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恕我直言,这件事你最好现在就知道

 剽悍晨读 2020-11-06

主播:大宝

大家早上好,欢迎打开剽悍晨读,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今天是2017年1223日,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让大脑自由》。

这本书是由美国著名发展分子生物学家约翰·梅迪纳所写。作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科学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大脑工作机理,并提供了如何更高效地利用大脑,进而释放大脑潜力的具体方法,帮助读者让大脑更好地工作。

今天,我们分享书中关于大脑的三个秘密分别是:运动的妙用、压力的副作用和多重感官的刺激。

运动的妙用

互联网时代的便利让我们随手点一点,就可以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我们不用来回奔波,不用做刷锅洗碗这种零活,有更多机会坐着。但研究表明,坐着的生活方式对大脑可一点好处也没有。反之,运动对大脑更有益处。

为此,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次试验是,科研人员招募了超过10000名,年龄处于3555岁的英国公务员参加,他们被平均分到了运动强度为“低、中、高”三个组别里。结果显示,那些处于低运动量组别的个体往往认知能力较差。最突出的是,他们随机应变的能力受到久坐生活方式的影响,显得更为迟钝。而其他国家关于这方面的实验结果也基本一致。

在后续更深入的探究中,各国专家差不多尝试了所有的智力测验手段。但不管怎样设定标准,答案始终唯一:与习惯不动相比,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帮助人们在认知和思维灵活性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不仅如此,在衡量长期记忆、推理能力、注意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中,运动爱好者也比久坐者的成绩好得多。由于测试范围较大,从本质上讲,运动可以改善在学习、职场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一系列能力。而产生这些积极变化的原因在于,运动不仅可以为大脑提供养料,还可以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这些因子直接促进了大脑中某些神经元的生长。

压力的副作用

6个月大的孩子就会对成人争吵有生理上的反应。比如,他们会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经常目睹父母争吵的孩子尿液中应激激素含量普遍较高,这让他们敏感脆弱,难以调节自己的情绪,更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事情上。压力之下,大脑功能趋于紊乱,不能像正常状态下那样学习。

为此,脑科专家们做了一项社会调查,他们从大街上随机抽样,把处于压力状态下和松弛状态下的路人,分成了两组做认知测试,结果前者比后者的成绩低了50个百分点。分析发现,压力损害了大脑的表述性记忆、思考能力、判断力和执行功能。

这种现象背后的生物学原理是,压力会刺激肾上腺分泌大量的皮质醇,也叫压力荷尔蒙。在持续的压力作用下,皮质醇就会进入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它会阻止帮助大脑学习的区域产生新的神经元,进而降低学习效果。在极端情况下,它甚至可以杀死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某些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失常。

如今,大多数人都承受着不是十分严重,但却非常普遍的压力。这就是我们要探究压力是如何作用于大脑的原因。任何问题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会给整个系统带去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压力加以重视,尤其当压力产生时,要及时疏解和调整自己。

『多重感官的刺激』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马克·罗兹维格团队曾历时10余年,经过16次实验发现了一个多重感官体验对大脑的作用。像很多经典实验一样,他们的实验对象也是老鼠。他们把一胎所生的老鼠平均分成了三组,每组在不同的环境下生活。结果他们发现:在多重感官刺激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其大脑皮层更重且更厚;激发神经冲动传递的“乙酰胆碱”酶也更具活性。

在进一步对人的观察和研究中。其它科学家也陆续发现了两个规律:一个是在丰富环境中的生活经历有助于提高学习力;另一个是即便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成年人,当他进入丰富的环境后,其大脑发育也能得到提高。

因为对于信息的处理,大脑要经过感觉、路径选择和认知三个阶段。具备多重感官体验的丰富环境,可以帮助大脑更快地将外部信息转换成大脑能够识别的语言。接着,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信号分别在大脑不同的区域被处理。被激发的感官越多,它们所在区域得到锻炼的机会就越大。最后,大脑才会合并所有信息,做出判断。而信息越丰富,大脑的认知过程就越复杂,产生的认知模型就越多。

因此,上述发现都是让我们不宅的最好依据:想要获得更强健的大脑,你最好走出舒适区,多到外面看看,多接受来自新鲜环境的刺激,不要窝在家里对着电脑或者抱着手机,更不要被两点一线的生活束缚住手脚,限制了大脑的持续发育。

总结一下,生物科学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希望藉由这本书能让你对大脑的运作机理和改善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经常做点运动可以强健大脑,多重感官刺激的丰富环境能够促进大脑持续发育,最重要的是要警惕压力给大脑的副作用,及时化解,让大脑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赶快出去跑两圈吧。

参考书目:《让大脑自由:释放天赋的12条定律》 [美] 约翰·梅迪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