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导通路

 王志斌s1e5v8m6 2017-12-26

传导通路:高级中枢与感受器或效应器之间,通过神经元构成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各级中枢→大脑皮质

运动传导通路大脑皮质→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视觉传导路

感光(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第1N元)→视N节细胞(第2N元)→视N→视交叉(鼻侧视网膜纤维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第3N元)→视辐射→内囊后肢→距状沟上、下皮质。

视觉传导路

一侧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或视皮质损伤: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偏盲。


躯干四肢本体觉传导路: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本体觉及皮肤精细触觉→周围突→脊N(第1N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同侧后索上行→薄束(T5以下)、楔束(T4以上)→薄束核、楔束核(第2N元)→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第3N元)→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

本体觉传导路


浅感觉传导路(温觉、痛觉!痛觉!)

(1)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路:躯干、四肢和皮肤的痛、温和粗触觉→周围突→脊N(第1N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脊髓内上升12个节段→后角(第2N元)→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触觉)→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第3N元)→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

(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头面部皮肤粘膜的痛、温和粗触觉→周围突→三叉N(第1N元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N脊束核、脑桥核(第2N元)→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第3N元)→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


1.     某人下颌智齿肿胀疼痛,试述此痛觉经过什么途径传导?

痛觉→下颌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二级纤维左右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1/3处。


      2.   某人左手背桡侧被针尖戳破,试述此痛觉经过什么途径传导?

痛觉→左桡神经→脊神经节→脊髓后角→二级纤维交叉→右脊髓丘脑束→右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右侧中央后回上2/3处。


运动传导路

1.锥体系  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路。

(1)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上运动神经元)→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延髓锥体→大部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前角细胞(下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躯干肌和四肢肌。

(2)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1/3锥体细胞(上运动神经元)→皮质核束→内囊膝→脑干躯体运动核(下运动神经元   N核下部和舌下N核接受对侧支配,其余核均接受双侧支配)。→脑神经→头颈肌。


运动传导路各部损伤的临床表现

1.内囊损伤(三偏症)

对侧半身偏瘫(对侧下部面肌、舌肌核上瘫和对侧上下肢痉挛性瘫痪)。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偏盲。

2.脊髓横断性损伤

损伤平面弛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痉挛性瘫痪。损伤平面及平面以下感觉障碍。

3.脊髓半横断性损伤

损伤平面以下的同侧痉挛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的同侧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12节段下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同侧损伤节段弛缓性瘫痪、感觉障碍、反射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