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大国若烹小鲜

 学用知行 2017-11-18

治大国若烹小鲜--伊尹先师的故事

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侯,人类还处在朦朦胧胧的时期。虽然中原大地经历了王朝的更迭,进入了夏朝,农耕畜牧都已成熟,但是整个地球破坏甚少,大地绿意葱茏,花草馥郁,鲜活舒展,安静下来时,透过清幽的鸟鸣,我们仿佛可以听到大自然母亲轻细的呼吸声。

 

人类生存主要依靠原始的耕作与少量的畜牧。大部分的男子劳作在田野之间,他们关注着天气是否下降,地气何时升腾,雨水是否应时到来,虫鸟是否合时而惊蛰。大自然生态繁盛,各类动植物相生相克,相互滋养,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每天,绿油油的庄稼在地里生长,接受着天德地气的滋润,一天一天,从幼小的嫩苗,逐渐结成生命的果实,承载着自然的能量,

帮助人类实现生存和繁衍的希望。

 

在这个时代,未经破坏的自然界也显得不那么和顺。经常出现各类自然灾害。风暴,水灾,旱灾,虫灾,经常侵袭着人类,破坏着收成,使得人类无法安居乐业。风云莫测的大自然蕴含着不可知的力量,低下的物质水平,使得人类必须用内求的思维方式不断探索。大多数人懂得睁开双眼,观察天地,闭上双目,研究体内。他们并不需要借助太多的文字,而可以直接感知到外在的农事和体内的农耕有着天然的对应。人类在体内的天地播种,耕作,也在天地间从事着类似的劳作。当外在的果蔬成就之时,人类也同步欢庆着体内修之身而诞生的果种精华。

 

在这样的时代,外求诸物,内求诸身是社会的主流思维方式。在诸多内求者当中,一批出类拔萃者进入了圣人的境界。他们的心神跨越了时空的障碍,进入了更高的维度,观察日月星辰,发现其中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生活。他们甚至可以透过一切有相观察到背后的无相,找到宇宙自然的本源。他们发现人与自然是合一的,无论是修身,还是治事,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如今我们称之为天人合一。他们发现在一切现象的背后,是大自然慈悲无限和法度严整的玄波世界。古代的圣人把关键的规律都记录在甲骨文和各种埶术品当中。如今我们透过这些文字与符号感受古人的心灵,并且把圣哲们认知世界的智慧体系统称为悊学--这个慹学,不是口唇之学,而是源自于心的学说。

 

在这样的世界当中,诞生了我们要介绍的主人公--伊尹先师,他出生的故事就是一个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伊尹先师的故事

伊尹,名伊。一说名,小名阿衡。生于公元前18世纪末至公元前l7世纪初,夏末空桑(今河南杞县空桑或河南嵩县)人,以氏。据说他的父亲是位手艺高超的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女。母亲生他之前曾经作了一个奇特的梦中神人告知大水将要从井中喷涌而出,赶快朝着边逃走,千万不要回头第二天,她果然发现水如泉涌。这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二十多里地,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已经化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一棵巨大的空桑恰巧有莘部落的采桑女路过此地,发现空桑中有一个哇哇啼哭的婴儿,便把孩子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令家族的厨师抚养这个孩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伊尹先师的故事

孩子的出生并不算顺利,家庭背景也没有赢在起跑线上。他的求学过程无从考据。我们并不知道伊尹师从何门,谁是他的导师。但是从后来的记载中看来,伊尹主要师承的是黄帝之学,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黄学黄帝一生有大量的发明创造,例如创历法,播五谷,兴文字,推医学,制乐器,广泛使用舟车器物。而伊尹也是博物的发明家。当然,他真实的才华最初是不显露的,而是以有莘族的第一扬名天下。

 

我们很难想象伊尹老师的厨艺是什么样子,因为在那个年代,诸多的调味品还没有被发明。如今我们厨房唱主角的各类当家菜,例如西红柿土豆青椒玉米等等都还等着胡人在今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华夏,酱油辣椒等就更没来到人间的餐桌上。即便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酱,也是等待周朝才进入三维空间。可以想象,夏朝末年,人类的厨房里几乎没什么品种。

 

要脑补当年的烹饪,难之又难。唯一的线索就是,依据食物本身的性质,顺天应人地进行处理,按照无为之治的方式进行烹饪。激活食物中的天地能量,采聚其味道和质地的精华,使得人和食物更好的融为一体。这已经超越烹饪,而是道学的体现。这就好比庄子笔下的木匠,斋戒七日,凝神静气,来完成一个器具的雕琢。这是匠人精神的极致,是在极度细微之处,体现埶术家对万物的深刻理解。

 

从记载来看,伊尹先师确实是一位夺天地精华的烹饪者,他的手艺来源于深刻的道学内修。作为当时黄学的大成就者,他已经达到了深刻洞察事物的本质,并且在各个方向自由创造的境界。烹饪可以,治病可以,治理国家,夺取天下,也同样可以。

 

圣者名厨美名远播,已经传遍了了华夏四方,甚至超越了国界,到达当时素有贤名的商王成汤耳朵里面。成汤当时统治的商国,地域不过七十里,是不折不扣的小国。国家虽小,但是却能以德治理。夏商周时期治理学讲究的是用圣贤之人为官。成汤以小国之君的身份,跑到有莘国,来延请圣人伊尹为相。根据历史记载,成汤去了不止一次,而是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伊尹先师的故事

莘国去聘请。可是
天下人最舍不得离不开的就是大厨了,这关系到有莘王生活质量的关键人物,怎么可以随便放走?有莘就是不答应成汤请走伊尹,成汤只好咬牙狠心,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在离开有莘的时候伊挚还不忘记背上自己用惯了的鼎俎--古代烹饪食物的礼器。伊尹的离开,成就了一段“伊尹背负鼎俎为汤烹炊”的历史佳话。

 

伊尹到了成汤国,而当时的成汤王并没有多大的雄心。方圆七十多里的地,相对夏朝来说,只能叫做弹丸。而满怀仁爱的成汤,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子民治理好,而不是去扩张吞并。

可是伊尹观到的却是不一样的天。当时的夏朝,已是末世。夏朝的统治者是,他骄侈淫逸、宠用嬖臣、暴虐无道,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夏朝的统治风雨飘摇,国势渐衰。天意依据君王的德性,已经发出了成汤灭商,统一中国的号令,而这一切都被超凡入圣的伊尹先师尽收入心。他来到商国,志在天下,而要得天下,必须说服成汤王。要说服成汤,他须先烧一锅汤。

 

这锅汤是在成汤王的欢迎仪式上进行烹饪的。伊尹到达汤国的第二天一早,成汤就在朝廷上接见了伊尹。久闻伊尹美名,就想考他一考。伊尹面对天意注定要统一天下的天子贤王,有意和他研讨一番,于是这一君一臣,就围绕着伊尹的汤锅,探讨起来。

 

成汤问道:“先生既然是名扬天下的大厨,可以用这汤锅立即做出美味吗?”伊尹的回答是这样的:

“君之国小,不足以具之,为天子然后可具。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辛而不烈,澹而不薄,肥而不月侯。”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对话。我们来细细分析。

 

第一句是这样的“您的国家目前还小,还不足以具备承载美味的材料,当了天子之后,才可以具备完全的食材。”

注:伊尹显然觉得当下最迫切的是使得汤王了解自己的天命,他不是一个治理七十里地的小部落首领,天命在肩,他必须承担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

 

第二句的意思是“各类食材都有各自的用途。调味的根本,治水是第一要务。”

注:伊尹在表达的意思,就是无为而治,依据万物本性自然而善治,上善治水,合乎本真的善正之治才是最佳的方法。

 

第三句是“咸、苦、酸、辛、甘五味和水火木三材,九次煮沸,九次变化,火候是最关键的。”

注:看上去是烹饪,其中却包含了三生万物,五行生化,九返九还的修身妙道,大自然规律的天机规律,通过一句话就概况出来了。

 

第四句是“炉鼎的火候,要时而快,时而慢,一定要用火除去杂质,要发挥其优点,不要失去本味,一定要用甘酸苦辛咸五味,谁先谁后,该多该少,调料的剂量很小,都从五味产生。”

注:伊尹先师用炉火暗喻文武之道,五味调和暗喻君正治理之次第。

 

我们来仔细研究下四句话的理法:伊尹通过与汤王一起观看烹饪来阐述道理,这是目析法。用烹饪的过程来象喻修身治国的奥妙,是为喻析法。从烹饪的注意事项,火候的文武来探讨治国的次第和方略,是为辟析法。

 

而第五句的解读“鼎中味道的变化精深微妙,口是讲不出来的,也不能用比喻,像射技御技之精微,像阴阳变化成就万物,像春夏秋冬四时的规律一样。”

 

这句则是以技艺的精微直指玄之有玄的幾学物相和质象空间中四时阴阳普遍法则。是的,这就是传说中的幾析法。

 

伊尹先师的境界,是知幾、研幾、通幾、合幾、化幾,层层递进从物相进入质象,从而达到“执一为天下牧”的境界。他的一生事业,无不来自于对天地自然幾学之道的深入把握,把握天幾,把握规律,所以他时时处处都能合乎自然,获得成功。

 

这锅汤烧得异常成功,史书记载,伊尹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汤由此知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

 

伊尹欣然领命,从此开始了辅佐君王统一天下的漫长历程。但是王道治理,不可滥杀,君王须以德取天下。伊尹并不打算贸然开战,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得四方小国的宾服。

 

一天,汤在田野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喃喃地说:“来吧,鸟儿们!飞到我的网里来。无论是飞得高的低的,向东还是向西的,所有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走过去对那人说:“你的方法太残忍了,所有的鸟儿都会被你捕尽的!”一边说着,汤砍断了三面网。然后低声说:“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如果你真的厌倦了你的生活,就飞到这张网吧”。“网开三面”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后来,人们把它改为“ 网开一面”。伊尹立刻下马拜道:商王的仁德,真是宽厚博大到了极点,连鸟兽都能得到恩惠。这个故事传出,江汉以南的小诸侯国纷纷归顺成汤,成汤不费一兵一卒,尽收三十六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伊尹先师的故事

回顾历史就是在梦中穿越。梦境重重嵌套,一个连着一个。伊尹和成汤王的故事已经让我们徘徊过久,现在我们穿越到另一个朝代,另一位君主--秦孝公的梦境来。

 

秦孝公是位郁闷的君王,他治下的秦国发展在走下坡路。秦国自襄公开国,一直依靠血战来夺取国土,史上多位君主战死沙场。秦人铁马金戈,血液中流淌着武士的精神。可是自秦厉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为削弱。魏国趁机入侵,夺取了河西地区的大片土地。秦孝公之父割地求和迁都求自保,丢尽了颜面。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中原各诸侯国对秦嗤之以鼻,诸侯盟会的入场券,从来不会发给秦孝公。被诸侯们疏远,像对待夷一样对待。秦孝公满心愤怒,决定要奋发图强,一洗前耻。他做梦都想恢复秦穆公的霸业。为了招贤纳士,孝公颁布求贤令。求贤令引来了商鞅。商鞅屡次进见,劝说实施帝治王治皆不成功,而最后一次讨论霸治之道的,秦孝公的眼睛亮了。

 

不需要天命,不需要德性,不需要以百姓之心为心。霸治是个扩张战胜的速成法。霸王之治,不在乎心,讲的是方法,得是实力,的是全民皆兵。只要把一个国家的上上下下老老小小全部组织成队伍,分为前方打仗的和后方种粮草的两类人等。完成战争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颁布有利于杀人的奖惩法令。全民练兵,举国变成一个战争机器,何愁天下不得,霸业不成啊商鞅不需要譬喻和烧汤,副美好的政治前景描绘出来,秦孝公乐的嘴都合不上,磨拳檫掌,马上干起来。

 

商鞅很快被任命为左庶长,成为朝中第一人物。在秦国实行连串的变法--包括什伍连坐法、军功爵位制、垦草法等等。其中最为骇人的军爵制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方军官首级一个,就可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战士必须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为证据获得封赏。

 

从此每个秦国的壮年男子都有了专属于自己的“秦国梦”。在梦中,他们坐拥广大房产,怀抱娇妻美妾,奴仆成群,财产无数。这一切,只需要报名入伍,砍杀许多头颅就可得到。秦国全民皆兵,男子日夜操练。每逢战斗,大家纷纷请战,武士战力极强,手段凶残可怕。每砍杀一人,便奋力割下首级,绑在腰带上。甚至有腰带装不下的,便夹在腋下。鬼影瞳瞳的战场上,只看见杀红眼的秦军,腰带上晃动的人头和手中阴森刺眼的利刃。

 

老子揭示:“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由于上级治理者的左脑后天意识为主,脾胃妄意主事,将错误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强加于人,就造成越治越乱,不可收拾的地步。秦国奖励杀人制度,带来的绝不是小小混乱,而是开启了人类的噩梦,使得中国大地陷入了无尽的苦痛当中。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连连出兵,飞速扩张。而在另一个时空中出任右相的伊尹,却在静默中等待时机,继续烹煮着天下一锅汤。

 

在收复了三十六个小国之后,成汤开始有了信心。当时,夏桀残暴无道,人民切齿痛恨,都希望成汤早日灭掉夏桀,统一中原。可是伊尹认为时机未到,也就是火候未到。治事成功重在度数信合理周全。两军作战的前夕,必须掌握军情。夏桀是个军事大国,实力强大,不知己知彼就难以取胜,于是伊尹潜入夏国,找到夏桀王遗弃的元妃妺喜

 

妹喜是有施国的公主,也是全天下最美丽的女人。诗歌描述她“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有施国被攻破时,国君将妹喜献出求和,从此王不早朝。妹喜喜欢在酒池里划船,听撕裂绢帛的声音。于是夏桀建造酒池,终日陪着妹喜饮酒,撕裂奢华的绸缎,以搏美人一笑。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岷山氏很快也献出两位美女。妹喜马上被打入了冷宫。

 

依据《国语》记载,妹喜很快和伊尹达成联盟,提供了大量情报,伊尹发现夏朝的民心思变,人民贫困。但是在夏和汤之间,横亘着几个夏朝的属国--葛、韦、顾、昆吾等,这些部落,是夏朝的打手。如果不清理这些障碍,就无法顺利攻下夏。所以伊尹发动了一些局部的小战争,攻克了这些国家,并且迅速抚恤百姓,平定民心,这番动作后,商的疆域和都实力逐步超过了夏。

 

汤的国力在表面上已经超越了夏。可是伊尹还是不急。他觉得,虽然现在很多小国结盟,但是盟约并不稳固。东面有九个强大的族,号称“九夷”,还在继续向夏桀进供。如果九夷出兵助夏,他们强大的武力就能左右胜局。所以先要观察“九夷”的态度,再定是否出兵。为了测试九夷之师,伊尹劝说成汤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服从夏桀的指挥,马上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准备攻夏。

 

煮一锅好汤,需要准确的火候和漫长的等待。而以弱胜强的统一战争,则更静静地等候天时与民心,一点一点的以德收复。为民意而发动的战争,必须减少杀戮。成汤与伊尹用信息战,民意战来步步为营。一点一点地等待炉火纯青。

 

而商鞅指挥下的虎狼秦国却恨不能一日千里。

 

“公元前331年,败魏,斩首八万;前312年,破楚师于丹阳,斩首八万;前307年,破宜阳,斩首六万;前301年,败楚于重丘,斩首二万;前300年,攻楚取襄城,斩首三万;前293年,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前280年,攻赵,斩首二万;前275年,破韩军,斩首四万;前274年,击魏于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前260年,大破赵军于长平,坑卒四十五万;前256年,攻韩,斩首四万;又攻赵,斩首九万;前234年,攻赵平阳,斩首十万……” 

 

军爵制的刺激下,秦国有记载的斩首数量是166.8万人,史学家认为这个数字还是大大低估了。秦军的斩首热情极度高昂,简直是激情难耐,都按不住。《秦律封诊式》中记载两件事,一是士兵为争夺首级而自相残杀,另一个是秦国士兵割下阵亡战友的头颅以充战功。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登基,从那时起,经历了灭韩,灭赵,灭魏,灭楚,灭燕,灭齐的六个步骤,首尾十年,终于取得了天下。从此秦王成为秦始皇。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终于成名。

 

时空的另一端,成汤与伊尹,仍然在不急不躁地煮一锅好汤。他们知道,帝王之术在修身明德。明明德则知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天定气数,夏朝的运气能量未尽,如果过早行动,就难以取得成功。反复的拉锯战会给百姓制造痛苦,给历史留下因果。贤明的王者并没有急于称霸的欲望。他们追随自然发展的玄曲波韵,依据七法八正而动。观天之象,执天之行。他们在等待着九夷这几个少数民族的叛变。此时的战事,类似汤锅里已经水汽翻腾,各种调味快要达到完美的状态。九夷,最难煮融化的九药材,他们的消解,会给美食带来最重要的一抹精彩。

 

约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成汤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鄩,并进而定都西亳夏朝灭亡。成汤与伊尹终于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了消灭夏桀的大任,伊尹可谓把烹小鲜之术在战争当中发挥到了极致。炉鼎沸腾,汤汁融合。火苗中夏朝灰飞烟灭,以成汤为首,伊尹为辅的商朝立稳了脚跟。

 

夺取天下之后,不同的君王展示出不同的风格。秦始皇有了更多的资源,可以展开更大的野心,他南征北越,北击匈奴,建长城,修直道,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为自己修筑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强大的秦朝终年征集民力建设巨型工程,百姓怨气沸腾,叛乱层出不穷。秦始皇为了维持基业,日理万机,四处巡视身体很快衰弱下来,在巡视平原津途中,不幸病故在车里随行的小儿子胡亥在赵高拥护下乘机篡权夺位。又假冒诏书,逼死秦始皇长公子扶苏和名将蒙恬兄弟。余下的全部王子公主,虽然地位尊贵,却都被胡亥以各种残忍的手段杀害。秦始皇的孩子们无一幸免地死于非命。接着,胡亥又被赵高所杀,赵高被秦三世子婴所杀,子婴死于项羽之后,项羽为刘邦所灭。经过残酷的内战,最秦帝国打下的江山,转到了汉高宗刘邦手中,秦朝二世而亡。从秦穆公开始的多代努力,商鞅的雄心,白起的战刀,终于土崩瓦解,留下的是一百多万个无头的冤魂,在历史中追讨他们的本该拥有的幸福安宁有为而治中的恶治发展到了极点,终于走向了内在和外在的精气神崩溃。

 

夏朝灭亡,商朝开国。新的王朝,以商汤为,伊尹为相。这不是一个大兴土木,继续征战的朝代,商汤和伊尹带领天下人民安居乐业,修身明德。他写下了治理学的著名篇章《尚书 咸有一德》。文中谈到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祐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

--天命无常,并不偏私我们商朝,只有天道保佑德一;商朝并不是恳求民众来支持,只是民众都愿望归于德一。

 

“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持守德一,行动起来无不吉利;失去了德一,落入了阴阳二,三生万物的境界,行动起来无不凶险。

 

“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

天命无常。经常修德,可以保持君位;修德不能恒常,九州因此就会失掉。

 

伊尹显然不认为个人能力是取得天下的决定因素,持守德一才是王道治理的核心伊尹以德治国,在辅佐商汤王之后,又先后辅佐了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四位君王。为帝王师,共计五代五十余年,他时刻守住德一,尊尊教诲子孙后代,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治大国若烹小鲜--伊尹先师的故事

 

众所周知,伊尹以烹饪著称,被尊为烹饪之圣。其实在掌握道法的圣贤眼中,食物和药物本不二致。伊尹深通本草,掌握配伍的君臣佐使之道,他发明药方,制作汤药,医道汇聚成数十卷的《汤液方剂》。为天下苍生带来了健康与幸福。元代起的三皇庙中,伊尹已列配享,与上古传说的医家进入医家朝拜的殿堂。

 

沃丁八年,伊尹年100岁逝世,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他安葬在商汤寝陵旁。在《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为了表彰他对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元圣”。

 

商鞅与始皇帝,伊尹与成汤王。这都是人类历史上统一中国的开国君臣。前者嗜好鲜血,热衷杀戮,迷失在权力的泡影里面,最终功业灰飞烟灭,只留下无穷业力万世偿还。而后者则是遵守天意,心怀百姓,在一锅汤水中平衡五行阴阳。元圣伊尹煮好了炉鼎中的五味之汤,配伍了百种本草药汤。最为重要的是,他调和天下人的心意,带领他们走上了修身求真的幸福之路。写到这里,好像感觉九天之上的伊尹仙师,在朝着我们微笑。

 

今夜,在这浮华喧嚣的地球上,小小的网络课堂,我们共同纪传这位千年之前的至圣先师,传诵他的故事。人类的历史上,修之身其德乃真的道者历历有人。他们好像夜晚的群星,永恒的发出光明,并且用他们不变的道德心灵,照亮着人类回归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