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给我们的启发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1-11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现代注解】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事情在平稳安定的时候,就容易把握;在没有发生变化先兆的时候,就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析判断;在微弱的时候,就容易化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在事情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最好处理;在没有发生混乱之前最好制止。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

双手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台基,是从一堆堆散土垒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不遵循规律一意孤行的人,就会导致失败。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的人,最终会失掉一切。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因为圣人遵循规律行事,所以不会失败;纳人善言不固执己见,所以什么也不会失去什么。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有很多人做事情快到最后阶段的时候半途而废了,如果做事情到最后阶段的时候其重视程度仍然像刚开始那样,就不会失败了。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所以明智的人是不会产生不可能办到的非分之想的;是不会追求得不到的东西的。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是不会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不断总结众人在实践的经验教训,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用于指导实践。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严格遵循万物的自然规律行事,而决不会有任何违背。

未雨绸缪

老子在本段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观点:未雨绸缪。

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情在平稳安定的时候,就容易把握;在没有发生变化先兆的时候,就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析判断;在微弱的时候,就容易化解。在事情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最好处理;在没有发生混乱之前最好制止。

老子把事物尚未发生变化之前的情况归纳了:“安”、“未兆”、“脆”、“微”四种,掌握了这四种情况,再结合老子指出的应对方法,就可以在事物尚未发生变化之前就谋划好应对措施,无声无息、不动声色的引导变化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创造辉煌的大智慧表现。

“诗经”中有一篇标题为“鴟鴞”的诗,描写一只失去了自己小孩的母鸟,仍然在辛勤的筑巢,其中有几句诗:“迨天之未阴雨,徹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只有把巢坚固了,才不怕人的侵害。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报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勾践卧薪尝胆的过程就是未雨绸缪的过程,所以他能够经过周密计划、充分准备以后,一举消灭吴国。

三国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些名士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可以说“隆中对”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未雨绸缪的经典案例。

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预则立 不预则废

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情在平稳安定的时候,就容易把握;在没有发生变化先兆的时候,就容易筹谋;在脆弱的时候,就容易分析判断;在微弱的时候,就容易化解。在事情变化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最好处理;在没有发生混乱之前最好制止。

对于青少年来说,一个没有养成“计划”习惯的人,在今后迎接社会挑战的时候,一定是一个没有准备的人,是一定会吃苦头的!在学习阶段,做好学习计划,对于取得良好成绩帮助很大。

学习的目标要明确,实现目标也有保证。学习计划就是规定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法步骤达到什么学习目标。短时间内达到一个小目标。长时间达到一个大目标。在长短计划指导下,使学习一步步地由小目标走向大目标。

恰当安排各项学习任务,使学习有秩序地进行,有了计划可以把自己的学习管理好。到一定时候对照计划检查总结一下自己的学习,看看有什么优点和缺点,优点发扬,缺点克服,使学习不断进步。

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良好习惯养成以后,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秩序去学习。有了计划,也有利于锻炼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无论碰到什么困难挫折也要坚持完成计划,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提高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使自己成为能够有条理地安排学习,生活、工作的人。这种计划观念和计划能力,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具备,这对一生都有好处。

有些学生学习毫无计划。这是很不好的。高尔基说:“不知明天该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有的学生认为,学校有教育计划,老师有教学计划,跟着老师走,按照学校要求办就行了。何必自己再定计划,这种想法不对。学校和老师的计划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每个学生还应该按照老师要求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具体的个人学习计划,特别是修学以后的自学部分,更要有自己的计划。

由于学习计划有必要又大有好处,所以有计划地学习成为优秀生的共同特点。学习好和学习不好的差别当中有一条就是有没有学习计划。这一点越是高年级越明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青少年来说,养成作计划的良好习惯,使得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会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的进行,对于今后走上社会迎接挑战、肩负使命、创造辉煌都会有很大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