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把盐九种病?喜欢吃重口的人,得控制了!

 食研所 2020-05-25



盐吃多了会死人的,这个你知道吗?
 
最近国内多家媒体引用了国外一项科研数据,“过去40年,中国盐摄入量位居世界最高”。文章指出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天会摄入超过10克的盐,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天盐摄入量低于5克(低于1茶匙)。

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罗列了 2017 年中国人的死亡原因中,中风位列第一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中风发病风险最高的地方,居民中风的风险率达到了39.3%。同时,中国男性的中风发病风险也是全球男性中最高的,超过了41%。

中风发病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钠摄入,简单来说就是盐吃多了


中国的一本权威心血管病学术刊物《中国循环杂志》也指出,中国、日本、英国、美国人平均摄入的食盐量分别为13.3 g11.6 g8.5 g9.5 g,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食盐量(5 g)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想必不少人都知道这种自嘲式“骄傲”,在这字面意思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健康杀手”。食盐吃得越多,就越容易超重或肥胖,每天吃盐每增加1g,超重/肥胖风险就增加4%,患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刘鸣指出,“高钠摄入与高血压及中风的发病有关,中国北方居民每天的摄入量约为南方居民的两倍。

病率呈现“北多南少”的特点,这与饮食习惯与医疗条件密切相关。他认为北方地区主要的饮食特点是吃腌菜,这些食物中隐藏了大量的盐。


另外,因中风导致死亡较多的省份,往往是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地区,这些地方的医疗资源有限,目前中国仅有 10% 到 20% 的中风患者可在 3 分钟内被送到医院,而缺血性中风发作时,治疗时间越晚,患者脑部的损害就越大。

盐是我们饭菜的灵魂,没有盐也就没有了滋味,或许不少人也知道重口味对健康的危害,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多盐饮食。

近期一项3.2万人参与的“你平时吃盐多吗”的网络调查中,1.2万人选择“偏爱重口更下饭”,由此可见,饮食习惯决定了食盐摄入的量。

 

“盐值”过高影响健康已成为全球共识,自2005年英国创立“世界盐与健康行动” 以来,全球已有近100个国家加入。

中国人食盐量严重超标,减盐已迫在眉睫,前不久中国肉类协会在山东济宁启动中国肉类食品产业“减盐不减鲜”工程专项行动,倡议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设定减盐目标、制定减盐政策。


那么做为消费个体的我们
该如何“控盐”“减盐”呢?
 
巧用调味汁
烹调时多用醋、柠檬汁等酸味调味汁,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同时也可以改善食物口感,达到味道鲜美。

多低温烹调
多采用蒸煮等低温烹调,少选用煎炸炒的方式;多享受食物天然味道。

用点撒方式
用酱油等调味品时,用点、蘸等方式,而不是一次性将酱油都放进菜里。

选择低钠盐
普通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低钠盐含有70%左右的氯化钠和 30% 左右的氯化钾。

如果你选择摄入等同重量的低钠盐的话,无形中你就减少了30%左右的钠离子摄入,最重要的是,低钠盐的咸味与普通精制食盐相差不大,做到了减钠补钾不减咸的效果同时低钠盐内还含有少量的硫酸镁,镁在体内也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对预防高血压也有一定的帮助。


选天然果蔬
天然的蔬果本身具有其特殊的香味和味道,在加工过程中完全可以减少盐的添加,以达到求本味的效果。并且很多蔬果是高钾低钠,对维持体内的钠钾平衡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多吃天然蔬果对健康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菜肴出锅前放盐
出锅前才放盐是因为盐在食物的表面而没有渗透到食物内部,食用时舌头也感受到咸味,减少了“淡”的感觉,从而减少盐的摄入。

拒绝隐形盐
生活当中除了食用盐之外,还含有非常多的“隐形盐”。如,咸鱼咸蛋腌菜方便面等。还有很多大家忽略的高盐食物,如甜饮料、挂面、饼干等。


另外,在超市购买包装食品要阅读营养标签,尽可能选购钠含量较低的食品。营养标签中的钠就代表盐,1克钠相当于2.54克盐.

例如某品牌鸡翅营养成分表显示:100克鸡翅含钠量1400毫克,换算成含盐量为3.6克,已经远超国际通用高盐食品的标准,即含盐量超过1.5克/100克(或含钠量600毫克/100克),这样的高盐食品尽量少买。尽可能选择具有“低盐”、“少盐”、或“无盐”标识的食品。

当然,也要尽量减少外出就餐或点外卖。如果有这样的需要,应主动要求少放盐或尽量选择低盐菜品。

一般来说,厨师做饭习惯较难改变,而且有些食材在加工前的预处理中已添加了盐,所以可以直接要求少放一半盐,便于厨师提高其可操作性。

  今日互动话题  

你是“重口”人群吗?

有没有相过要“减盐”呢?


END

作者|食研所小专家

本文由食研所原创

中国肉类协会出品

/食研所美食科普微信群/

让专业的人聚在一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