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

 范良光 2017-11-21

"⋯⋯在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1990年,我在华中师大读书。经历了一些必将载入史册的事件后,荷尔德林在哀歌《面包和酒》中提出的这一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贫乏的时代'一语,准确地表达了我对当时时代的感受与判断;'诗人何为'这一问题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振聋发聩。当时我曾希望成为'诗人',我的专业也是在研究 '诗人'。诗人在现时代的命运,不能不成为当时的我终日苦思冥想的一个问题。

'贫乏的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作为一个学子,我当时物质生活极度'贫乏',同时社会提供给我们的精神生活营养也同样极度贫乏。这方面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一日,忽闻湖北电影制片厂将要内部播放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十项大奖的影片《西区的故事》,我与好友许春樵、王春林(现已成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兴奋不已。播放那日,我们从武昌坐公车赶往汉口。公车拥挤不堪,转车时我被一个刚买了一桶胡麻油的中年妇女一不小心浇了一身的油我们依然上了车。我从容不迫英勇就义般地和弟兄们一起看完了那个电影。记得春樵兄当晚就以此经历为题材急就了一个短篇小说,后来发在当年湖北作协主办的文学刊物《芳草》某期上。今日想来,此事极为可见其时精神生活贫乏之一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贫乏,加深了我对荷尔德林所谓'贫乏的时代'的理解?


没有。荷尔德林所谓的'贫乏的时代',有着极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用学术性较强的语言可以描述为:'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技术主义的时代,一个虚无主义的时代,一个无家可归的时代。总之,一个贫乏的时代。'


此刻我们所处的现实是:现代科技使人类昧于天命而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人类中心论又把人类推到了生态毁灭等各种全球性灾难的边缘。因此我们今天的高科技与信息的时代,仍然属于荷尔德林所说的'贫乏的时代',或者说并未走出这个时代。

那么,在这个'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

1987年,我认为:诗是灵魂孤独者的呓语。1989年以后,我认识到,诗人是洞穿黑暗直达事物本质的行吟者;诗人的使命旨在关切存在,思考存在之命运。


自从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我的心就一直再难以获得那种从容的、审美的心境。目睹着身边发生的一切,我的心在孤独和悲凉之间彷徨,彷徨于无地。


我深感在这个意义上的诗人之为诗,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是啊,写诗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在中国,到处被谎言包裹的现实,已经不允许任何具有诗意的东西存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真实尚未得到充分展现之前,如果仍然刻意和矫情地去写诗,无疑太过奢侈。像玻璃一样,诗太容易破碎。而与现实面对,你必须拥有坚强的质地。

否则就只有逃避。


'……在贫乏的时代里,诗人何为?'

直到现在,仍然是个我难以回答的问题。

荷尔德林的回答是:

'在贫乏时代里,作为诗人意味着:吟唱着去探寻远逝诸神之踪迹。'

附:面包与美酒(第七节,诗人何为)


荷尔德林


啊,朋友!我们来得太迟。

神祗生命犹存,这是真的。

可他们在天上;在另一个世界

在那里忙碌永生,那么专心致志,

对我们的生存似乎漠然置之。

一叶危舟岂能承载诸神,

人们仅能偶尔领受神圣的丰裕。

生活就是神祗的梦,只有疯狂能

有所裨益,像沉睡一样,

填满黑夜和渴望。

待至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长成,

勇敢的心象从前一样,

去造访万能的神祗。

而在此之前,我常感到,

与其孤身独涉,不如安然沉睡。

何苦如此等待,沉默无言,茫然失措。

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

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刘小枫 译)

注:此文写于2006年12月28日。时至今日,此文讨论的问题尚未解决。今天读诗的时候,忽忆起了此文,故找来发表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