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人喝茶必备的12件器物(上)

 看看58qpf0z9kx 2018-01-16

我们这几天深度八卦了宋代时期饮茶的风尚,也详细解读了各种茶具。我们通过考古发掘看到的茶具以茶盏、盏托、执壶等瓷器为主,辅以少量金银器器物。在河北宣化的壁画上,我们还发现了不少漆器、竹制的茶具。他们都是干嘛用的,都叫啥?虽然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但是你知道这个理由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因为,在南宋的时候曾经写过一本书专门介绍了茶具,且图文并茂。感谢宋代的印刷技术,使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不少宋代的文明状况,其中就包括了这本书。奇怪的是,这个人居然不愿意以真名示人,只是自称“审安老人”,这其中必有隐情。元芳,你怎么看?

这本伟大的书叫做《茶具图赞》,书中以拟人的手法给其冠以官名、名、字与号,称之为“十二先生”。把这些物都看做是有血有肉的人了,还封了官职。也许正是这个大胆的做法,作者怕引起不必要的政治风波才不愿署真名了吧。既不为名,也不为利,纯粹就是玩票了。

今天我们主要介绍前六位:

韦鸿胪 文鼎 景旸 四窗闲叟
木待制 利济 忘机 隔竹居人
金法曹 研古、轹古 元锴、仲铿 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石转运 凿齿 遄行 香屋隐君
胡员外 惟一 宗许 贮月仙翁
罗枢密 若药 传师 思隐寮长


韦鴻胪

-茶焙,即烘笼,用以烘焙茶饼。

蔡襄《茶录·茶焙》:“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宋徽宗《大观茶论·藏焙》:“焙用热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轻灰糁覆,良久即置焙篓上,以逼散焙中润气。然后列茶于其中,尽展角焙之, 未可蒙蔽,候火通彻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减。探手炉中,火气虽热,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茶焙是在点茶时使茶叶进一步烘烤至足干的用具。上有盖, 以收火。下有炉,纳火炉中,温温然,以不烫手为宜。中有隔,列茶其上,以养茶的色香味。茶焙乃编竹为之,本应以“竹”为姓。因下面有茶筅以“竺”为姓,故就不以“竹”为姓。古代竹简多用“韦编”,即用皮绳编连竹板,故以“韦”为姓。又因茶焙 乃编竹围盖之,取“韦”为姓,谐音“围”。鸿胪原为掌朝庆贺吊之官,这里取其与“烘笼”、“烘炉”音近。茶焙炉火常温,所以名“文鼎”,意为文火之炉。又字 “景旸”,旸为日出,刚升起的太阳温度还不是那么高。茶焙为竹编,四围满布孔隙,所以号“四窗闲叟”。其赞曰:“祝融司夏,万物焦烁,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尔无与焉。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堕于涂炭,子与有力矣。上卿之号,颇著微称。”“山谷之英”就是指茶,茶焙“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才能有“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堕于涂炭,子与有力矣”之说。不管竹还是韦,都难以长期保存,所以现在我们很难看到有“韦鴻胪”存世,从武夷山还遗留有类似的器物最象他。


木待制

-茶臼,即砧椎,用以捣碎茶饼。

蔡襄《茶录·砧椎》:“砧椎,盖以碎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宋代点茶,先用砧椎将茶饼捣碎,然后入茶碾进一步碾末,再入茶磨磨成粉待用。

砧一般采用木头为原料,所以用“木”为姓。待制原为典守文物之官职。砧椎用以碎茶以待碾磨之用,用“待制”表其义。碎茶以利碾磨之用,故名利济。茶臼中空(心虚),无心则“忘机”。捣茶是紧接焙茶之后,茶臼与茶焙总是同时使用,故号其为“隔竹居人”。

其赞曰:“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摧折强梗,使随方逐圆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则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资之枢密,亦莫能成厥功。”饼茶或圆或方,入茶臼而捣碎,故称“摧折强梗,使随方逐圆之徒,不能保其身”。然经茶臼捣碎的茶还不能用来点茶,须经碾(金法 曹)、罗(罗枢密)成茶粉方可,故曰“善则善矣,非佐以法槽,资之枢密,亦莫能成蕨功。”



金法曹

-茶碾,用以将捣碎的茶碾成末。

蔡襄《茶录·茶碾》:“茶碾以银或铁为之。”《大观茶论·罗碾》:“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茶碾早已经在唐代就已经被使用,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中便有一只鎏金银茶碾。 茶碾以金属制成,故以“金”为姓。法曹是司法官吏,掌管刑狱讼事。茶碾由碾槽和碾轮构成,《大观茶论·罗碾》:“凡碾为制,槽欲深而峻,轮欲锐而薄”。爵以 “法曹”,是因为曹、槽同音。其名研古、轹古,取义于碾轮的碾轧。其字元锴,锴为好铁,元锴喻铁制圆碾轮。又字仲铿,铿乃象声词,仲铿取义于碾茶时的声 音,所以其号有“和琴先生”。 其赞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使强梗者不得殊轨乱辙,岂不韪欤?”茶聚碾槽内碾轧,故谓“不茹”、“不吐”,“使强梗者不得殊轨乱辙。”而碾轮在碾槽内有规律的往复运动,乃谓“圆机运用,一皆有法。”

竹林所藏宋代铁茶碾


石转运

-茶磨,用以将出碾的茶末磨成粉。

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皆未记茶磨,所以我们推论茶磨之用应当流行于北宋后期以后。明朱权《茶谱》就有对“茶磨”的记载,“磨以青礞口为之。”

茶磨以石为之,因此以石为姓。转运乃“转运使”的略称,原是宋代地方行政——路的长官,如蔡襄曾任福建路转运使。转运取义于茶磨的运转功能。磨必有齿,故名“凿齿”。磨的工作是不停地旋转,故以“遄行”为字。以石屋喻石磨,香茶出自石磨,故号“香屋隐君”。

其赞曰:“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斡摘山之利,操漕权之重,循环自常,不舍正而适他,虽没齿无怨言。” “抱坚质”,“啖嚅英华”,“周行不殆”,“循环自常”,“虽没齿而无怨言” ,赞茶磨的节操。


胡员外

-茶瓢,舀水器。

陆羽《茶经·四之器》:“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匏,瓢也,口阔,胚薄,柄短。” 老葫芦剖开制成瓢(匏瓢),故以胡为姓。员外是员外郎的略称。葫芦乃圆形,员外谐音其形。夜晚用瓢在月下汲水,月映瓢中,恰似贮月而归,苏轼《汲江煎茶》诗便有“大瓢贮月归春瓮”句,故号“贮月仙翁”。 其赞曰:“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闲,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郁结之患悉能破之,虽中无所有而外能研究,其精微不足以望圆机之士。”葫芦虽圆,终非浑圆,故谓“其精微不足以望圆机之士。”


罗枢密

-茶罗,用以筛分茶粉。

罗筛,以罗为姓。枢密是枢密使的略称,掌军国机密要务。茶罗绢纱细密,与枢密谐音。蔡襄《茶录·茶罗》:“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 投汤中揉洗以幂之。”《大观茶论·罗碾》:“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朱权《茶谱·茶罗》:“茶罗,径五寸,以纱为之。细则茶浮,粗则水浮。”其 字传师,取师与筛音近。其号思隐寮长,取思与细音近。而陆羽的《茶经》所列举为罗合一组。罗主要是为了筛选细茶使用,合则可以用来承接茶罗筛滤过的茶末。审安老人在此画了两件器物,很可能也是罗合组合。通常合应该比罗要大一些,然后可能内里还有一个木架,用来支撑罗在其上进行活动,这样才能快速筛选细茶叶末。

其赞曰:“凡事不密则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扬之,使精粗不致于混淆,人其难诸!奈何矜细行而事喧哗,惜之。”茶罗筛分细茶,“使精粗不致于混淆”。

*********************分割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