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有一种面条,如雷贯耳。 在苏州,有一种面条,你吃过就会念念不忘。 在苏州,生产这种面条的工厂,一“出炉”,就被抢购一空。 排着队都难买到的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黄埭农贸市场往南100米、逼仄的小巷尽头。 苏州市相城区黄埭粮食面粉加工厂前,每天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人和长龙摆尾的队伍,这是家前店后坊的加工厂。 每天前来买面的有阿公阿婆,也有二十来岁的年轻面孔,坐上1个多小时公交,穿越大半个城市,只为买面的也不在少数。 排到窗口前,用不上说多余的话:“三包细的,两包粗的,加个面粉。” 窗口的老板娘立刻手脚麻利地发面收钱,一包面有五把,2.3kg10块,一包面粉也是10块。 窗后的面堆积如山,却几乎每天都能卖个精光。 里面的工坊传来机器的轰鸣声,这边面“新鲜出炉”,那边赶紧包装好摆上窗口卖。 卖面之余,老板娘时不时低声与食客叮嘱他们如何存放,如何煮:“宽的弄点毛豆青菜,美的很,细面弄点肉做浇头!” “我们的面,吃在嘴里,薄滑,香!” “吃过的没有不说好的,北京,上海,无锡,常州的,还有人特意坐火车来苏州,就是为了买黄埭面。没得休息的,国庆休息了一天,一直忙到现在,早上五六点就有人在外头等着买面了。” “面好吃,其实没有什么秘密。用的都是最好的谷物,花心思对待它就对了。” 一颗颗上好的麦粒经过去壳、磨粉后,“落叶归根”拥抱在一起。师傅们每天凌晨四点就开始揉制面团,然后将其压制成极薄的面饼。 面饼仍得经受一道道滚轴的磨练,如同涅槃的凤凰,变得越来越薄,充满了韧性与灵气。 然后被分割成一根根垂感十足、体态修长的面条,被挂面的铁杆悬着,在烘干间晾上漫长的五六个小时。软软的面条在烘房中持续发酵舒展,产生中空的细孔,逐渐变硬,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挂面。 被机械手的铡刀整治的一样长短,粗细均匀的面条每隔几秒就会被传送带送出,再经工人叔叔阿姨手脚麻利的归整、包装,从凌晨4点到下午5点,不停不歇。 名闻遐迩的黄埭面条就是这样诞生的。 老板娘家本来做的是珍珠生意,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毅然决定转行做粮食米面生意,在1994年,苏州私企还没有几家的年代,开办了黄埭粮食面粉加工厂。 “毕竟这个面条,从古吃到今的,苏州人最爱的。” “挂面的制作是没有捷径的,只有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开头几年我们都是慢慢摸索的,问题产品什么的立刻处理掉。” “一碗好面,肯定是汤清、面滑、嚼着劲道,冷了再热,面也不会变形。” 苏州的面,大有讲究。追根溯源,一碗面的精华和好坏的落脚点,不是汤料、浇头,也不是下面技术,而是面条的制作。 原料好,工艺精,渐渐做出名气,精益求精,一直到现在,门庭若市,如日中天,但为防止价格哄抬,不开门店、不搞批发,这是黄埭面厂的坚守。 “这是第二家厂,开了二十多年了,第三家开在无锡硕放,马上开始运营了,八千平的场地,投资一千万呢,这样就有更多的人吃到咱们家的挂面了。” “已经坚持三年零五个月没有涨价了,不是不想赚钱,钱嘛,略微赚一点就好,也不贪心。” “还是想造福远近的老百姓,去庙里烧香也是积福,我们还不如做点实质性的事情,良心价,把这么好吃的面带给大家。” 将近七十的老板娘倚着门微笑着,眼神里有说不出的通透睿智。 天南海北,饮食差异,但自古至今,人们对面条情有独钟。 面条是最素净、最简单的果腹之物,也可以作为任何食材的衬托,容纳千般滋味,可荤可素,浓淡相宜。 “面条劲道”、“口感顺滑”、“耐存放”,这是来自食客们衷心的评价。 一把黄埭面,半碗高汤,一杯清水,五钱麻油,一勺酱油,搅进去一个鸡蛋,再烫上两颗挺括脆爽的小青菜。 薄滑的口感,质朴的香气,在这个深秋给予食客们尽可能多的温暖。 可能人们好的不仅仅是黄埭面的口感,那份古老的滚烫情怀,才是他们心中最珍贵的东西。 (本文水印图片由小主饿了摄影师拍摄,由深度苏州-CITYSUZHOU小主整理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