炉具用的箱子,讲究啊!)




原文:

炭挝:炭挝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一丰,中执细头,系一小钅展,以饰挝也。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鎚,或作斧,随其便也。


白话文:

炭挝用六棱的铁棒制成,长一尺,头部见,中间粗,手握的地方细。握的那头有个装饰品像灯盘。像河陇一代的军人用的木棒,有的做成槌型,有的做成斧行,都可以。(炭挝的用处就是把碳敲碎)



炭挝原型


(请原谅我没有找到实物 就如此任性的上此图了


原文:

火筴:火筴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白话文:

火筴就是铁筷子,平常我们用的火钳,长一尺三寸,顶端平整,没有太多装饰,用铜铁铸成。


夹碳之用。煮茶用的铁箸或铜箸是很漂亮的。)


 

最近蔡澜老师在《痛批'中国茶道'》说:简单就是茶道,人生也是如此。很多人共鸣和认同。


我个人认为,蔡澜老师此话至真,但应做如是观。


如果没有去了解中国茶文化之渊源,没有体会中国茶道之精深,没有修习中国茶道中从繁琐到俭朴归真的养心之术,是没有资格贸贸然而谈,说喝茶就应该“大道至简”这样的话的。




就如当下国学之热潮,没有通读老庄儒道,立意就论,就敢随意去批评或追捧,这不是很可笑吗?


一切的事物,都是从开始的粗鄙不堪,慢慢行进到繁琐而张扬,最后升华为“大道至简”。


这样的过程也是茶一路走来的历史。中国人的“茶”,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复杂。




但是,认识茶,了解茶,知道茶,最后你与茶,茶与你,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才敢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此篇之器未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