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夏省泾源县司法局始终把化解矛盾纠纷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谋划,坚持把创新法治理念贯穿于人民调解工作全过程,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有效发挥了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探索出“123456”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依托一个综治中心,设立两个便民窗口,完善三种调解模式,打造四级调解组织,形成五级培训方式,健全六项运行机制)。 依托一个综治中心,提高矛盾纠纷化解时效。依托各乡镇搭建的综治维稳中心,与乡镇综治办、派出所、法庭、司法所、信访办、民政办组成大调办,进一步夯实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工作基础,实现了人民调解与职能工作的有效衔接,做到资源整合、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工作联动、矛盾联调,实现了矛盾纠纷排查、登记、分流、受理、交办、承办、结案等环节相互衔接,既方便了群众,又极大地加快了矛盾纠纷的化解时效。 设立两个便民窗口,畅通群众诉求便捷性。在各乡镇民生服务大厅设立司法行政便民工作窗口,集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等为一体,形成“一窗口对外,多元化服务”便民服务模式;针对香水镇地域广、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突发、易发、多发等实际情况,为热爱公益事业、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具有较高社会威望的人士,设立个人人民调解工作室。 完善三种调解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互联性。建立登记、受理、调解分离的调解模式。为进一步规范调解工作,泾源县司法局为人民调解委员会统一制作了资料台账,从纠纷的登记、受理、调解、回访,到时间、具体调解人等进行细化,真正做到矛盾化解过程“受理清、调解清、责任清”;加强与“两所一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和相关部门的联动联调模式,在各乡镇司法所设立“三调联动”办公室,对情节简单的、事实清楚的,调解员当场处理;加强跨省区联合调解模式,新民乡与甘肃省华亭县河西镇、山寨乡相邻,彼此之间通婚的较多,双方耕地连接区域较大,矛盾纠纷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区域稳定,与华亭县司法局协商,在泾源县新民乡、华亭县河西镇、山寨乡成立跨省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解决两地群众的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提供便利。 打造四级调解组织,加强人民调解队伍专业性。成立泾源县司法局矛盾纠纷调处管理中心,具体指导各乡镇、各专业性行业性和村级调委会工作有序开展,做到统一受理、分流处理、限期办理,落实登记、交办、督办、回访等各个环节工作,保证群众的矛盾纠纷“一站式”解决;在易引发矛盾纠纷的劳动人事、消费、教育等9个行业领域建立专业性、行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根据泾源县矛盾纠纷多发类型,在各乡镇成立相应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针对司法所工作人员少的现状,以政府购买的形式,聘请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为人民调解员,把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在村民中有威信的人员充实到调委会,使调委会工作有了活力。 形成五级培训方式,提升调解人员业务精湛性。今年,村“两委”换届结束后,及时聘请固原市司法局基层科工作人员对全县120多名人民调解员进行集中培训。针对矛盾纠纷发生的特点规律,聘请专业人士和调解能手,集中举办全县调解员培训班,提高化解能力;各司法所和各自辖区的人民调解员、信息员建立了调解指导微信群,及时将有关法律政策、指导性文件、典型调解案例、发生的矛盾纠纷等发布在微信群,加强工作经验交流,方便学习,相互提高,并指导有关矛盾纠纷的调处。 健全六项运行机制,促进基层调解组织规范性。对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制度和资料台账进行统一规范,使调委会在受理纠纷时有据可查,职责明确;各司法所每月对自己辖区排查调处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泾源县司法局对各所分析情况进行整理,找出矛盾纠纷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综合评判并及时调整工作部署;积极与公安、法院及相关部门沟通,配合调处解决疑难复杂纠纷;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员五级培训模式,建立长效化机制;坚持调解一起、回访一起的工作机制,防止已调处的矛盾纠纷当事人反悔或出现新的矛盾;及时足额向人民调解信息员发放工作补贴,进一步调动信息员工作积极性,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123456”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实施以来,泾源县司法局共开展矛盾排查141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88起,其中简易纠纷221起,疑难复杂矛盾纠纷167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376起,调解成功率96.9%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