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门槛太高

 益耳山 2018-01-22

近年医院招聘“门槛”越来越高,最低都是硕士以上学历,更有一些大医院非博士不招。难道只有高学历才能有资格成为医生吗?本科生为何成为“弃婴”?医生门槛是不是太高了。
    中国的医学院教育是从本科生开始的,学制基本上为5年,4年基础(包括见习),1年实习轮转,毕业后获得医学学士学位。从理论上来说,本科毕业后经过三年的住院医师规培即可成为医生。但如今普遍的情况却是: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培=小医生。   

 对此,很多人质疑:既然提出这种医学教育模式,那为何本科生屡屡被拒之门外?原因恐怕要归结于高考的不断扩招,医学院校对本科生的要求大大降低。医学生人数增多,而医学教学资源仍然有限,导致教学质量大大下降,很多医学院的解剖课都是十几人共一具尸体,所谓的临床实习也很少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会让医院认为本科生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临床实践都太欠缺。另外,医院在选拔人才时也一个统一的鉴定标准,认为只有通过高学历才能选拔到更高端的人才。

实际上,按照国内的医学教育模式,本科生就应该具有成为医生的资质。既然高考合格被招录进医学院,学校就应该按照既定目标来严格培养他们,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严格的临床培养,再经过统一标准考核成为医生。

至于硕士、博士等这样的高学历人才,应该主要为科研型人才,而不能成为行医资质的标准。

许多医院要求医生有高学历,无非是为了提高医院的水平,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国内很多人去看病,常常会选首先位高学历、高职称的医生。大环境造就的情况下,医院也只能去迎合。
        而在美国,本科是医生的最高学历也是唯一学历。想在美国读医,一般先要完成4年理工科大学本科的学习,然后再参加MCAT考试,通过医学院的面试后,才能成为正式的医学院学生。美国医学教育学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临床课两大模块。从医学院毕业后需进入住院医师培训阶段。专科医师需5年左右的住院医师培训,家庭医师至少需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

     从以上医学教育模式的对比不难看出,国外对医生的培养更注重在临床思维及实践上,而国内似乎更注重在理论与科研教育上,这对科研型单位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对于一位临床医生来说,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