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乃整个园林的哲学统领!

 自强不息在等你 2018-01-14

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

 

 

与天为徒


写这篇文章前,想起之前曾经采访过的一位大德曾说:“”乃整个园林的哲学统领。


不是建筑,不是林泉,不是漏窗,亦不是花木,却是看起来最易被人忽略的顽石。


带着一脑门子疑问走进苏园,我特别关注它们,这些或来自湖底,或来自高山的石头们,密密层层,遮天蔽日,枯漏崚峋,屹立在那里数百年岿然不动。何以得文人如此宠爱?


改变发生在环秀山庄的假山中,那是清代叠山名家戈裕良的作品。瘦漏皱透,置身其中,宛如进入另一个平行宇宙。




那些石头怪怪奇奇,或像人,或像物,非常逼真,然而又在恍惚仿佛之间,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引人联想。慧能法师“既非风动,也非幡动,而是心动”的理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瞬间,一切豁然开朗。


古人花费巨大人力物力采石入园, 除了“与天为徒”的动机外,还赋予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具有人的灵魂与情感,与松竹梅一般,石头是他们寄托情志的对象。



文人趣味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恃才傲世,从不拜倒在任何前辈大师脚下,却出乎意料地常常拜倒在顽石前。这个常读常新“米芾拜石”的典故,一定给明清造园高峰时的文人们,提供了不少灵感。


叠石为山是元代以来造园的文人趣味,用造型奇特的石块堆叠出一幅山水画卷来,需要有艺术家的修养。


石虽不言,幽人却自谙其深意。国外灵石收藏大家伊恩·威尔逊曾说:“对于文人来说,赏石这种物质形式是极美之物,含有精神力量的精华,固化了‘气’这神奇而重要的物体。这些石头的作用,是提醒文人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卑微地位。”




在苏园中,寄托文人情志的奇石,目之所及皆是。


网师园的殿春移院内的冷泉亭,有一特大灵璧石,通体黑色,其上又隐隐的浮现纵横白线,有点像山水画中的皴法;


狮子林的九狮峰更堪称独特。它不像一般叠石那样下大上小,或上下均等,而是玄窍之上,拔地而起,孤峙无依,像九只戏舞的狮子;


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在苏州园林群里是“法天贵真”的美学范本,虽有人做,宛自天开……




乾隆皇帝十分欣赏苏州园林的假山,在北国曾一再模仿,但少了江南的钟灵毓秀和文化底蕴,那一堆石头终究像是“无本之木”,乏然无味。


宗白华说:石头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物质生命,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之表,苍古而悠久;一次是艺术生命,被人拾取欣赏于心神之间,清奇而当下。


前者属造物之功,后者乃人文之趣。庆幸的是,江南的文人们懂这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