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羽房纶巾】朱振庚:懂得书法,用笔就会有质量

 minye98 2017-12-06



朱振庚:懂得书法,用笔就会有质量


【羽扇纶巾】

问:什么是笔性?


答:笔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运用笔法,使毛笔所留下的笔痕的特质。笔性的表现多样而具体——有人浑厚,有人尖薄;有人华滋,有人干枯;有人圆转,有人生硬;有人豪放,有人拘谨;如此等等各不雷同。笔性,一半是先天的,一半是后天的。既然有后天的,笔性不好,就应该做转化的工作。笔性关乎心性。笔性体现了人的品位气质和学识修养。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这是逃不掉的。因此,“笔性”比“笔墨”对于认识和理解中国文人画的独特性更加来得贴切。


朱振庚 速写 2007年

朱振庚 速写 2007年


问:说到笔性,就让人想到书法,您谈一谈书法在中国写意人物画教学中的位置好吗?


答:说到书法,应该接着前面我们谈速写和线描的话题。书法是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又一个重要的基础,这个基础解决的主要是用笔问题,而速写解决的主要是造型问题,这两者统一在线描这个更高一层的基础之中,由线描进而转化为作品。当然关于基础,是多方面的,各方面的修养都将可能成为最后创造的本钱,都将会在最后的创作中发挥作用。这里我们只是择其大者而言之。


“画法全是书法”是文人画发展到后来才有的观点,有它偏激的一面,因为明清以来的大画家又同时都是那个时代的大书法家,这种现象在宋以前是很少出现的,除了赵佶、米芾等少数几个人以外,宋代仍然有许多伟大的画家出现,但他们却不是大书法家。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大书法家并不意味着不懂书法,不会书法,这里的关键是要懂得如何用笔。画有三病“板”、“刻”、“结”,指的都是用笔。“书画同源”讲的是发生学意义上的书画共同起源。“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妙理相通,但毕竟形、意相异,书有书道,画有画法。唐张彦远说:“书画道殊,不可浑诘”,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懂得书法,用笔就会有质量,书法基础愈深厚当然就愈好。因此,必须在书法上下功夫。但是书法不能解决一切,因为画还有一个造型问题,还有方方面面的其他修养的因素会影响它,这里有一个综合素质的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怎样的“人”决定了怎样的画。

朱振庚 速写 2007年

朱振庚 速写 2007年


问:随着社会的变革,懂得书法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从大的方面看中国画将逐渐失去这样一个基础,您怎么看?

答: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它内在的必然性,任何个人在它面前都将无可奈何,只有承认现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并不是一件坏事,这就是这门艺术将越来越专业化,要由专门的人来从事。“人人都是艺术家”只是泛论,具体到每个门类,专业化程度越高,或者说学科的特点越突出,它存在的价值就越大。因此,我对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前景是乐观的。从学科的角度上说,我们姑且可以作如是观,但是从另个一方面讲,中国写意人物画毕竟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受众的,因此使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艺术、欣赏喜爱这门艺术也是必要的,这就是社会艺术教育所要面对的问题。

朱振庚 速写 2011年

朱振庚 速写 2011年

朱振庚 速写 2011年


问:朱老师,您被公认是“写意重彩”人物画的代表人物,您给我们说一说“写意重彩”人物画中的色彩问题好吗?


答:先就“写意重彩”来说。“写意重彩”以“写意”区别于传统中国画中的“工笔重彩”,以“重彩”区别于中国画中的“水墨写意”,它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有一批中国人物画画家致力于此,连续办过几次展览,社会也在逐步接受这种新的中国画样式。“写意重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近代的彩墨画,它的先驱是林风眠、张大千等。不要以为“写意重彩”只是将彩墨画换了一个名称,从水墨到彩墨再到写意重彩是一个递进关系。从笔法上说都是意笔,但“彩墨”着色更接近水墨的效果,更多地利用了宣纸的特性,画家除了用中国画的颜料之外,也大量掺入西洋水彩画颜料,但在材料的质感上很少有堆起来的效果。而“写意重彩”则在讲究材质美感上更进了一步,因此,在色彩的材质力度方面更加强烈一些,视觉的冲击力也就更大一些。单就改变以往中国画的水墨缺乏视觉冲击力这一点来说,这个尝试是成功的,但同时危机也存在,就是如何保持中国人物画特质的问题。不能使“写意重彩”蜕变成宣纸上的水粉画、丙烯画,因此,“写意重彩”实际上是一种难度很大的绘画,它要求有更加坚实的传统底子,在这个基础上,才可重彩而不变味。所以,要想“写意重彩”先得吃透“笔墨”这个传统。说“可贵者胆”,就是在有识之后而又有胆,如果只是“无知则胆大”,这个“胆”终将为别人所笑。


讲到色彩,色彩也有一个修养的问题。不要以为只要把颜料不管三七二十一弄到纸上就是色彩了,那充其量只是乌合的滥色而已。这方面我们中国画画家要向西画家学习,要懂得在调子中用色。另外,在讲究色的力度的同时,要讲究色与水墨的韵味相合拍,彼此相得益彰。

朱振庚 戏剧人物 69x138cm 2009年


朱振庚 戏剧人物 34x69cm 2007年

朱振庚 戏剧人物 34x46cm 2007年


问:您心目中未来的中国画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必然的。有时候我很怕这样笼统地来谈大问题,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是活生生的个体。我们今天来看范宽、米芾、黄公望、董其昌,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画作是活生生的艺术。他们的画穿越几百年、上千年跟你对话,让你会心,那个传统就慢慢在你心里生根。我以为中国画的现代化应该是从传统之中生长出来的,中国画的创新不是望着西方画东方,而是讲究中国味的现代感,这样才能有与西方平起平坐的可能性,总之,现代感不是西方化。



朱振庚


1939年生于徐州,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画家、教授。出版有《朱振庚谈艺》、《中国名画家全集—朱振庚》、《中国美术三十年—朱振庚卷》、《中国当代绘画之家作品集—朱振庚画集》、《朱振庚 谈艺论教》、《朱振庚速写集》、《朱振庚刻纸艺术》、《速写教学》、《南京的陷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名家教学系列—朱振庚课稿》、《名家线描—朱振庚》、《当代艺术家生活与创作—朱振庚》等。设计《爱国民主人士》邮票一、二两套于1993年、1994年发行。


【羽扇纶巾】艺术理论

(一)艺术论文

1、当代书法批评的生存困境及现实超越(上、下,回复L1-2可查阅)

(二)艺术思想

1、周韵华艺术思想品读(回复H1-12可查阅)

2、惊涛拍岸论艺术:艺术家的内涵、艺术家的灵感、艺术家的使命、艺术家的传统与现代、艺术家的主义、艺术家的精神、艺术家的情感、艺术家的视野、艺术家的语言、艺术家的取舍、艺术家的雅俗、艺术家的忌、艺术是一件程序化的东西、艺术的含金量、艺术家的雅、艺术是一件很安静的事、艺术是一件让人着迷的事、艺术的传承、(回复J1-9可查阅)

(三)艺术观点

1、陈丹青:人才是个伪命题(回复G1可查阅)

2、吴冠中:看不惯没有作品的“硕士、博士”(回复G2可查阅)

3、吕胜中:没有书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回复G3可查阅)

4、丁乙:在限制和突破中拓展绘画的宽度(回复G4可查阅)

5、谢其章:图书装帧落后自己八十年(回复G5可查阅)

6、世间已无苏立文:商业化元素对中国艺术破坏过大(回复G6可查阅)

7、“欲望”的蓬勃发展催生艳俗艺术(回复G7可查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