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软金:痰饮水湿之辨证施治

 安歌_ 2017-12-06



一:临床如何区别痰饮水湿之病


1、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2、悬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嗽引痛,谓之悬饮。

3、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谓之溢饮。

4、支饮: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5、留饮: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咳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6、伏饮: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眴剧,必有伏饮。


二、五脏水


1、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

2、水在肺:吐涎沫,欲引水。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3、水在脾:少气身重。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4、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5、水在肾:心下悸。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子上汗,其足逆冷,而反瘦。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三、五水(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1、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2、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3、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4、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四、痰证的分类

 

湿痰、风痰、寒痰、热痰、火痰、燥痰、气痰、顽痰(老痰)、痰瘀互结、流痰、拐弯痰


五、湿证的分类和治则


湿之治,在上宜发汗,在下宜渗泄,里虚宜实脾,夹风宜解肌,阳虚宜补火,阴虚宜壮水,湿而有热宜苦寒燥之,湿而有寒宜辛热除之。祛湿诸途,不外以风药胜湿,泄大便逐湿,吐痰涎驱湿。——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

 

1、芳香化湿法:藿香梗、佩兰、白蔻仁、砂仁、佛手柑、炒薏苡仁

2、温燥湿浊法:苍、白术、厚朴、陈皮、炒枳壳、石菖蒲、神曲、黄连、黄柏

3、下行利湿法:(1)淡渗利湿:车前子、泽泻、汉防己、冬瓜皮;(2)健脾行气祛湿:茯苓皮、赤小豆、大腹皮

4、逐湿利水法:黑白丑、葶苈、制甘遂、商陆根、槟榔

5、发汗祛湿法:炙麻黄、浮萍、生姜、防风、羌活、黄芪皮

6、清化湿热法:杏仁、法半夏、滑石、通草、竹茹


收听完整版课程,请下载明医APP,收听明医微课丨赵软金:痰饮水湿之辨证施治

·

·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