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苓桂术甘汤拓讲

 AB向往神鹰 2018-02-02






本次课共有4个方剂讲给大家,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这四个方会显得比较“大”,相比于之前的组方的四、五味药会多一些,但并没有多复杂的变换。将三节课的内容串联起来看,本次课更像是“例题”之后的“练习题”,表面看起来相去甚远,内里法则一以贯之。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个方子:

【苓甘五味姜辛汤】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金匮要略增补》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五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在此更正一下上次课中的错误,君药当是干姜。.

三才解析法:
阳性:细辛(大温,辛)   干姜(热,辛)  五味子(温,辛甘滋微苦)
平性:茯苓(平,甘淡)   炙甘草(平,甘滋)4 
阴性:无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药:干姜3
臣药:细辛3  五味子2
佐药:茯苓4  甘草3
使药:无

此方直接针对内里的寒饮,温化降逆,以治其咳满。
我们今天,从它开始说起。它加上半夏,也就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的组成了。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三才解析法:
阳性:半夏(大温,辛)   细辛(大温,辛) 干姜(热,辛)五味子(温,辛甘滋微苦)

平性:茯苓(平,甘淡)   炙甘草(平,甘滋)
阴性: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干姜2 
臣药:半夏4  细辛3  五味子2
佐药:茯苓4  甘草3
使药:无

顾名思义,此方为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掉桂枝加上干姜、细辛、半夏,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加上半夏的组成。
那我们在组成更为接近的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基础上学习本方。
苓甘五味姜辛汤:
干姜3  细辛3  五味子2  茯苓4  甘草3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半夏4  干姜2 细辛3  五味子2  茯苓4  甘草3
刚已经复习过了苓甘五味姜辛汤,我们来接着它看今天方子的条文怎么说:
36、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 (《金匮要略增补》)
恩师说这条叙述上有问题。
应该这样来看:咳满即止,而更复渴,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冲气复发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

这也是接着上条说的,吃完药了,咳满也消除了。出现口干渴,因为干姜细辛都是热药,有这种表现,适量饮水,和一下胃气就行。但是有的患者,口干渴的现象,没多久就消失了,并且又开始恶心呕吐,眩晕的厉害了。他叫做“冲气复发”,这个冲气,是指的水饮上逆的这个情况,和前面那个气上冲咽喉所致的“咳满”那个冲气不同。一个是饮逆,一个是气逆。很可能是医生或病人自己看到口渴,以为是热证,又下了寒凉药,或者患者口渴过量饮水而致,水饮又上逆了。水饮不仅上逆心肺,还逆到头上,形成头晕目眩呕吐了。这个时候还是要温化水饮,就加一味旱半夏加强降逆化饮的作用。

半夏 大温 辛甘淡
《神农》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半夏是专门降逆止呕,去水饮上射的。水饮上逆,加用半夏,细辛和干姜稍微减点量,其余不变。这几条,都是在演示辨证的变化及处方的加减。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三才解析法:
阳性:半夏(大温,辛) 细辛(大温,辛)杏仁(温,辛苦) 干姜(热,辛) 五味子(温,辛甘滋微苦)
平性:茯苓(平,甘淡)   炙甘草(平,甘滋)
阴性: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干姜3
臣药:半夏4  细辛3  五味子2  杏仁2
佐药:茯苓4  甘草3
使药:无

来比较一下: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半夏4  干姜2 细辛3  五味子2  茯苓4  甘草3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半夏4  干姜3 细辛3  五味子2  茯苓4  甘草3  杏仁3.5
然后我们先来看条文:
37、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之。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金匮要略增补》)
吃药之后,呕吐眩晕都停止了。此时发现患者全身又有些水肿的样子,水气又在肌表不化了。按理来说这个症状,该用麻黄,出汗,把水气排出去。但是不能用,因为前面的治疗太过之后,津液还恢复的不稳定,津血没有恢复的很好。四肢还有麻木,津血虚啊,用了麻黄,又会伤了津液,那样会亡阳的。他给加了个杏仁。不知道各位临床用杏仁是什么体会,我就会对杏仁有个偏见,觉得它也就是“止咳平喘”吧。
杏仁 温 微辛苦
《神农》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杏仁,确实多用来止咳平喘,细想想其机理实为降逆。这个药可以表里分消,也解表,还能行气血。就解决了条文中所述“其人形肿”,又不至于再伤津血津液。性温,都是针对寒饮去的。再来看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来看组成: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半夏4  干姜2 细辛3  五味子2  茯苓4  甘草3: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半夏4  干姜3 细辛3  五味子2  茯苓4  甘草3  杏仁3.5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半夏4  干姜3 细辛3  五味子2  茯苓4  甘草3  杏仁3.5  大黄3
又多了一味大黄。

三才解析法:
阳性:半夏(大温,辛)   细辛(大温,辛)   杏仁(温,辛苦) 干姜(热,辛)     五味子(温,辛甘滋微苦)
平性:茯苓(平,甘淡)   炙甘草(平,甘滋)
阴性:大黄(大寒,咸苦)

四象解析法:
君药:干姜3
臣药:半夏4  细辛3  五味子2  杏仁2
佐药:茯苓4  甘草3
使药:大黄3

从第一次课到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一味阴性药。
整个系列的方剂都是温热性质的药物,对治太阴水饮。
并且,通常我们治水饮都用温热药,《金贵要略》中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那么这一味大黄,很显眼也足够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此,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基础,仔细体会一下这个大黄的出现,与“系、属”的关系。提出来引发大家思考,更具体的基础理论是属于我们辨治班的课程,就不予详解了。
来看条文:38、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金匮要略增补》)
接着上一条的情况,如果吃了药,呕吐眩晕也消失了,却就像喝酒了一样,满面通红。
这是因为热药的作用,导致阳明有热了。“加大黄以利之”,可以推理出,此时肠胃中焦有实热积滞,中焦不通,阳气不能降,而上冲于头面。我们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辨证。
大黄 大寒 咸苦
《神农》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
大黄能通血瘀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最后我们看个小方子收尾。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三才解析法:
阳性:杏仁(温,辛苦)
平性:茯苓(平,甘淡)   炙甘草(平,甘滋)
阴性:无

四象解析法:
君药:杏仁1.5
臣药:无
佐药:茯苓3  甘草1
使药:无

来看条文:7、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姜汤亦主之。(《金匮要略增补》)
“胸中气塞、短气”,也就是胸闷气短,是内有太阴的水饮上逆的病机,重了要吐,不重,还没吐的,那个水饮吐不出去,它就呆在胸膈,凌射胸中,就要出现这个症状。抛开桔枳姜汤不说,单说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甘淡,从中焦治水饮上逆,安神。杏仁,辛苦而温,散上焦郁结而降气。甘草温中养胃而缓急。1条文中两个方都可以解决,这里只分析这一个方,对另一方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回去自己翻翻书,不再赘述了。至此,苓桂术甘汤的加减化裁就结束了。

(汉传弟子许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