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文怎么读?虚字很重要丨语文与吟诵的渊源

 MAY的学习簿 2018-02-23


 戊戌年正月初七  开工大吉 

语文吟诵数字平台


单课试用,免费送




“导言”里的第五部分“虚字”里说:

文言的句法虽然跟现代语大致相同,所用的虚字可是大多数全不相同。为初学的人的方便,下面把文言里常见的一些虚字按它们的意义分别举例说明。这里所说的虚字范围较广,不但是代词,介词,连词,语助词,还包括好些个副词;换句话说,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当然,这里不能把所有这几类词尽力数罗列,有些生僻的字和有些字的生僻的意义都没有收在里面。

其后共列举了156个虚字,每个虚字下面分列义项,包括组词。如:

比 ㈠到了(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㈡频,连(比年伤水灾;闻者数年比不登)。 ㈢近(比来不审尊体动止何以?)。 ㈣比比:每每(郡国比比地动;比比然也)。

这个“虚字”部分占了整个“导言”的大半篇幅。

今天大家不说“虚字”而说“虚词”,虚词词典是按照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来编的这就是“词本位”与“字本位”之争。

“词本位”的观点基本是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因为欧洲语言基本上没有“字”只有“词”,因此重视语法。“字本位”是中国传统的语言学观点,它还有一点与西方语言学不同,就是重视读法。

古人非常重视虚字,历代有不少研究虚字的论著,而少有研究实字的。为什么呢?因为虚字才是古文的气韵所在。从《论语》开始的古文文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虚字比例高,比之早期的《书》《易》《春秋》等文体,虚字高数倍,达全文的五分之一左右。

要这么多虚字干什么?《论语》是语录体,它需要展现出孔子的语气,以辅助阅读学习,不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凭那些文字,怎么能知道孔子说话时的真意呢?因此,虚字的增加,一开始就是为了“读”的目的。而后人也如获至宝,非语录也用虚字多的古文体,也是看中了这种文体的语气功能。

历代重视虚字,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通过什么去理解?通过“读”。直至清代桐城派“因声求气”,都是通过吟诵去理解文章的真谛。要“读”出语气、情绪,也就是抓到了“文气”,才能达到深入的理解。而这个时候,对虚字的掌握就是至关重要的。

而虚词这个概念,看起来其中很多都是虚字,其实中间有重大的差别。这就是:虚字重视字音,重视读法,逢虚字就要重读、长读,而当一个虚字被当成虚词对待时,则重视语法,重视逻辑,读的时候与实词同等,所以虚词也不比实词重要,甚至还不如实词重要。如此一来,对古诗文的赏析理解,也就转向了寻找字面意思的关系,然后是思想、情感、背景、哲理的生发。在枯燥无趣的背后,是对古文气韵和真意的迷失。

叶圣陶先生就多次论及过虚字与吟诵的关系,比如:

以上说到的一些文言虚字,固然要分析、比较,确切地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与语气;但是要熟习它们并且使用它们,非加工吟诵不可。从吟诵入手,所得到的才是习惯,而不仅是知识。

(《精读指导举隅》)


从前书塾里的先生很有些注重方法的。他们给学生讲书,用恰当的方言解释与辨别那些难以弄明白的虚字。

就文章种类说,文言与白话也不宜用同一态度对付,文言——尤其是秦汉以前的——最先应注意那些虚字,必需体会它们所表的关系与所传的神情,用今语来比较与印证,才会透彻地了。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因此,《开明文言读本》花了这么大篇幅讲虚字,就是重视虚字、重视读法的体现。

不仅如此,在“导言”之后的正文里,在每首诗的下面,都有“诗体略说”一项,主要解释文体和押韵。

比如《游子吟》:

诗歌大多数用五字句、七字句,叫做五言诗、七言诗(一句称一言,一字也称一言)。这一篇是五言诗。

大多数的诗歌都在双数句的末了押韵(就是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末一字韵母相同)。这一篇中,“衣”“归”“晖”三字是同韵字。

说话读书,古今声音不同,时代相距愈久,声音变化愈大。因此,古来的同韵字,现在人念起来未必也同韵。像这篇中的“衣”字跟“归”“晖”两字,现代国音就不同韵。但在唐朝,这三个字都在平声微韵。

这些也都属于吟诵知识的范围。

吟诵需要了解文体知识,因为不同的文体读法不同,同样的句子放在不同的文体里含意就有差异。吟诵还需要尽量协韵,就算协不成,也要知道原来是同韵的,原来的韵大致读什么音,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现在教学不吟诵了,所以也就不在乎这些知识了。

综上所述,可知《开明文言读本》是重视诵读方法和声韵知识的,虽然没有使用“吟诵”这个词,用的是传统的“读”这个字,但是介绍了吟诵的方法。

这些吟诵的方法包括:入声读短、文读语音、重视虚字、读准平仄格律、注重押韵的语音等。

可以发现,没有被介绍的吟诵方法主要是有旋律的吟咏的方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和近体诗的方法(平长仄短、平低仄高)。之所以没有介绍吟咏的方法,是因为《开明文言读本》主要讲诵读而不是吟咏。没有介绍近体诗的方法,是因为近体诗不在“文言”的范围之内,当时的“文言”主要是古文、骈文和古体诗。

所以,在诵读“文言”这个范围内,吟诵的方法基本上都涉及到了。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开明文言读本导言》是讲究吟诵方法的。

新中国的第一版语文课本是有吟诵方法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