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恒产亦会有恒心

 hyxz_ljf 2018-01-14

当下,对于那些未购买房子的人,有人会搬出孟子的一句话来鼓励他们购房:“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说者认为房子是不动产,也就是恒产,没有房子就没有持之以恒的干事念头。一般来说,一个人在一座城市买了房子,说明他要在这里长期发展;如果一个人不在这座城市买房,他随时就有离开的可能。

引文原话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篇: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按照《孟子》注者的理解,意思是说,有恒产的人才会有恒久向善之心,没有恒产的人就没有恒久向善之心。关于此处的“恒产”,有人说是收入,有人说是产业,这些解释固然都不算错,但更完整的意思,或许应包括三部分:有一份职业,这份职业能够带来收入,这份收入可以满足生活所需。

这段话里,孟子论述的中心词是“民”,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他转引《诗经》中的话,大意是说,白天去割茅草,夜晚把绳子搓好;赶紧修缮好房屋,就要开始去播种五谷了。孟子此话乃讲给滕国国君滕文公听的,他教育滕文公要让老百姓有固定的事去做。用意很明确,孟子把处理君民关系的方法交给了国君:让老百姓吃饱穿暖,从事劳作,他们就会感恩君王,便不会再去想迁徙或造反之事了。如果要等到老百姓违反乱纪后再去用刑罚处置他们,这便是布下罗网来陷害百姓。

关于“恒产”与“恒心”的问题,除“滕文公章句上”篇外,《孟子》中还有一处提到,在“梁惠王章句上”篇。

这次是孟子对另一位国君——齐宣王讲到的。齐宣王向孟子求教,当二人谈到“仁政”时,齐宣王拿出“吾惛”、“我虽不敏”的虚心和诚意,请孟子开讲。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之后,孟子又说出了和对讲滕文公一样的话。

在孟子看来,“恒产”与“恒心”间的正比关系,只存在于“民”的身上;而对于“士”来讲,两者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也就是说,于士而言,既使没有恒产,也不影响恒心的培育和锻造。

士凭什么就这么“潇洒”?

士原为统治阶级中的最低一等,是贵族中最接近普通百姓的人,经过孔子的鼓励与改造,由政治概念变为道德概念、文化概念,逐渐演化为知识分子的代称。传统中国有士、农、工、商之说,士凭思想文化优势而居于社会最上层。

在孔孟时代,士有时可以等同于君子,有时又在精神境界上高于君子。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孟子曰:“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孟子·尽心章句上》)。早期儒家开创者无不认为,与百姓相比,士要有更高的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和抱负,不论在朝、在野,都要做这个社会的良心!而这并不受“恒产”影响,否则他们便不可能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勇气和胆量。

士要内心强大。那么,如何锻造强大的内心呢?这就要靠压缩物质需求,节制生活欲望。如孟子所言:“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章句下》)。

士的最高境界,当为“大丈夫”。大丈夫是孟子极其推崇的道德人格,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恒心”,而这些离“恒产”更是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