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伤寒论》之烦躁

 杏林书馆181 2017-11-09

仪凡

【摘 要】 烦躁是《伤寒论》中的常见证,《伤寒论》中与烦躁有关的条文共有76条,88处,或为主症,或为兼证,表现形式有自烦,反烦,复烦,虚烦,暴烦等,可见烦躁证在伤寒论中的症状中不可小觑,这也说明烦躁证在辨证论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篇论文从烦躁的条文证型分析入手,对伤寒烦烦躁证做了系统的总结。

【关键词】 《伤寒论》 烦躁 辩证论治 总结

1 烦躁的涵义

对于烦躁,《新华字典》的解释是烦闷急躁,《增韵》中解释:'烦,闷也”《广雅》云“躁,动也”, 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者也 '由此可见,烦躁重在烦,而躁烦重在躁,历代医家多将烦,躁,烦躁,躁烦并称,因此以下对于《伤寒论》中烦躁的论述中不做区分。

2 烦躁的临床意义

2.1 病证判断依据 “烦躁”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表现,在辨证论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病证判断依据,例如麻黄汤证和大青龙汤证都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区分二者的一条重要信息就是烦躁,如条文38条所言“太阳中风,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此时的烦躁作为兼证,是郁热内生,扰乱心神的表现,治疗时不但需要外解表寒,还需要内清郁热,这也是区分两个汤证的一个判断依据。

2.2 表明病机转化 条文269条“伤寒五六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于阴故也”,此处的烦躁不是主症,但作为兼证,说明病邪由外传里,表明了病机的转化。

2.3 判断疾病预后 如条文289“少阳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烦躁表明阳气来复,阴寒渐退,是邪退正进,病情可治的表现,“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表示病情加重,条文334“......躁不得卧者,死”此处躁扰不宁则是孤阳外亡,心神浮越的表现,属于死侯。

3 烦躁的病机分类以及治疗

3.1 表邪外郁 条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是表邪郁于经络,正邪交争致烦。属于太阳中风较重者,因为邪气仍在表,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若病程日久,极易内生郁热,治应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正如前面所讲的大青龙汤证。

3.2 热扰胸膈

3.2.1 失治误治,胸膈留热 汗吐下不得法以及治疗不及时容易变生诸症,如条文76“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汗法不得当导致表热未除,加之误用吐下之法,导致表邪內陷胸膈,郁热扰乱心神,治当清宣胸膈郁热,当选栀子豉汤,诸如此类失治误治导致烦躁的条文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3.2.2 余邪留恋,胸膈被扰 条文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为阳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而致心烦;条文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皆因余邪未尽。

3.3 心脾肾虚致烦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气血失调,变生诸症,条文108”伤寒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此条文论述的是脾虚心烦,脾气虚馁,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加之外邪袭扰,而且出现心烦的症状,治疗应当扶其正以固其本,以小建中汤建补中焦,补益气血而除烦; 条文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乃肾阳骤虚,阴寒大盛,白昼阳气旺盛人体虚阳得天阳相助,与阴寒抗争,故烦躁不宁,此时应急急回阳,方选干姜附子汤;条文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乃误治导致心阳虚衰,心神浮越而见烦躁,治疗应温复心阳,重镇安神;阴盛阳虚多见于少阴寒化证,总由下焦阳虚,阴寒内盛所致,条文282条少阴病提纲证就提出“少阴之为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阴盛于下,虚阳上扰则心烦,此时心烦作为少阴病的主症,有很强的辩证意义,条文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阴寒大盛,热药不纳,格拒于上,必胃脘搅乱难受,心烦呕吐,《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甚者从之”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回阳救逆,通阳举陷。

3.4 胃肠燥热 条文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热结在里……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属阳明热盛津伤,里热炽盛上扰心神,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207条”阳明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属阳明燥热结于胃肠,盖胃络上通于心,胃中燥热循经上扰,神明不安则心烦,这与栀子豉汤所治疗的虚烦不同,本证为实热内扰所致,所以应当泄热和胃,方选调胃承气汤。

3.5 痰阻胸膈,胸阳被遏 条文335条“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也,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病机是痰食内积中焦,气机内外不通,所以心下满而烦,治疗往往采取涌吐的方法,方选用瓜蒂散使痰食涌出,阳气得通,厥冷自止,烦躁自除。

3.6 邪客少阳,胆火上扰 无形之风火扰于少阳经脉,胆火内郁,上扰心神可导致烦躁,条文96“伤寒五六日,中风……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条文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胸胁满而烦者……”,皆是讨论少阳中风证的证治,少阳中风轻证方选小柴胡汤和解枢机,重证方选大柴湖汤和解少阳,开结泄热。临床上应辩证准确才不会误治延误病情。

3.7 寒热错杂,蛔虫动扰 条文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该条讨论了蛔虫动扰致烦,因蛔虫喜温恶寒,蛔扰不安,表明膈胃有热,脾肠有寒,上热下寒,则蛔窜上扰,气血逆乱,心烦不安。治疗应该清上温下,方选乌梅丸。

4 总结

烦躁病机复杂,证型多变,通过以上对烦躁的阐述,不难发现其基本病机为正邪交争,阴阳盛衰变生烦躁,值得注意的是,提起烦躁,大多会联想到实证烦躁,阳热烦扰,因虚寒生烦的情况同样很常见,因此在治疗时不能盲目的见烦止烦,以调整阴阳为大法,结合寒热虚实辩证施治,对于热证、实证,宜清泻邪热,安其心神,虚证、寒证与心肾密切相关,宜温阳补虚,调补心肾①,从而消除烦躁,以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