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临帖--邓散木(读书笔记)

 网摘文苑 2017-12-28
      临帖分“摹”、“临”两个过程,  “临”又有“格临”、“对临”、“背临”三个步骤,先后有序,不可凌乱。在“摹”,
“临”的时候,又须随时注意抓住帖里的特征,特征掌握不住,下笔时就会茫无头绪。

一、执笔

    初学写字所以必须讲究执笔,就是为了练习掌握这一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写久了,手里有了一定功夫,工具的性能摸得熟
透了,到这时候,无论你怎样去使用,它都乖乖地听受指挥,自然无所不可。古人说:“执笔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

二、运笔

    运笔,是指笔的运转。首先要注意的是,写字必须以手腕运笔,而不可用手指运笔。笔管被五指攥住不动,全靠手
腕里发出力量使手活动,笔管就随着手的活动方向来回运转,使笔尖在纸上写出点画来。这样运笔,手腕就必须离开桌面,
使之悬空,不然手就无法活动。要讲究运笔,首先需要练习悬腕。

    笔法亦称用笔,是指笔尖在纸上写出点画的活动过程。古人有“力透纸背”之说。
    笔法的要诀,只有“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个字。意思是说无论点、横、撇、捺等任何
笔画,都得有去有来,不可只去不回。总的说,就是任何一笔都要“逆笔回锋”。何谓“逆笔”?即起笔时笔锋逆入。比如横画自
左向右,写时先逆笔向左,到起笔顶点,往下轻轻一按,再向右画去;直画自上向下,写时先逆笔向上,到起笔顶点,
向右下方轻轻一按,再向下画去。何谓“回锋”?即收笔时笔锋回进,比如横画到收笔处,稍向右上,再向右
下轻轻一按,向中间回进;直画到收笔处,向左上轻轻一提,再向中间回进。其它点、挑,撇、捺等任何笔画,都是这样写法。
   古人论用笔秘诀,用“令笔心(笔锋)常在点画中行”,就是指的中锋。写字能做到笔笔中锋,自然踏实而不虚浮,用墨也能均匀到家。反之,如果顺着笔
势,随便点画,或者象拖把擦地板那样横扫(这叫偏锋,笔锋偏在一边),笔画只是浮在纸面,不会沉着,而且笔锋有
去无回,长些的笔画,写到中段,笔头所蓄的墨已用得差不多,写到收笔,必然会因墨少而成枯笔,或需重新蘸墨方能写完,所以是要不得的。


三、摹与临

    “摹”的方法是:先从帖里挑选清楚完整的单字(古代碑帖因年久剥蚀断裂或拓裱不精,往往有模糊不清的,所以
必须挑选),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蒙在帖上,依着帖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书法术语叫“双钩”)。然后把双钩的字作为描红本。

“临”帖有“格临”、“对临”、“背临”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格临”。可以在一张纸上画上放大的格子蒙着白纸临写。临写的时候,先看清帖字哪一笔在格子的哪个部
位里,照着它也写在该一部位里,这样才不致走样。不然,字还是这个字,笔画、间架的位置跟帖字不同,
那就是“抄”帖而不是“临”帖了。  “抄”帖是练字者最易犯的毛病,必须注意避免。
    “格临”临过几遍之后,就可进入第二步“对临”了。“对临”,就是不用格子,直接对着帖临写。第三步“背临”,就是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背临”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帖字全部临完,即临到熟透以后,从头至尾默写出来。一种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即默写
多少字。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而且可以合起来用。

四、读帖

    在“摹”“临”的时候,同时还有一件事要相辅而行,那就是“读”帖。“读”帖的“读”,不是为了认字、记词而朗读,实际上就是要多看,多与帖里的字打交道。尽量多读,
加深对帖字的认识、记忆和提高写字兴趣。
    在“读”帖的同时,也可以把自己临写的字与字帖比对,找出不象的原因,在下次临写时予以改正。

五、时间安排

六、几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见异思迁”。临帖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选定了某一本帖,就要一口气练下去,不到成功不止,这也是练字的诀窍之一。
    一种情况是“流水作业”式的练字。假定这本帖共十页,今天临第一页,明天临第二页,后天临第三页,十天就临完
了,再从头里临起。这样临帖,也是要不得的。因为每天换I临一页,等于每天换写若干生字,要十天方一转回,帖里所有的字就不容易全部记住。
    另一种情况是“矜奇立异”。对写字从未下过苦功,而目空一切,专批评别人写的字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是在选择字帖时,也嫌这嫌那的,不是说这本
帖不好,就是说那本帖俗气,凡是整齐规矩的字帖都瞧不上眼,专挑冷僻的,残损的以及字形奇里古怪的碑帖,作为学
习范本,想从这里面练成一手不同凡俗的字来。这种人,不肯打正规基础入手,而只是从矜奇立异的动机出发练字,不
用说,是决不会有良好结果的。
    再有一种情况是“一曝十寒”。有些人练字象犯冷热病,高兴时一天写上几百字,不高兴时一歇就是半个月,这样“三
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练字,肯定是不会有好处的。
    第五种情况是“知难而退”。“知难而退”,尤为每一个练字的人必然会遇到的障碍,更要切实注意。根据我个人经验,中途遇到
越临越不象,越写越不高兴的时候,干脆把笔砚字帖收起,不写也不想,搁它十天半个月,然后再继续临写,到时自会
觉得别有一种新的境界呈现在眼前,使你恢复过去的兴趣。


七、选帖与换帖

        如选定的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就依着“摹”、“临”方法,一步步练下去,直到真正成功为止,这时欧字的基础
已打得相当扎实,如有意在这基础上再提高一步,就可以另换其他碑帖了。但欧字的面貌、风格,不仅仅止于《九成官》,
如他写的《皇甫君碑》、《虞温恭公碑》等,都与《九成官》有某些不同,因此当练完《九成官》后换临它帖,仍应到欧
帖里去找。直到把欧书各种碑帖一一临遍,练习欧派楷书这一阶段才算结束。到这时候,如写字兴趣越来越浓而客观条
件许可的话,就可以换学颜,柳等其它书派,以求由专而博了。

    楷书莫盛于唐,唐代的楷书,是从六朝(南北朝)经隋代一直发展过来的,所以谈书法特征,应先从六朝开始。
    六朝书法,大致可分“造象”、“碑志”两大类。  “造象”用笔多方,“碑志”用笔多圆,这是它们的两个总特征。
 
造象
    流传下来的六朝造象多至不可胜数,其中最著名的为《龙门二十品》,二十品中以《始平公造象》为最方正规矩,笔
法也最显露,堪为方笔书派的代表。方笔,起笔收笔都方如刀切,起笔都不用逆笔,收笔一笔直下不回锋,有的与
圆笔一样回锋,不过笔带方势而已。

碑志
    六朝碑志,数量上虽不及造象,但也有几百种。碑志书法,有的纯用圆笔,有的方圆间用,比起造象的专用方笔,
一味拙朴,更为丰富。如北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就是纯用圆笔的。因是刻在石壁上(书法术语称摩崖),所以字形
特别宽展,字体特别圆健,在北碑群里一直被推崇为第一流作品。下面从《郑羲碑》摘引几字,说明圆笔的特征和其写法。

    此外另有方笔圆笔间用的碑志,如《张黑女墓志》《张猛龙碑》《崔敬邕墓志》《司马景和妻墓志》等等多种。
但历代书家流派纷多,各家有各家独具的特征,不是单纯的方笔圆笔所能概括。

适合一般临帖需要的唐代各家书法所独有的特征和写法。
    现在最普遍流行的唐代楷书碑帖,不外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五家。

虞字
    虞字的总的特征为“收敛”、  “含蓄”,一点不露锋芒,没有丝毫火气,所以很不容易学。

欧字
欧字的总的特征,结体严正险劲,而有时往往奇峰突起,出入意料。拿《九成官》来
说,有些本来方正的字,由于某一笔写长而使这个字变成长方,如“侍’’字等。也有些本来长形的字,被他写得更长了。总的说来,欧字结体长方,
所以就显得瘦。但欧字的瘦,外表干枯,内里充实,欧字表面方正,其实笔法都用圆笔,
不是方笔,因此临写欧字,只要掌握前面介绍的圆笔写法,就可游刃有余。

褚字
    褚遂良在初唐时期是虞、欧之后晚起的书法家,他曾请益于虞、欧两位,得到他们的指导启发,对
他影响很大,所以褚字兼有方圆之长。他所书碑版,流传于世的,如《倪宽赞》、《雁塔圣教序》等几种,
属于圆的一路;  《伊阙佛龛(音Kan)碑》、  《孟法师碑》等几种,属于方的一路。
   以《雁塔圣教序》来谈谈褚字的特征和写法。
   《雁塔圣教序》的特征,跟虞的《孔子庙堂碑》有些相象,书势都是向右边发展的。所不同者,虞
字看去飘逸而笔笔扎实;褚字看去沉着,而笔笔轻灵。最显著的表现是,褚字轻重分明:轻的地方如
蜻蜒点水,重的地方如力士拔山,所以有时极细,有时极粗。但尽管这样,而轻的不嫌纤弱,重的不嫌
粘滞,拙秀匀净,毫无轻重不协调的感觉,褚的本领在此,褚字的可贵也在此。
    在点画方面有一个最大也最明显的特征是,不论何种点画,绝大多数都是卓笔直入,不用逆锋起笔,所以写时比
较爽利。褚字的捺,起笔特别轻而细,收笔特别重而粗,差不多全部力量都贯注在末梢的
三角里,这种捺法,是褚字独具的风格,也非其它书家所有。褚字的折笔,有时
与虞字有些相象,而写法不同;褚字的勾,尤与诸家不同:
一般的勾,都向左方挑出向左上方的,如虞字的勾,其斜度也不过四十五度左右,褚字的勾,比虞更斜
向上,其斜度约三十度。原因是褚字的勾法,不象平常写法,而是到竖画末梢时,笔乘直势往下一按,随即提起,向上挑
出。往上提的时候,有时提得斜些,有时提得直些,所以一个竖勾,在褚字里就有有勾无勾两种形式。无勾不是真的没有勾,是勾在竖
画中间,有些“意到笔不到”的意思。

颜字
    唐代书派,欧阳询、颜真卿两家可以说是书法领域里的两大主流。这两家书法的面貌,风格,各有不同。如欧内敛
而颜外拓,欧险劲而颜稳重,此其一。欧字看似比颜字生动,其实下笔迟重谨涩;颜字看似比欧字肥重,其实下笔灵活爽
利,此其二。欧字字与字间排列得疏朗,字形长短大小不一;颜字字与字间排列得紧凑,字形差不多一样方正,
此其三。据此三点,足以说明欧颜两家书派的分歧。但总的来说,颜字的特征不多。原因是颜字从褚字里出来,虽然自成一家,某些
笔画的形式和写法,还有若干褚字成分在内,至颜字独有的显著的特征,则仅表现在竖、捺、勾三个方面。

柳书
    柳公权的字,字形比颜字稍长,笔画也稍细。总的特征是筋骨外露,笔画富有
弹性,无论横、竖、撇、捺,笔势都向四面伸展,所以觉得局势开扩,如果说颜字是
武术里的内家拳,那么柳字就是外家拳,颜柳两家的不同点,就在于此。但柳字是

从颜字里化出来的,虽然姿态不同,而笔法绝大部分与颜字一样,不过有些笔画从颜的基础上加以夸大而已口严格说起来,柳字应隶属于颜字系统。

行书
    前人说:  “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  (注)这样说法虽不一定正确,但正说明行书就是流动的楷书。拿
唐代诸家来说,他们的行书,仍表现着原来楷书的面貌,例如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  (图三十),一望而知是欧字,
颜真卿的行书《祭侄稿》(图三十一),一望而知是颜字,这就是最现成的例子。

    行书有没有它的特征呢?有。楷书是一笔一笔地写的,有许多笔画写时需逆笔回锋。行书则不然,有时两笔连写,
有时三笔连写,也有字与字连接的,也有笔断意连的,字与字虽然分列,并不连接,但上一字的末笔笔势,是与下一字的起笔相衔接的。
    有人认为楷书在六朝以前,只有小字,没有大字,不便临摹,所以只好向唐人学习。行书则有的是《兰亭序》、《怀
仁集圣教序》、  《半截碑》  (亦称《吴文碑》,《兴福寺碑》)等碑帖,尽可“取法乎上”,不必仍拘束在唐人的圈子里。
这说法我不反对,不过如学《兰亭》,须从墨迹本《神龙兰亭》入手,因这本《兰亭》,一则是墨迹影印的,笔画清楚,
可以看到古人的运笔方法;二则它相传是唐代书家冯承素就王羲之真迹双钩填墨的,虽不是王羲之亲笔,但总传达了真
正的王字面貌。至于《兰亭》的许多种石刻,都是虞,欧,褚等各家临本和复刻本,多少掺杂着临写者自己的面目,已
不是纯粹的王字,所以与其学石刻本,还不如学他们的行书来得直截了当。至于《圣教序》,  《半截碑》则都是集字凑成的,
有些字王羲之没有写过,就由两个偏旁字拼凑起来,虽然还未全失王字面貌,但有些字的间架已跟王字不同。其最大的缺点是,由
于集字的关系,字与字间缺乏有机联系,看去只是一个个字排列着,行气并不贯串,所以临习的时候,必须注意此一字与彼一字
的关系,不要失去联络。

隶书   
    就汉字书体演变历史来说,隶书是从篆书里蜕化出来的。篆书的笔道匀圆均称,隶书的笔道变为方正平直,其结体与楷书相仿佛。
    隶书,前人分为“隶”和“八分”两种,没有挑脚的是“隶”,有挑脚的是“八分”。其实“隶”跟“八分”,只是
部分笔画写法上的差异,不是两种书体,并无划分的必要。此外还有“秦隶”“汉隶”或“古隶”“今隶”之分,  不过是
根据时代先后而假定的不同名称。所以这里只统称为隶书。
    隶书不同于楷书的是,楷书的笔画分向上下左右四面发展,而隶书的笔画,则象“八”字那样只向左右两边发展(“八
分”之名,由此而来)。隶书跟楷书的最大区别,表现在下列那些点画:

点:
横:隶书的一般横画跟楷书一样。其在字上部和底部的横画写法与楷书的平捺相象
竖:隶书里左边的竖,绝大多数不作直画,而跟竖撇一样作到末梢时,将笔往下一按,往上一提就完事了。提的时候
是带按带提的,有时提得轻些,就写成有时提得重些,
汉碑里往往有有挑无挑同时并见的,
撇: 隶书的撇,全跟楷书写法不同。平撇有顺写的,有逆写的,直撇与左边竖画一样。
斜撇惟“人”字的撇起笔重,收笔轻,与楷书的撇有些相象。其它相反。单人旁的撇用逆笔。“彳”旁则有逆笔,有顺笔。

捺:
隶书的斜捺与欧、褚两派的捺有些相象。

勾:
隶书的勾法,不象楷书那样向左或左上方挑出,而是只用提法或作捺笔处理。
这些都是先按后提,由于提的时候,轻重不等,所以有时挑出得多些,有时挑出得少些,有时甚至没有挑出来。
折:
隶书写时用翻笔,即横画到转折处笔稍提起,用力一按,再象绕圈儿一样将笔锋绞过来转向下面直下去。

隶书里有些偏旁部首和整个字的结构或笔顺,与楷书完全两样的,下面附列两张对照表,以供参考。
    
    
九 、写字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笔:
    一般写字用笔,大致分硬性、软性、中性三类。硬性的笔,有兔毫(紫毫)、鼠毫,鹿毫、
狼毫等等。软性的笔,有羊毫,鸡毫等。中性的笔称兼毫。兼毫现在通行的有羊紫兼,羊狼兼两种。羊紫兼本来有好多
种,现在只分七紫三羊,三紫七羊、五紫五羊三种。七紫三羊,紫毫成分多,故较硬;三紫七羊、羊毫成分多,故较软;
五紫五羊,两者成分相等,故最软硬适中。羊狼兼分羊狼毫、狼羊毫两种。前者狼毫成分多,故较硬;后者羊毫成分多,
故较软。就使用方面说,用惯软笔的,改用硬笔,更可得心应手;用惯硬笔的,改用软笔,就觉得难以掌握。所以初学
写字,还是用羊毫的好。如嫌羊毫太软难使,则可用三紫七羊、五紫五羊或狼羊毫。不过羊紫兼笔,只能写寸楷以下的
字,不能写较大的字,如临颜字,就更不能胜任,所以选用什么笔,还要看字的大小而定。甚至写小楷,一般多用羊紫兼笔或紫狼毫。

写字用笔,宜大不宜小,要用大笔写小宇,不要用小笔写大字。

笔的好坏,以“尖、齐、圆、健为标准,旧称“四德”。
无论哪种笔,只要能具备这四个条件的,就是好笔。所谓“尖”,就是笔毛聚拢时笔锋要尖锐。所谓“齐”,就是把
笔毛捺扁时看去要齐。可用手指把笔头捻开,捺扁,看是不是内外都齐,象篦子的齿一样没有参差长短。所谓“圆”,
就是写起字来,四面都圆转如意。必须整个笔头象初出土的肥笋,圆浑饱满,没有凹凸。所谓“健”,就是弹性较强。
把新笔捻开,蘸些唾沫,在拇指的指甲上来回绕圈儿,笔尖要圆转自如,没有“抢毛”(笔毛在旁边突出谓之“抢毛”),
绕罢提起,笔尖自然收束,回复尖挺。将这四个条件合起来考虑,就可知笔毛应该要肥些厚些,不要又瘦又薄,写起来方能得力。

    笔锋越长则弹力越强,所以选笔时须挑长锋。所谓“锋”,就是笔尖捻开捺扁后,在阳光下照看,靠近笔尖的那一段透
明的部分。  “长锋”,即透明的一段较长。一般以为笔头长的就是“长锋”,其实是不对的。
    新笔笔头上有胶,买回来后,须先浸在凉水里让它自己慢慢发开(不要用热水),不要硬捻或用牙齿咬开。写中楷
的笔,发开整个笔头的三分之一;写大楷的笔,发开整个笔头的一半,不要多发或全发。

墨:
    古话说:“磨墨如病夫。”就是说墨要磨得轻而慢,象病人走路一样,不可性急。磨时墨要在砚台上垂直地打圈儿,
圈儿要大,不要只绕小圈子,不要向外向内直里推动。要注意保持方正,必须平磨,不要斜磨。
    磨墨用水,,宁少勿多,磨浓了,加水再磨浓,如一下注入多量的水,未待磨浓,墨已浸松,这样是不好的。另外,
要注意不可用茶或热水来磨墨。

纸:
练字打基础要在比较糙而涩的纸上下功夫,所以临帖用纸,总的说以毛糙而能吸水为主要条件。

砚:
    砚有“端砚”、  “歙砚’’两类。  “端砚”品种较多,价值很高,“歙砚”比较普通,所以临帖只要买一方“歙砚”就可以。不过最好能买有盖子的砚池)。砚池的好处有三:一,蓄墨多。二,墨不易被风吹干。三,尘土不致飞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