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分享:末流郎中说脏结

 罾事物语 2020-12-01

本文为末流郎中先生在至诚中医群的即兴发言,由郭汉荣先生记录整理。

末流郎中说脏结

末流郎中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伤寒论第130条

1、脏结无阳证,就是已经定义了是三阴寒证。第一没有发热恶寒,第二没有寒热往来。其人反静,这个静不是安静,要注意少阴病有一条讲“少阴之为病,但欲寐是也”,昏昏沉沉,老想睡觉,其实是打不起精神。舌上苔滑者,有痰湿。不可攻之,是不可用下法,也不可用强力的活血化瘀法攻击。

2、《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讲,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就说明五脏的病是不好治的,治得好也只能救回一半来。接下来讲“天之五气,感则害人五脏”,说明这是来自于天的邪气。“反顺为逆,是为内格”,说明脏结是天之邪气导致内格引起的。《金匮真言论》又做了补充“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邪,触五脏,邪气发病”,脏结虽然是寒,明确讲是邪气发病。所以《阴阳应象大论》里描述阴寒之气的危害讲“阴盛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从临床上来说,事实上寒证确实是能夏不能冬,如果夏天也特别畏寒的一定有太阳表证,要注意。

3、《阴阳别论篇》有一些描述非常细致,“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谨守阴阳,无与众谋”。意思就是说,有一些人本来不懂或不到境界,或者他的思维不成熟,跟他讨论也没用,所以要无与众谋,真正治疑难病要按照自己的思维独断决行。这里讲的三阴指太阴,二阴指少阴,一阴指厥阴,而且讲到了死的时候。既然脏结是比较危险的,那么我们就要明白脏结的原理,意思就是说,经气既要充实又不能呆实,要活泼流通,治则要独而裁之。接下来在《阴阳别论篇》又讲,“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主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又讲到了所谓死阴者,说明脏结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程度。“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尤其肾病里面传脾,这个名为辟阴,是阴厥阳盛,发为除中,胃热而能食,其实这个时候就那么一点点胃气在胃中,很快就要死了,伤寒的除中就是辟阴。接下来又讲“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虽然不一定便血,脏结结阴可以这样理解:一脏有点麻烦,两脏有点危险,三脏基本差不多要死了。所以三阴寒证是很恐怖的,“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这个情况所描述的是三阴邪结,“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三阴结,谓之水”。

4、《灵兰秘典论》讲,“心为君主之官,凡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十二官危也说明心君不明,脏结乃脏腑阴结,阴邪发阳,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也证明了心君不明。所以张介宾讲“天之大宝,止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5、《五脏生成篇》讲“腹满瞋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这就是说脏结的原因是在于中土出了问题,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能泄,故满而不能实。

6、《异法方宜论》讲“天地所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跟阴寒脏结的原理是一致的,北方也可以引申到气机,所以脏结就是脏寒生满病,因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飨泻,久为肠澼,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这就是说明脏结是寒湿为病,阳道实而阴道虚。《太阴阳明论》讲“故犯阴邪者,饮食不节,起居不适者,阴受之”,阳气必须具有干悍充实向外的特点,而事物属于阴的必须具有柔弱不足内降这些性质,如果阴结就是脏结了的话,就成了干悍充实,那就危险了。又讲“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真正阳热病致死的比例非常低,寒性病致死的比例相当高。在这一篇又说了,除了阳道实阴道虚以外,又讲到了太阴为人身行气于三阴,如今阴不能行,结而为病,阴气就孤阳不生运行异常了。当然阴气柔弱不是内降这些特质,刚好对应就是脏的精气的满而不能实。

7、所以,《热病论》里边又做了一些拓展,“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者,必不免于死”,这就是说寒气太重了人一定会死,所以乱用清热解毒败火那是要短命的,给病人乱用凉药就要把他搞死了。

8、那么这个脏结我们就可借用《逆调论篇》,“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脏结就是脏痹的极期状态,二者阳气少阴气多的原理是一致的。这就是《疟论》讲的邪气内搏于五脏,是与脏结非常类似的,经典的描述,可以参考。

9、《腹中论篇》讲,“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膈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所以我们临床上要见到肿瘤的话,在肚脐以上的肿瘤尽量不要接手了,本来这个病人差不多了,去治效果也不大,在肚脐以下肿瘤还比较好治一点,所以古圣人就给出一个原则,“勿动亟夺”,在《刺法论》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骨行)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接下来又解释了伏梁——此风根也,这个风根就是指风寒邪气。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忽略感冒跟肿瘤的关系,感冒不能乱治,肿瘤早做预防,这个伏梁病在内经中出现了三次,这一篇讲的是脏结。

10、《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篇》讲,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跟当代的胃脘部肿瘤类似,但位置有区别。一个是讲内脏的肿瘤,一个是讲腹的肿瘤。脏结还是偏向于内脏的,脏结主要偏向于肝肾肺三个内脏。所以《大奇论篇》讲“肝满、肺满、肾满皆为实,即为肿”。《调经论》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在这个《调经论》中就把脏结说得非常清楚了。东北有治癌高手深刻体会到《腹中论》的“勿动亟夺”,就是说脏结不要乱补,要夺,相机夺之,怎么夺就有很多的操作原理与技术了。

11、脏结既包括了一般的囊肿、良性肿瘤,也包括了癌症,大家记着舌上苔滑者记得先怀疑癌症,不能乱动,”亟夺“,不一定要攻下,是要紧急处理的意思,当然也不能乱补。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