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诊脉VS血压计 高血压应该怎么诊断

 学苑中医 2020-11-09

     中西医结合谈高血压诊脉心得

医家妙术,史家眼光,会通中西,启迪智慧

高血压有简便经济的西医诊断手段,即血压计。但是,测量血压总是不如诊脉更简便。况且,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多数中西医结合大夫看病时,诊脉也必不可少,而门诊病人不一定个个测血压。所以,如果脉诊有助于诊断或排除高血压,就会大大减少高血压漏诊的可能性,也是对脉诊的发扬和提高。

出于上述考虑,笔者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潜心探求脉诊对高血压的诊断意义,而且略有心得。下面简单谈一下个人的经验和见解。

1.典型的高血压脉象
单从西医理论知识出发,多数人会推断高血压患者的脉象应该是洪大有力的,至少应该有力,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能说部分患者呈现有力的脉象而且多数不洪大。
据笔者的经验,典型高血压脉象表现为两个极端。
第一种极端表现是:脉象“洪大弦急”或“洪大弦硬”。
先说一下上述两种脉象用词上有无不妥,主要是“急”和“硬”两个字的用法和含义。这两个字都不是很标准。但是古今名医都有人这样用。“急”是“紧”的意思,“紧”是当代28脉之一,故“急”改为“紧”可能更好。“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常人说的不柔软,弹性又不好。另一种是很有力的意思。“紧”强调弦,“硬”也有“弦”的意思,但更强调不柔软。实际诊脉中,很难区分“紧”和“硬”。
其次需说明的是,这种极端脉象是复合脉,虽然很典型——指下易了,却不能用一种单纯脉象来描述或代替——心中难明。笔者认为,这种脉象最好如上表述,因为它符合传统脉诊术语规范,也符合中医措词习惯,而且比较容易掌握。
再说一下上述脉象的辨证意义。
洪大之脉,必然轻取应指,故属于浮脉,洪大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形容。在传统脉诊中,脉大可虚可实,虚者为多。洪大之脉则属实无疑。今教材谓洪脉主气分热盛,大约从伤寒白虎汤证来。其实,并非只有外感可见洪脉。弦脉主肝胆病、痰饮等。故见上述脉象即可断为肝胆气实。又,内伤见此种脉象,必非寒证,极可能有郁火。所谓气郁或气实化火也。实际上,见此脉的患者,大多面红、神躁,舌红苔黄,自觉内热,大便干燥等。故此类患者除肝胆气实外,多有郁火上蒸。于是中医治则即可确定。
第二种极端表现是:脉象“沉细弦硬”或“沉细弦紧”,大体上相当于伏脉或牢脉,用上述四个字或四种脉象限定比较好。这样至少便于掌握。
这里不必再讨论用词。此种极端脉象就是:轻取不见,重取有力,弦细而长。更有甚者,脉可附骨,需要用力重取,而且越重取越有力。故诊脉时必须重取,否则就会漏掉高血压而根据脉沉细断为严重气血虚弱或里寒证等。
有无中间状态的比较典型高血压脉象呢?自然有的。即弦硬或弦紧有力之脉,也有的不见弦象,更不见弦硬,而见滑而有力。
至此,需要特别提请读者注意的是:凡见上述脉象,特别是前两种脉象,即可断为高血压。见第一种脉象者,血压多很高,脉压差多较大。见第二种脉象者,血压也大多很高而且舒张压相当高。换言之,浮取弦而有力,多收缩压特高;沉取弦而有力,多舒张压特高。如果经验较多,由脉搏的力度可以得出比较准确的血压数值。当然,高血压表现为脉象沉细的患者例外,此类患者大多病程比较长,状况也比较差。见中间状态脉象者,反而大多血压不很高。到底血压多么高,还是以血压计为准。
于是,见上述脉象一定要测血压,因为脉象给了我们明确的提示。

2.典型高血压脉象的现代认识

为什么高血压出现上述脉象呢?

比较容易解释的是脉象异常有力。显然这是由于寸口处桡动脉内血液对动脉壁压力高于常态。

关于两种极端脉象的弦紧和弦硬原因,一方面是血液对血管壁压力更大之故,另一方面很可能是由于桡动脉有异常痉挛,或是因为桡动脉硬化。

至于同是高血压,有的脉象洪大,有的脉象沉细,可初步解释如下。

脉象洪大者,必然主动脉口径大于常人,而且直到寸口桡动脉,其口径还是大于常人,至少比脉象沉细者明显大。患者必然是阳性体质,病前一向身强力壮,精力充沛。他的心脏应该较大,收缩力很强,虽然血压高,长时期内血液循环仍然比较好。这种人如果发生脑意外,应该多见脑出血。脉象沉细者,则与上述体质相反。

3.六脉皆无的高血压
笔者的经验中,高血压而六脉皆无者只有三次,但其理论意义不可忽视。简单说来,这也是体质使然。此种患者的体质应该是脉象沉细患者体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不仅摸不到他的桡动脉搏动(即脉搏),其他较小的表浅动脉也往往摸不到搏动。
顺便提及,锁骨下动脉狭窄较重的患者必然六脉皆无,但此种患者必然同时见上肢没有血压,故与笔者所说的高血压而六脉皆无根本不同。
4.六脉平和的高血压
脉象完全正常而血压高者,也不是很少见。如果能设法测出循环系统、特别是体内各处动脉的压力,此种患者动脉压变化,自然远离常态。但是,桡动脉的压力,很可能接近正常。这大概是为什么指动脉压(早已有这种自动测量仪器上市)有时不能代表肱动脉压。其中原因应该是:血压在大动脉中递减的程度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5.枪击脉(或称冲击脉)和高血压
这种脉象原是西医术语,传统中医脉象用语中,似乎没有和它完全或基本对应的。此种脉象大多也提示高血压,但主要是脉压差很大,且收缩压高而舒张压可以在正常范围,甚至偏低。常见于动脉硬化的高龄人。多数患者很瘦。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两个初步结论。
一是切脉与测血压所得信息的性质和意义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很不相同之处,二者不可互相代替,但可以互相补充。二者之间的异同,提示我们进一步认识血压和脉象,即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二是重视脉诊对高血压的诊断价值。简单说来,切脉可以断定患者有高血压,但不能排除高血压。
最后,由于目前高血压十分常见而且危害极大,一定要在重视脉诊诊断高血压的同时重视测血压。
要珍视血压计这个很简便经济的工具。希望一切临床大夫在重视脉诊的同时重视血压计。测血压也几乎是举手之劳的事,万勿轻视。脉诊经验不足者,更要重视它。除了血压计之外,一切高新尖、花钱多的检查化验手段都不能诊断或排除高血压,只有完全不花钱又最传统的脉诊足以诊断某些高血压,尽管它不能排除高血压而且不能给出血压的具体数值。

赵洪钧先生简介

赵洪钧,河北省威县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原第七军医大学,后长期在原籍作临床工作。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专攻东西方比较医学史,师从马堪温研究员。1981年毕业,毕业论文《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毕业后,在河北中医学院任教。1996年辞去教职,辞职前为该院副教授。辞职后未在任何单位供职。

自1990年左右开始,研究方向侧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

1990年10月应特邀出席东京第6次国际东洋医学会,作“近代中医在中国”报告。

1998~2000年在英国行医1年半。

2000年之后主要在故乡行医。

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应邀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和深圳市中医院等地讲学。

     个人博客:赵洪钧医学传心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