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人过年---张本瀛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1-22

老北京人过年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京味儿文化熏陶着皇城根下的世代子民们。远的不表,就拿我国汉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春节来说吧,每年农历腊月三十为除夕,又称大年三十,讲究多多的北京人辞旧迎新的主要礼仪大多集中在这一天进行。因此,它亦是一年当中最为热闹、最为欢快、最为喜庆的一天。

追忆以往老北京人过年,和现如今可不大一样。当公历元旦刚一过去,家家户户的心里就惦着农历年的来临。并开始掐着指头盼望阖家团圆、共同守岁、五谷丰登的美好年景。如果此时与亲朋好友相约一块儿来到景山公园雅聚,然后站在景山主峰的万春亭上远眺北京,便可将京城美丽的风光尽收眼底,只见遍布在皇城若干条胡同中的一座座错落有致的青砖小院里炊烟袅袅,

成群的鸽子带着阵阵清脆的哨声在古城楼上边自由飞翔,这一幕幕情景出现在蓝天白云下的皇城显得是那样的自然、和谐、古朴、幽静。虽然昔日京城每个家的家庭生活还远远谈不上富裕,仅仅维持在半温半饱的水平上,但是祥和、亲情、温馨则是许许多多家庭的共同点,和睦、理解、稳定的感情纽带把家庭成员之间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旧时京都年景的装饰性点缀,各家各户因人而异也不完全一样。一部分出身于买卖地儿的商贾人家,因家境殷实,自然出手大方阔绰,很有气派地在自家老宅门的门楼上挂上一对大红灯笼,吉祥进宝的一副副春联有序地贴在朱红色的柱子上面,与一左一右两个抱鼓形门礅相互衬托着深宅大院的辉煌。然而更多的是寻常百姓人家,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过年。如书香门第的人家往往亲自动手,书写春联和剪贴窗花。希望将一家人对新一年的美好祈盼,通过春联的形式尽善尽美地抒发出来。还有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家,就采取到街头去买春联的方式来解决。这时,头戴瓜皮帽、鼻子上架着一副老花镜,为人专门代写春联的老先生注视着来客。随后他会非常自然地依据客人的心意,因人而异地出口成章,将不同内容的喜庆春联奉献给各位宾客。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和守岁,更是过年中最重要的内容。饭菜丰盛,美酒佐之,预示着来年丰衣足食、升官发财、皆大欢喜这一人人祈盼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此外,这顿团圆饭,一般都要讲究吃到掌灯时分或者深夜为好。按中国人传统的习惯,年夜饭后至夜间为接神的时间,在初一正式拜年以前通宵达旦的不能休息,这就是大家习惯

的守岁。其意义亦是非同寻常:对年长的人标志着辞旧岁,珍惜时光如梭之意;对年轻的儿女、孙子辈的来说,含有对父母、爷爷奶奶能延年益寿的良好祝福。一般父母健在的人,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即儿女都必须在过大年时,提前赶到家中为父母守岁。

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初十这些天里,亲朋好友约定俗成都要到对方家中相互拜年,范围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像初一这天,首先应到岳父、岳母家去拜年。拜年时还需带上一些礼物,以示孝顺,岳父母一般都要留女儿、女婿在家中吃饭。

礼节性拜访,指同行、同事、朋友之间的互相拜年,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寒暄客套一番为宜,随即就应该告辞。

感谢性的拜访,指对在刚过去的一年当中对

自己或家庭有过直接帮助的人,借新春佳节之际,带上礼品登门去谢忱,以表示欠人情给予补偿的意思。

串门式的拜年,主要指过去北京人大多都住在同一座院子中,而且有部分人家是世世代代为邻的老街坊。平常来来往往就比较多,老话说:远亲还不如近邻呢,到了年禧,一定要到其屋中拜年,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以示多年的交情随着岁月的延续与日俱增。总之,早年的京华在欢度春节时,“过年、拜年、守岁、贴春联、吃年夜饭、逛庙会”等风俗习惯,能一直保留到今天,我以为可贵的是传

统的儒家思想浸润在其中。不过现在它已被时髦的年轻人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含义。特别是改革开放这30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少高收入的年轻白领已不满足于像父辈母辈那样在家中按传统习俗来“过年守岁”,而是利用春节公休的机会,到北国的冰城哈尔滨、海南三亚的热带椰林,甚至与朋友一块携手到更远的新、马、泰等国家或地区一游,您瞧瞧,这不比老辈北京人见多识广,早早进入一种具有时尚特色的过年方式了吗?不过这话儿还得说回来,眼下

出现的上述美事儿,还不是京城大多数平头百姓所能享受得起的。真正靠工薪生活的京都百姓,大多还要在大年以前赶到家中,与年迈的父母、亲如手足的兄弟姐妹,一块儿吃上一顿团圆饭,遵守共同守岁的老规矩。而这种传统形式的过年,如一张发黄的老皇历一样,不也伴随着一代代的北京人就这么一年一年走过来的不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