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鄞州地名文化初探

 亭溪秋实 2018-02-25

口蔡磊

摘要: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也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地名随着人们的活动范围和视野所及而产生,是人类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鄞州地处甬江三角洲腹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封天下以后保留至今的少数古县之一。悠久的历史,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都对鄞州地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鄞州地名的探究,发掘地名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能更好地了解鄞州乃至浙东的地方文化与风俗。

关键词:地名 鄞州 文化内涵

一、引言

鄞州区即原先的鄞县,历史悠久。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1973年冬在蜃蛟乡三联村卢家桥发现的原始公社遗址,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第二层。约在原始社会末期,至迟在夏朝初,“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直至2002年2月l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鄞县建制,设立宁波市鄞州区。自此鄞州成为宁波市的一个区。版图轮廓呈蝴蝶状,紧依宁波东、南、西三面。全区总面积1380. 54平方公里,现有17个镇、1个乡、6个街道,常住人口76万人。

鄞州置县二千多年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都有先人光辉的历史印迹,这些印迹历经千年风雨涤荡,不但没有褪色,反而沉淀为鄞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

二、地域规律与鄞州地名

鄞州区的村落,按其分布情况,其名称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鄞西丘陵山地和鄞东南丘陵的地方多带有山、岙、岭、坑、溪、峰等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中部平原河网地带,其地名多与水有关。如河、桥、漕、埭、鼍、隘、渡等。鄞州有“东乡十八隘、南乡十八埭、西乡十八二-”的顺口溜,反映了鄞州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地名特点。“十八”其实是虚数,是宁波人表达有较多数量的词。

“隘”(音go):是宁波地名特色用词,使用频率颇高。字典释为“狭窄、险要的地名”(音al),读ga系宁波特有的发音。鄞东一带河网密布,村庄多建在河边,有的沿河设街,形成狭窄之地。有的村庄看似很近,然则河流环绕、阻隔,进出要通过狭窄的桥梁,犹如关隘一般。如邱隘,曾名崔街,因集市成街,崔姓经商大户而得名。又因街窄处水边要道,遂称“崔隘”。据陈桥驿主编的《浙江古今地名词典》载,宋咸平五年( 1002)进士历官散骑常侍邱舜徽知明州府,从江左迁“崔隘”后改名为“邱隘”。此外还有曹隘、黄隘、郑隘、章隘、项隘等鄞东村落以“隘”命名。

“埭”(音dai):在鄞州方言里表示堵水的土堤,是人们用以拦水提高蓄水量的水利工程。鄞南平原地势较低,先人筑埭蓄水以利航运灌溉,在这种水利工程附近的村庄多带有“埭”字。以“埭”命名的村落有徐东埭、俞家埭、周家埭、孟家埭、应家埭、郏家埭。

三、水文化与鄞州地名

鄞州地处江南水乡,境内河渠如网,河道总长1999. 14公里(不包括江道),东南滨海地区临象山港水域,因此,地名中也印满了“水”的痕迹。

(一)江、河、湖、溪、潭

1.江:是比较大的河流,河汇成江,江流入海。鄞州有鄞奉江,光绪年间《鄞县志》记载:由于旧时此处起江段“沙明卉香”,称奉化江。由于该段是鄞奉交界江河,亦称“鄞奉江”。此外还有鄞江、大嵩江、柴叶江、大桥江、王口江等。而地名中带有“江”字的也甚多:鄞江镇、蔡江岸村、荻江村、管江村、军江村、下江宕村等。

2.河: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河道对于地处江南的鄞州十分重要,河道不仅是庄稼灌溉的重要来源,更承担了水路运输的重任。鄞州区境内有北塘河、后塘河、前塘河、中塘河等河道。以河为地名的村名有大河沿村、东河桥、河西、河东、河尽埠头、横河、上河塘等。

3.湖:是指陆地上聚积的大片水域。境内有浙江最大的内陆天然淡水湖——东钱湖。东钱湖早在晋时就有记载,西晋著名学者陆云在《答车茂安书》中称,郧县“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元代诗人袁士元有诗《寒食过东钱湖诗》:“尽说西湖足胜游,东湖谁信更清幽,一百五十客舟过,七十二溪清水流。白鸟影 边霞屿寺,翠微深处月波楼,天然景物谁能状,千古诗人 吟不休。”从诗中不难看出东钱湖的风景也有其独特的 风格,特别是其清幽的特色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而以 “湖”命名的地名则有东钱湖镇、湖白桥村、湖汇山村、 湖塘村、湖西村、里湖村、梅湖村、前湖村等。

4.溪:是指山间不与外界相通的小河沟。鄞州区境内有梅溪、清源溪、亭溪等。而以“溪”命名的有横溪镇、塘溪镇、磅溪村、光溪村、金溪村、龙溪村、梅溪村、溪心王村、鄞溪村、邹溪村等。

5.潭:“潭,渊也。”鄞州区境内的五龙潭是一处自然山水风光与浙东山乡风情、民俗民风结合的风景名胜区。五龙潭流传于民间,据传,东海龙王之子,因受不了兄弟姐妹的嘲弄,怄气出了水晶宫,从甬江、鄞江、樟溪河而上,进入龙王溪滩支流,直奔四明山心天井山上。由于夏日炎热,晒得鳞甲生烟,因而它游一程,歇一歇,打滚潜水,于是留下了五个龙潭。在鄞州地名中以“潭”命名的有长潭村、蒋潭村、孔家潭、老吕家潭、新吕家潭等。

(二)堰、碘、漕、汇

鄞州临海,旧时海水易倒灌入河道,严重影响了农业种植,因此,数千年来鄞州人民一直都在兴建水利工程蓄淡防咸,部分地名便能体现这一特色。

1.堰:是指挡水的堤坝,鄞州区境内有著名的“它(音tuo)山堰”。“它山堰”是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鄞州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唐代大和七年(833)由县令王元唪组织修建,它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可与四川都江堰相媲美。这座坝平时可以下挡咸潮,上蓄溪水,供鄞西平原七乡数千顷农田灌溉,并通过南塘河供宁波城使用,在中国的水利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以“堰”命名的村名,除了它山堰村外,还有大堰、陆家堰、庙堰、前堰头、沙堰、塘堰、堰头等。

2.碘、闸:硖,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解释为闸外出入之处。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方言、地名用字,用石头砌的水闸。未曾巩在《广德湖记》中称“鄞人累石陲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大小而闭纵之,谓之碘”。由此可见,“碘”乃鄞州人民所创造。唐代王元睫修筑“它山堰”时,另筑乌金、积渎、行春三醭。据《四明它山各览》称,当时从“它山堰”口漂浮来三只木鹅,顺水而下,王元唪任其所至而立醭。现在的石碘街道、石禊村便以此得名。近代,鄞东人民在大嵩江入海口前建造了大嵩江大闸(简称大闸),使之成为挡潮蓄淡的河口闸,因为该闸是大嵩江上最大的闸而得名。以闸命名的村落有铜盆闸材,因境内江面形似铜盆浦。解放后建闸,闸以此名,村以闸名。

3.漕:水道运粮,也指水运他物。《说文》:“漕,水转谷也。”“转”就是“运”的意思。漕运,旧指我国历代王朝将征调的粮食利用水道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鄞州以“漕”命名的地名,最主要的形式是和姓氏合成村名,例如陈家漕、范家漕、方家漕、顾家漕、金家漕、李家漕、王家漕、漕头任等,均因村落位于河槽边而 得名。此外,还有捕蟾漕、漕港、淡湖漕、前柳漕、瓦檐 漕、小漕底等村名。

4.汇:指河流汇合。位于河流交汇处的村落往往以此为通名。如鲍家汇、盛家汇、孙家汇、祝家汇,还有汇头村、汇头王村、李汇头村等。

(三)渡、桥、塘

1.渡:是指过河的地方。如渡口、渡头。鄞州的河网广布,为了使各地交通便利,于是建造了一系列的渡口。如北渡,始建于明朝,故以对应的南渡而得名,滨奉化江,是古代明州通向奉化的主要驿道。以“渡”命名的村落有北渡村、陈婆渡村、渡头村、翻石渡村、雅渡村。

2.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渡的作用相同,在河网广布的地区同样十分常见,鄞州境内有一大批桥梁:百梁桥,又名小溪江桥,位于洞桥镇蕙江河上,由124根圆杉木架成,故名百梁桥。始建于北宋元丰元年(1078).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修。桥南头写有“桥建于宋”,北头写有“龙眠蕙江”;惠明桥,位于洞桥镇洞桥村南塘河北岸仲夏港支流汇合处。意给百姓带来实惠。始建于唐代,明清时均有再建整修。鄞州区以桥命名的有洞桥镇、高桥镇,百梁桥村、蔡郎桥村、陈缢桥村、定桥村、方桥村、卖面桥村、礼嘉桥、元贞桥村等。

3.塘:可指水池,也可指堤岸、堤防。鄞州以“塘”命名的地名有:塘溪镇、湖塘村、高塘桥村、清塘村、石塘村、塘堰村、俞塘村等。象山港沿岸的堤坝有南新塘、新湾塘、横山塘、竹头塘、下新塘、码头塘、桃花塘等等。2000年建成的标准海塘已成为滨海人民的生命线、幸福线、致富线。

四、宗教文化与鄞州地名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宗教在历史和地理的时空中长存不灭。有关宗教的各种地名以及宗教建筑名,无疑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鄞州地名的形成也受到了宗教文化的浸染。

鄞州人以信奉佛教为盛,因此,在地名上也较多地反映了佛教文化。佛教传入鄞州始于西晋太康三年(282),时距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仅200余年。鄞州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奇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

据《天童寺志》记载,天童寺开山于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太白祖师义兴,结茅庵建“天童精舍”,“精舍”仿古印度寺院之名。唐至德二年(757年),迁至太白峰下,即今寺址。关于天童寺的得名有这样一个传说。当时有位叫做义兴的僧人云游至此,见这里山明水秀,便结茅为庐。他日夜诵经不止,并到此处化缘筹建精舍。他的行为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便让太白金星化为童子,日奉薪水,护持义兴。后人以太白名山,以天童名寺。后又以“天童”为村名。王安石在鄞任知县时曾有诗作, <七绝·游天童寺》:“山山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出梵王宫。”

以佛教文化命名的地名还有钟公庙街道,慧灯寺村、空相寺村、小寺林村,后庙村、庙边黄、庙董家、庙前周、张村庙,半路庵、茶亭庵、古庵等。

五、宗族文化与鄞州地名

(一)姓氏与鄞州地名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人们常以姓氏聚居。因此,居住地的名称也常以在该地最初定居的姓氏或多数居民的姓氏得名。宗族文化对于地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村落以姓氏命名,鄞州地名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单一姓氏得名。如童家、葛家、袁家、鲍家、石家、傅家、冯家、姚家、汪家、童村、沙村、施村、郑隘、邱一、邱二等。

2.以方位加姓氏得名。如里蔡、外蔡、上任、上邵、下董、下张、前陈、前董、后陈、后姜等。其中的里蔡、外蔡村,据民国《鄞县通志·氏族》和《咸祥蔡墩蔡氏宗谱》记载,蔡枋世,闽建安县人,南宋时期任大嵩指挥官,遂占籍鄞县,迁居此地,地处高墩,故名蔡家墩,后来里蔡村的第四代蔡氏第三个儿子迁居此地,处里蔡外面,故称外蔡以示区别。

3.以姓氏组合得名。如孙马、童夏家、陈黄、吴徐、吴陆周、孙张漕等。

4.以姓氏同村落大小或建村先后相关联得名。如大徐家、小顾家、小翁家、新李家洋、新吕家潭、新庙前周、老吕家潭等。

5.以姓氏加上周围地形得名。如张家垫、罗家漕,张家潭、童家横、周家埭、董家跳、鲍家汇等。

6.以姓氏连同所在地建筑物得名。如王家桥、董家桥、张村庙、蔡郎桥、胡家坟等。

(二)名人与鄞州地名

鄞州人文荟萃,唐代诗人贺知章、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南宋词人吴文英、学者王应麟、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史学家万斯同、全祖望都在鄞县留下了历史遗迹。近代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生物学家童第周、著名油画家沙耆、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书法家沙孟海等都是鄞州人的骄傲。这些名人、名门望族是一个历史概念,他们的聚居地有些已经衍化为当地的村名,也有些成为名胜古迹。

1.名人与村名

童第周,出生于鄞县塘溪镇童村,是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自童第周后,童村共出27名教授,人称“教授村”。

“沙氏五杰”,沙孟海、沙文求、沙文汉、沙文威和沙季同的家乡位于塘溪镇的沙村。据《沙氏家谱》记载,沙氏家族在南宋时由蜀迁移到宁波,已有800多年历史,因村民多姓沙而得名。

海派文学的著名代表作家,与张爱玲齐名的苏青,原名冯允庄,又名冯和仪,出生于鄞县石醭的冯家,苏青故居现仍保存;

2.名门望族与名胜古迹现象,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征。这里包括宋四家(丰、楼、史、郑)和明四家(杨、屠、张、陆)的家族文化现象。这一现象一直延伸到近代的沙氏、马氏、翁氏等著名家族。他们身上特有的人格文化与处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的鄞州人,成为值得弘扬的优秀地方传统。

鄞州历史上出现过“一门三宰相,四世二封王”的史氏,其对鄞州乃至宁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根据《南宋四明史氏》记载,史浩是宁波史家“一门三相”中最早的一个宰相。史浩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岳飞平反。史浩退隐后与家人生活在月湖周边,留下了很多遗迹,菊花洲、宝奎阁、花果园庙、芳草洲上的碧浊楼等都与史家有密切的关系。清代学者全祖望曾经在《甬上望族表》中叹道:“城中殖湖(月湖)之十洲,归史氏者,皆十七焉。”

据清·康熙《鄞县志》记载:“端午之龙舟,八月十五之中秋,天下皆然,唯四明则以十六为中秋,以中秋竟渡相传,史越王母夫人以十六日生,故而是日为佳节,遂以龙舟娱其亲,俗因之不改,天时人事皆为相君(史浩)所移。”可见,当时史浩为了取悦母亲,不仅把中秋改在母亲生日的那天,在八月十六还举行大规模的龙舟竞渡活动。而老百姓也跟着移风易俗了,一个家族的行力带来了一座城市风俗的变异。史家码村,则是史氏对鄞州地名影响的体现, 《鄞县通志》记载:“南宋时,史翰(史维则之曾孙)从城内迁往定居,翰殁,筑墓大字港畔,称史家墓。清初,取墓谐音为码而得名史家码。”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任鄞县知县。王安石在鄞县任知县三年,不仅兴修水利,还以低息贷谷于民,组建联保,平抑物价,创建县学,踌躇满志的王安石,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这里奠定了日后变法中的基本指导思想。离开鄞县后,他作诗《忆鄞》诗: “明州城廓画图传,尚忆西亭一舣船。投老光阴非复苦,当时风月故依然。”从诗中足以见得王安石对鄞地的怀念,而鄞州人民为了纪念王安石,于清嘉庆年间在东钱湖西村修建了忠应庙,谓忠臣有好的报应。为纪念王安石的功绩,解放后又将71省道东钱湖段命名为“安石路”,附近有王安石公园。

六、历史传说与鄞州地名

地名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现在我们看到的地名多少带着些历史的痕迹。地名除了反映历史事实外,也能体现出一些神话传说。

陶公山,位于东钱湖。据传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为避勾践而偕西施隐居伏牛山麓,后改名为陶朱公。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伏山称陶公山。今有村地处陶公山麓中心,得名陶公山村。后来由于村民主要姓忻,又被称为忻家。

东吴镇:据传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吴国被晋灭亡,东吴一俞姓将领避难至此,见这里“五风朝阳”(五凤指大涵山、东山等五座形如凤凰展翅的山),认为是风水宝地,遂在此隐居发族,因怀念故国,于是称其地为东吴。

姜山镇的走马塘村,人称其为“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村中明清古建筑众多,民

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历朝历代,这里出过76位进士,被誉为“中国进士第一村”。根据宁波天一阁的《陈氏家谱》记载,北宋端拱年间(988),陈氏从江苏长洲迁此歇脚居住。当时长洲进士陈矜任明州知府,死后葬于茅山,其子为父守陵,带家眷定居走马塘,遂成为今走马塘人的祖先。由于陈氏家族进士多,做官多,车马进出也多。为了便于车马行驶,在河西岸筑堤塘五里,故名走马塘。

横溪镇的梅福村,相传在东汉时有位隐士叫梅福,曾在此地修行,并有梅子庵遗址,于是村以“梅福”命名。

姜山镇的虎啸周村,村民主要姓周,明正德年间从台州迁入定居发族,“此地有虎龙相争之兆,周姓忌龙,取名虎啸周”。

位于高桥镇的梁祝文化公园,是以梁山伯庙为主体、以梁祝故事为主线的全国唯一的大型爱情主题公园。梁山伯庙是“梁祝”爱情故事的发源地,“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至今仍流传在浙东一带。梁山伯死后被敕封梁圣君,葬于姚江旁九龙墟。传说祝英台“过此闻知山伯墓,哭祭,墓裂而入。”晋丞相奏其墓为“义妇冢”,故墓立有双碑,称为蝴蝶碑,前一块刻“敕封梁圣君山伯之墓”,后一块刻“晋英台义妇冢”。此墓系后人纪念梁祝而建,1997年7月,发掘出千年古墓,系粱山伯真冢。

张家瀛村,位于邱隘镇。据史载,明成化( 1456,-1487)年间,村内的张、姚两姓在此经营农事、建庄园,后因纠纷出人命而打官司,张家赢了,以此为村名。后以赢官司作村名不雅,改“赢”为平瀛”。

横街镇的“惠民、云洲、朱敏、爱中”等地名,都因革命烈士生前曾在该地活动,为纪念烈士而以烈士名作为村名。

七、地形地貌与鄞州地名

鄞州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势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西部丘陵山地属于括苍山系天台山脉的四明山,绵亘数县,从西向东插入本区西部,层峦叠嶂,诸峰雄峙。中央部位为奉化江两岸,以奉化江为界分为鄞东南平原和鄞两平原两部分。这里平畴无垠,绿原广袤,河渠如网。地形地貌对地名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以山为名,如四明山、杖锡山、奶部山、凤凰山、金峨山、赤堇山、福泉山、陶公山、太白山。

赤堇山,鄞州境内有两座赤堇山均与区名“鄞”字有关联。“鄞”由“堇”和“邑”(B)两字合成。清代史家顾祖禹《读史方舆论纪要>称:“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加邑为鄞”这里指的是位于五乡镇境内的“赤堇山”,曾名福泉岗。《宝庆志》云“出有草,日赤堇”。赤堇草,即紫花堇菜,俗名紫花地丁,赤堇山就是以赤堇草而得名的。另一说的“赤堇山”位于鄞州、奉化市交界处,又名堇, 《奉化市志》称银山。由于该山土黄近赤而得名。中国当代书坛巨擘沙孟海于20世纪50年代撰有《鄞字说》,他亦认同第二种看法,民国《鄞县通志》同样也持此说。

四明山,绵亘于鄞州、奉化、余姚、上虞、天台等地。其芙蓉峰、有方石,四面如窗,通日月星宿之光,故得名;又名“鬼藏山”,据传秦始皇命臣王鄞驱山塞海。鬼神劳役,奔入四明不出,故名“鬼藏”;也称“勾余山”,取“句章”与“余姚”两地之首字而名。晚唐文学家皮日休到了四明山心后曾作诗<石窗》: “窗开自真宰,四达见苍涯。苔染深成绮,云漫便当纱。棂中空吐月,扉际不扃霞。未会通何处,应连玉女家。”

杖锡山,山上有杖锡寺、显灵庙和有四明山心摩崖石刻,其一处用正楷,一处用汉隶书写。锡杖为佛教法器,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故称锡杖。后人称僧人行游为“飞锡”。《四明谈助》称“唐僧纪飞锡至此”,故名。又传,古时三僧人在商量冈上共觅寺址,抛杖上锡环以定址。环落此山,遂在此建杖锡寺,将此山命名为杖锡山。

(二)以岭为名,如版坑岭、大皎岭、藤岭、栖岭、泗水岭、瞻岐岭等。

(三)以冈为名,如牛泥塘冈、望洋冈、大湾冈、竹鸡冈、山腰冈等。

(四)壤(音chdn):《现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均未收录此字,为方言地名用字,多指江河夹带泥沙沉积的湾头处。鄞州区咸祥有南头村的南叉壤,球东村的江墙头,球山村的大壤、沙壤,均位于大嵩江的湾头处。鄞州区石碘街道境内有谢家埯,因地处鄞江、奉化江交叉湾头,为泥沙沉积而成而得名。此外还有五乡镇的大壤、小壤,梅墟街道的柴家壤,云龙镇的园壤等地均由于地处江河泥沙沉积而成的高地上而得名。

八、结语

地名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地名更是一种韵味颇深的文化,承载了太多的地理、人文底蕴。各地地名都有其特色,鄞州地名蕴藏了鄞州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别具一格的风俗习惯……这些文化载体将继续沉淀为鄞州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

(蔡磊杭州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31 00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