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班侯大师《虚实诀》诠说

 文苑书店66 2017-11-26


《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生怕我们修为者把这个“着熟”理解为“招熟”,因此在《太极拳论》的后边又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关于“懂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所以《太极拳论》中前后两次谈到“懂劲”问题,前面的懂劲儿是告诉我们“着熟渐悟懂劲”,为了避免把这个“着熟”理解为“招熟”,后面又再次强调告诉我们,懂劲是阴阳相济,也就是阴和阳、虚和实、形和意、有行之体、无行之神意,这两个分而合之,无过不及,相济而中就是懂劲。所以我们在谈到虚实诀“中实”这个问题上,首要的问题是怎么理解“中实”,实际上“中实”就是“实中”,阴阳相济即中,虚实相伴分而合之就是中,“虚实神会中”,我们要把它有着落,你要落实。这是中实的第一个真意。

    第二、为什么“中实”就要发?怎么才能是“中实”而发,我们说第一句话告诉我们“虚虚实实神会中”,虚实相交合而中,“虚和实”相对立的交合以后交合出一个“中”,中这个点既是虚,又是实,既是实,又是虚,虚实这两个是对立的,统一在这一点上,这一点上呈现出来的属性是空,也就是说中的属性是空,因为这一点是虚和实两个相对“冲”的东西,是空。

    既然神会中的这个中是“空”,为什么说“中实不发艺难精”呢?为什么告诉我们中实要发?中是空,怎么又变成了实呢?好,恰恰从中实这一点上告诉我们虚实是要变转的,我们所求的“中”,老子所言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个“中”是虚实相交合,虚实相变转。我们说相交合它是空,这句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虚实变转会出现一个空而不空、空而出实,实际上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中”属性是“空”没有问题,但是这个“空”不能够不空的话,“空”不能够空出真实的话,这个“中”是无用的、是僵化的、是死中、是没有生命的。而恰恰我们所言的“中”,我们要得中、要守中、要用中,所以说得中、用中,妙用无穷。拳之妙用,关键是在用这个“中”。这个“中”怎么才能用呢?就是要中实,因为中本身是空,就要空而不空,就要空出一个真实来。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中实是由空而不空,不空既空出来了那个真实。

    具体来讲这个“不空”是一种什么状态?怎么就是“实”了呢?怎么就空出这个真实了呢?这个不空、空而出的这个真实,就是我们所的、太极拳所求的内气、内劲,就是这个“劲”,出来这个实,“中”所出来的“实”,也就是“空”出来的这个真实。 

    前面我们说了“虚虚实实神会中”一句,也就是“虚和实”这两个要相交会在“中”上。问题是:如果虚实交合以后交合出这个中是空、是无,怎么又会“中实”了呢?这个实从那儿来的呢?再看“变转虚实须留意”这句拳论中所言虚实变转之理,答案当然是从虚中来。中从何处寻?——从两个极端的循环变化中来,故此,中实即从虚实变化中求。欲求至中至实,则要去细细权衡至虚与至实(的范围),欲得至实至刚,则要求至虚至柔。

    虚而能受,虚的是“我”(的莽力),受得是敌(的蛮劲),也就是说我这个中的状态是虚空的,我以虚空的状态和对方相接,对手是什么?对手是实的,那么对手的实被我接而受了,接受到那儿去了?接受到我这个“中空”来了,这样对手的实被我接到我的中空,我的中空就变成了中实了,对手来的实我接受以后,我的中就由空而转实。

    我的实那儿来的呢?是对手给的,我把对手的实给引进来了,把它落实到我中空的地方上,我的空,空而有实。这时候对手的实被我接而受变成了我的空而实,那么对手变空了,变成虚而空了。也就是我由虚空反而有了真实,对手由实有而变成了虚空,彼我双方发生了虚实变转,恰恰这一变转,我出现了“中实”。概言之,中实即是虚实的转换,而虚实的转换并非只是自身的调整,还在与对手进行“交流”时获得。

   何谓“中实”?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之:

    第一,“中实”是告诉我们虚实神会而中要确实、要实在、要真的落实虚实的交会而中,“中实”的第一个含义就告诉我们这个“实”是确实、是真实,也就是说准确、合适。也就是要把“虚实神会中”落在实处。如同《太极拳论》上讲“着熟渐悟懂劲”,我们结合“中实”再来理解一下“着熟”,《太极拳论》上所说的“着熟”,很多人把这个“着”理解为这个“招”,因此就理解为拳打千遍只要把拳的架式、招式打熟了,熟能生巧,我就能懂得太极拳的劲儿了。

    这个理解不够准确,或者说有欠缺。我们欠缺的是什么?这个“招”和这个“着”不能够完全划等号,当然我们说这个“招”有这个“着”的含义,但是不能等同于这个“着”,这个念“招”。这个“着”呢?一字多音,有这个“招”的意思,还念着(zhao)急,还念着(zhuo)落,说这个桌子着实,“着”是落实,有着落了,落在实处了。我们说这个“招”是指的的有形的身体,外形的动作,我们管它叫招,它是有形有相,因此这个“招”,“招者,式也”,这个“招”是“一招一式,”,这个“式”指的是外形上的动作,我们凡是把有形有外形上的、形体上的、看得见的这些动作都叫招式。

    我们知道太极拳的修为更主要的不只是停留在看得见、有形有相的外形的的动作上,太极拳的修为是身心双修,而且是以内为主,因此它是内家拳。所以我们说太极拳的修为一定要修为出太极内功,太极拳离开了太极内功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拳了。

    既然是太极拳内功,以内为主,它就不会只是外形上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个“招”了,它一定会有看不见的、内在的、内里的,我们管它叫太极的内气、内劲。气也好、劲也好,是内在的变化、变转,我们把内在的这个变转主要是反映在神意气上。所以太极拳告诉我们“凡此皆是意”,告诉我们要用意不用力,同时告诉我们变转虚实须留意,也就是告诉我们太极拳的虚和实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内在的、真意的关系,更核心、更主要的是要在“意”上的虚实转换,“变转虚实须留意”。

    当然太极拳不是不要外,不是不要有形身体的虚实变化,但是我们说太极拳一是要以内为主。我们把有形的身体的虚实变化如果叫招的话,无形的神“意”,内在的虚实转换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术”,术是我们内在的。“内”里的、无形无相的,看不见的那部分转换和变化。所以说招是有形的,术是“无”形的。太极拳有的时候也叫太极拳术,也就是说拳的修为是离不开术的,离开术我们这个拳就离开了内在的灵魂,离开了内在的主宰,就不是我们所要修的拳的真意所在了。

    所以说,我们在修为过程当中是要求得招、术,有招还要有“术”,招是术的外在的反映,术是招内里的根基,术如果离开了招,这个术就变成了无根的盲动,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样。所以招必须要有术做根和主宰,术要有招、要有有形的这部分作为载体才可用。所以这两个部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招术是一个有形、一个无形,也就是一个是形、一个是意,只要把这两个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拳修为的关键。

    如此说来,我们说,明虚实,虚实变转要以术上内在的虚实变转为核心、为主宰,所以拳论上才告诉我们变转虚实须留意,这句话就充分的告诉我们虚实的变转要以意上的虚实转换为主,有形身体的虚实变化是服从意、随从意的变转而变转的。我们说有招、有术,合起来我认为才是太极拳论上所说的着熟。

    “着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把它倾向于“着熟渐悟懂劲”,把“招”和“术”这两者能够统一在一起,能够把它落实了,只有把“形”和“意”两个东西,能够把它进行落实,有机的分而合之,这个过程就是渐悟懂劲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想懂劲,就把这两个东西要让它着落,让他着熟,你就不断的,一层一层的、一步一步的、渐渐的来知劲、悟劲和懂劲。

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