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我阅读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的时候就对成长股估值公式着迷,我觉得这个公式很有道理,但是参数不对,主要是增长率的权重不对。格雷厄姆的估值公式如此: V = E * (8.5 2 G) V是估值,E是收益,G是成长。8.5,来自于债券利率,它的含义是(无增长)权益投资者应该取得AAA债券两倍的收益,那个时代的利率是6%,两倍则12%,8.5倍PE。2G的含义来历不明。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思路以债券定价权益。 我觉得可以继续借用债券定价的概念,把成长股的成长持续期视为债券的期限。假设,一个成长股持续n年以g成长,n年以后恢复到平均增长且合理定价,泯然众人矣。权益市场的长期平均定价大约是15倍市盈率(PE0),于是,问题变得极其简单: En = E * (1 g)^n E为当前收益,En是n年以后的收益。 Vn = PE0 *E* (1 g)^n Vn是n年以后的价值。为此需要做折现运算,折现率即市场平均收益率r ~= 10%。 Vd = Vn/(1 r)^n ~= PE0 *E*(1 g - r)^n Vd/P = PE0 * (1 g - r)^n / PE 我们希望它大于1,价值高于价格,即 PE < PE0 * (1 g - r)^n 一般,PE0~=15, r~=10%,理论计算如下: ![]()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中间的粗体字部分,Grow= 15~20%,Year=5~20。 不想持有5年,我觉得不叫价值投资,超过20年,我也没有把握。 低于15%的成长股不用考虑,还不如指数基金。沪深300指数的长期成长率大约是12%,加上红利与15%没区别。今年巴菲特老爷爷赢了对冲基金与指数基金的赌局,他说了神马基金也不如指数基金(啊?)。长期超过20%,不管你信不信,我不信。 5年15%的成长则19倍PE,5年20%成长则24倍,10年15%成长还是24倍,这是优质大消费资产的估值范畴,20~25倍PE是经得起检验的。这类资产成长15%~20%,保持5~10年,合理。为了取得安全边际,普通资产10倍,优秀资产15倍,卓越资产20倍。2016年我大举进入医药股之前,20倍是我入场的天花板。 10年20%成长,20年15%成长,39倍,这是我在2016年春进入恒瑞医药等高端医药的估值水平。 20年20%成长则100倍PE。20年持续20%可能么,我不知道。我知道买进任何成长股不要超过100倍,剩下的钱让牛人赚吧。 具体到个股,比如说贵州茅台未来多少年持续以多少成长?人人心中都有一瓶茅台,我知道我的茅台是什么,我哪知道你的茅台是什么, 护城河宽的公司能够持续的年头更久远一些吧。但是,这是一个互联网的年代,这是一个降维打击的时代,护城河再宽,对手也可以从天而降。二维的护城河挡不住三维的空降,三维的防护罩挡不住四维的穿越,等你建立了四维的盾牌,准准有五维的神马。所以,我又找到了一个跟巴爷一致的观点,投资传统资产,不许降维。巴菲特199X年的时候想明白了,我最近也想明白了。 最后一个案例,10年5%增长,9倍PE。这是优质股份银行及国有大行、大型基础能源企业、优秀公共基础服务公司的合理估值。成长再低,加上股息率也有5%。你说不成长,我同意,我不但同意还给你足够的时间,10年。只要低于9倍PE并且保持红利再投,依然可以持有,长期收益不低于市场平均。注:有一种红利再投的美好,叫做PB小于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