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妨打造名师(黄建军)

 江山携手 2018-02-01

17@何妨打造名师(黄建军)

何妨打造名师

/黄建军

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曾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名师是打造出来的吗”,表达了他对这些年来各种名师打造工程的担心和建议。李老师认为“打造”名师是不可行的,人才应该是一种自我发展,需要的是自由发展的空间。对此,我有一点不同思考,有的名师是自己培养自己,但是打造也可以促成名师的诞生。

名师可以打造吗?首先要探讨的是名师的概念,我们要打造的是哪一个层次的名师。提到名师这两个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于漪、李镇西等这样享誉全国的老师。显然,这样的名师不是可以打出来更不可以造出来。但是除了世界性的全国性的名师,还有相当多的在一个或大或小的区域享有一定知名度,做出了一定贡献,具有一定影响的老师。行政部门想要打造的名师当然不是陶行知式的人物,如果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想要打造这样的名师,显然是痴人说梦,我想他们也不至于如此天真糊涂,天纵之才不在此列。他们想要打造的就是能在一定范围内有示范有引领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老师。

 我认为名师是可以打造的,首先,打造不是包装。打造名师不是如同包装明星偶像一样来包装老师,包装出来的始终只能风光一时而无法起到真正的名师作用。打造就是发现人才,为人提供更适宜的成长条件和环境。教育行政部门投入人力物力开展这项工程,可以助力教师起飞。往低处说,可以激发一部分老师投入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造手段,教师有可能参加高端培训,扩大教育视野,觅得良师指导,结交同行高人。我从教22年,作为草根教师,没有想过跟名师搭边,也没有被打造过。2017年有幸进入中山市德育科5160工程,这个工程计划最终要评选中山市德育名师。虽然我自知不胜任,我发现同伴中的确有能力非凡之人,这项工程对于他们的成长必定有极大的推动力;而我等余下没有评到名师的也受益于这项工程。有不少名师在反思成长的时候都谈到了来自外界的触发点燃,而作为打造重要手段的系统培训、论文撰写、论坛开讲等等正是这个作用。这一步一步严格的考核,不是包装而是一个精进选优的过程。

其二,名师成长需要平台,行政部门有条件也有责任搭建此类平台。就是勤学上进、乐于探索的李镇西老师当年也在他人的扶持下得到进一步成长。在李老师的著作中我看到,在他还没有“成名”之前,他得到了蒋自立老师的帮助而第一次外出讲学。李镇西老师还被派到陕西师大培训了几个月,在朱永新的鼓励下攻读博士研究生。如果当时行政部门为李老师搭好这样的展示平台,对他的成长是不是也会有推动作用呢?有不少优秀的教师如果不通过打造也许就没有李老师那么幸运获得他人赞赏而脱颖而出。广东省的名师工作室制度,通过名师带学员的方式发挥名师作用,这本身也是促名师成长的好办法。帮助名师搭建展示平台、出版论文或专著,这些看得见的措施对于名师的持续发展有强大的激发作用。现在,一些民间团队,如新教育爱心与教育研究会,搭建的平台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

第三,给名师一点耐心。名师成长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工程,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名师成长。教育部门打造的名师苗子不会是一个一片空白、从头开始的老师,能够选拔作为培养对象总会有他可取的地方。名师不是你想申报就可以申报得到的,反正我是不够格。就算其中有个别不恰当的人选,对于总体的队伍建设并不影响。打造过程就是名师的一个成长嬗变过程。经过打造,一批名师当中有少数几个担当不了名师的责任也无妨,有名师成长出来这个工程就不是“豆腐渣工程”。你不能要求每一个名师打造工程的老师最后都能够“成活”,不是每一颗种子能够发芽,不是每一颗苗都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就算最后没有成为名师,这个打造的过程总会或多或少给入选者一些益处。而真正的名师一定会脱颖而出光芒四射。

当然,打造并不意味着自我发展不重要,名师钟情教育、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勤于写作是前提,但是“打造”提供的辅助和促进作用也会让一部分教师更好地成长。如果不是一个真诚的教师,就算评上了名师称号也必然走不远。

 

相比其他的什么楼堂馆所之类的工程,政府投点本钱到名师打造工程一定会有更具价值的回报,因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的内在力量。所以,我是支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设立名师工作室的,从省级、市级一直到校级,我接触到的名师大多还是货真价实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