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友人问书》:关于“知行合一”,阳明先生有话要说

 ahappyday 2018-02-26

2017-10-29 05:39

本篇是由一位友人对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说提出的问题,和阳明先生的解答所构成。这位固执己见的友人反复提问,先生也一直耐心细致回答。

对于“知行合一”,你是否也像这位友人一样,心中怀有不解?让我们走进本期大讲堂,听刘方老师与海峰老师一起,通过解读阳明先生对这位友人的回答,带我们一探“知行合一”。

1---“先儒皆以‘学问思辨’属‘知’,而以‘笃行’属‘行’,分明是两截事”。为什么说是一事?

所谓知和行,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学问思辨也是行,笃行也是知,知和行根本就是一体两面。

知行合一,就是知行本一。本一,原来就是一。就像一个硬币有两面,能说哪面是硬币吗?

做一件事的时候,心底非常清晰透亮,这就叫知;做学问的时候,做得非常笃实,比如读书,读书读得踏踏实实,这本身就已经是在行了。

我们普通人在行的时候,很多时候不能明觉精察;我们在思的时候,很多时候也不能深切笃实。换句话说,我们生命的大部分状态其实都是在胡思乱想,妄想冥行。

2--陆象山和朱熹对知行合一的认识各有不同。阳明先生赞同前者的认识,但所持说法却与后者相似。这是为什么呢?

不要在两人的同与不同上找究竟,而应该追求正道、天理、真理。所谓惟其是而已,我们求的是真理,不是求同异。

有心求异就已经是错了。这是我们今天,包括古人学习时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理论来理论去,而没有真正用心去体会。

什么叫“是”?以是非为判断,顺循天理良知的就是“是”。

党同伐异,其实就是私心浮气在作怪。这颗心根本没有在求真理,用阳明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把圣贤的事业当作一场儿戏看了。

3---既然“象山已于头脑上见得分明”,为什么跟阳明先生的学说还是有不同之处?

这位友人问到最后,还是一直在异同上纠缠不清,这样下去永远也说不清楚,因为他根本没有用心。

明觉精察了,也就真切笃实了。不能真切笃实,知也不能明觉精察。知行合一的宗旨就是:起心动念,既是知又是行。

当错误念头冒出来,但还没有做出来的时候,就是下功夫的关键之刻。在我们的起心动念上用功,就叫“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这才是真正戒慎恐惧的功夫,随时用良知去观照自己的念头,便是“太阳一出,魍魉自消”。

所谓“精益人生”,就是我们能够从源头上、从内心深处,觉知、觉察刚刚萌发的念头,并“格物致知”,如此,才不会浪费人生,浪费时间。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现状,对生活工作的品质不满意,或者事业的高度还没有做到一定程度,其实是因为自己的“知”还没有真正达到一定段位,所以,我们务必在深悟笃行处直接用功。

-------------------------原文---------------------------------

问:“自来先儒皆以学问思辩属知,而以笃行属行,分明是两截事。今先生独谓知行合一,不能无疑。”

曰:此事吾已言之屡屡。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辩的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思辩矣。若谓学问思辩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辩得?行时又如何去得做学问思辩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元来只是一个工夫。凡古人说知行,皆是就一个工夫上补偏救弊说,不似今人截然分作两件事做。某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吾契但着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今却只从言语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糊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耳。

“象山论学与晦庵大有同异,先生尝称象山‘于学问头脑处见得直截分明’。今观象山之论,却有谓学有讲明,有践履,及以致知格物为讲明之事,乃与晦庵之说无异,而与先生知行合一之说,反有不同。何也?”

曰: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惟其是而已。吾于象山之学有同者,非是苟同;其异者,自不掩其为异也。吾于晦庵之论有异者,非是求异;其同者,自不害其为同也。假使伯夷、柳下惠与孔、孟同处一堂之上,就其所见之偏全,其议论断亦不能皆合,然要之不害其同为圣贤也。若后世论学之士,则全是党同伐异,私心浮气所使,将圣贤事业作一场儿戏看了也。

又问:“知行合一之说,是先生论学最要紧处。今既与象山之说异矣,敢问其所以同。”

曰: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若头脑处见得分明,见得原是一个头脑,则虽把知行分作两个说,毕竟将来做那一个工夫,则始或未便融会,终所谓百虑而一致矣。若头脑见得不分明,原看做两个了,则虽把知行合作一个说,亦恐终未有凑泊处,况又分作两截去做,则是从头至尾更没讨下落处也。

又问:“致良知之说,真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象山已于头脑上见得分明,如何于此尚有不同?”

曰:致知格物,自来儒者皆相沿如此说,故象山亦遂相沿得来,不复致疑耳。然此毕竟亦是象山见得未精一处,不可掩也。

又曰: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也。知天地之化育,心体原是如此。乾知大始,心体亦原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