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为什么成功 | 不可或缺的非智力因素(下)

 喜杨杨emily 2018-03-03

How children succeed 是2012年的畅销书。我读了做过读书笔记。最近因为我在饭团的课程里讲到temperam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这些概念,我想重新把读书笔记整理一下。


先抱歉一下我的粗枝大叶的翻译,我看完一章,然后再翻回头摘要点,还要翻译成中文,感觉真痛苦,翻译得不好大家别拍砖啊。有的地方故意没翻,看原味的东西比较好。这是第二章,我蛮喜欢的。其他章节实在没工夫写了。


写了快1万字,分成上、中、下发出来好了。



读书笔记:how children succeed (下)


How children succeed: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


By Paul Tough


 


Chapter 2: how to build character   (怎么培养品格)


12. affluence (富裕)

Vidale在riverdale教英语,他本身是riverdale2001年毕业的学生,他是这所高中唯一的黑人。他来这所学校念书是因为有奖学金,但是他在念书的时候,和富有的白人同学保持了一段距离,因为他们的生活太不相同。


作为老师,他发现,虽然他很穷,但是学生时代,他妈妈在他需要的时候都会听他倾诉。而这些富裕家庭的父母,他们随时准备帮助孩子(直升机式父母),但是在情感上和孩子的联系比较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很少。


很多研究都表明,富裕家庭的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正在毁掉孩子。这些父母对孩子期望极高而在情感上却远离孩子,造成孩子很多心理上的问题,甚至使用毒品。哥伦比亚大学的luthar通过研究和咨询,认为不管富有家庭和贫困家庭,家庭的一些特点造成了孩子的问题,比如母子依恋度低,父母指责度高,课后父母的监督(supervision) 相当低。


Kindlon(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富有家庭的孩子,尤其青少年,他们和父母情感上的疏离意味着父母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放纵。年收入过百万的父母,在问卷上说,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比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低多了。Riverdale的老师认为他们的学生对于挫折承受力很低,父母千方百计保护孩子使得他们无法获得挑战,从中学习。


Randolph认为,培养孩子品格的最好办法是在实际中体验和学习,比如,在失败和困难中能够培养百折不挠和自制力。可惜,在riverdale这样的贵族学校,孩子们很缺乏这样的经历。


Levin 觉得他的kipp学生在这方面相对riverdale的学生有优势。


对于riverdale的学生来说,他们看得到前面的成功道路,他们会进好大学,会有个好工作,如果他们不小心掉出轨道,他们的家庭自然会帮他们。但是randolph认为这些学生也许并不能走上一条更成功的道路,即Seligman所说的,a happy, meaningful, productive life.


13. discipline (纪律)

KIPP的创始人levin对学生的纪律要求非常严格,规定怎么坐,走路,说话等等,而且有明确的奖惩。2005年,brunzell来到kipp学校,批评这种教育方式,这种让学生服从的方式最终伤害学生decision-making的能力,他观察到的现象是学生表面的服从:有老师在场学生就遵守规则,而老师看不到的时候就丝毫不管规则。这说明学生根本不理解不认同规则,更别提内化了。


KIPP后来在这方面好多了,惩罚频率和程度都减低了,品格成绩单是传递什么是好的行为,重新深入思考怎么帮助学生成长的另一种方式。


将kipp和riverdale进行对比,他们的品格教育虽然使用同一个表格,但是相差很大,对一些品格的理解和执行不同。比方,在kipp(学生来自极贫困家庭),对自制力的执行是“上课的时候坐直,倾听,视线追随老师。。。”,而在riverdale,学生怎么坐没人管。


Brunzell认为,在kipp的这些技巧(coding-switching)适合特定的文化环境,听讲的时候坐直,视线追随讲话者,问问题等等。但是如果你在大学面试或者非常好的餐馆,你必须知道怎么做,这是cultural-dominant code of behavior. Brunzell说kipp正在逐步这样在每天的生活中教孩子这些技巧。


在riverdale,学生可以和老师轻松打招呼,拍老师的背,叫老师名字,可以吃口香糖(老师认为这可以让hyperactive学生冷静),这些在kipp是绝不允许的。在kipp,学生要叫老师ms. Xxx,不能吃口香糖。但是kipp的老师们正尝试一些事情,比如,通过口香糖事件来和学生讨论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单单让学生服从。


有一次一个女孩子吃口香糖,而且被发现了她还不承认。老师说,吃口香糖本来不是一件大事,可是你撒谎这真太另人失望了。女孩后来把口香糖吐掉,好好地听完课然后和老师在办公室谈话。女孩子说,我多么努力想要成长,可是什么都没有改变!老师说,怎么没有?你今天没有在课堂崩溃,要是两个星期前你就会。


象这样的教育时刻,不是学业上的教育,也甚至不是纪律教育,brunzell说这是therapy。这是一种认知-行为矫正(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能够获得成功的孩子,是那些能够在某些时刻对自己进行认知-行为矫正的孩子。“I can rise above this little situation. I’m OK. Tomorrow is a new day!”


14. good habits(良好的习惯)

认知行为矫正是心理学上称为metacognition的一个例子,简单说,就是think about thinking(插播句,美国人对这个还是蛮重视的,大宝kindergarten老师就开始在传递这个信息)。


怎么看待品格成绩单就是一个metacognitive strategy。Learned optimism书里写到,要把一个悲观的儿童转变成乐观的儿童,就是在青春期前学会metacognitive strategy,就是有能力讨论品格,思考品格,评估品格。。。


Duckworth认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光是说和想还是不够的。有了动机(想拥有良好的品格),但是缺乏意志的话就不行。所以她正想办法研究切实培养学生意志的工具。


Mental contrasting with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简称mcii) 是oettingen发展的一套干预工具。在设立目标的时候,人们倾向于使用3种策略,而其中两种不好使。


一种,乐观的人想像将来对他们发生的好的事情(中学生想像下学年数学拿a);这样的想像能让人脑释放dopamine surge,让人在做事的时候很愉悦,当然,这和最终结果没有相关。


另一种,悲观的人却经常在想要获得目标的路上,有xxx的障碍。这个过程不怎么愉快,当然也和最终结果没有相关。


第三种结合以上两种,既展望美好蓝图又意识到道路是曲折的(哈哈哈)。要想克服障碍,实现目标,工具是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比如,“如果我要被看电视分散注意力,那么我要做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oettingen使用mcii帮助了很多人,这套工具在她看来还是蛮有效的。


mcii的要点是自己给自己立规矩。教育者要向学生传递:改变很难,但是并不是不可能。逐渐让学生去做,并且形成良好的习惯。


15. identity(归属)

2011年作者去kipp,发现到处都是品格的语言,比如学生穿的t-shirt上列着各项品格,墙上写着“品格很重要!”,到处可见标语。Levin认为这样做其实是创造了一种校园文化,让学生感觉他们很不一样,归属于这个学校。(p.s. 大宝小宝的学校墙上也写着character matters,他们的guidance课主题也是character matters。)


集体归属感可以成事也可以坏事,这里面,stereotype threat在起作用。作者列举了几个研究(人们做事总是符合自己对自己或者他人对自己的刻板认知)。


如果改变人们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能改变人们的行为。Dweck的干预,把学生的fixed mindset改变成growth mindset,结果是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告知学生“智力不是天赋,而是随着大脑工作能逐步提高的潜力”--- growth mindset,到年终,他们的成绩比对照组大大提高。


16. report card(成绩单)

Dweck提高智力的办法也可以用来提高孩子的品格,即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品格不是固定的特点,而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Witter,kipp的一个老师,相信品格是可以培养、提高的,他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介绍各种品格。当然,他也向学生说明对于各种品格也要小心,太多太过有时候反而有害。(什么情商课,xx情商让你的孩子成功啊,这类话大家小心一点啊。)


kipp有个成绩单夜晚,是向学生父母报告品格成绩单。老师会和孩子和父母讨论每一项指标,指出学生的进步,并且和学生讨论下一步怎么做能提高。每个学生由此每年逐步提高。


17. climbing the mountain

2003年,kipp学生大学毕业率是21%,到2005年已经升到46%。


尽管这些学生非常有潜力,但是,贫困的家庭还是对他们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即使是很resilient的学生。作者看了76页kipp college advisory playbook,上大学的事宜,比如,申请经济补助的截至日期,挑选专业,和室友,教授怎么保持良好关系等等,这些对riverdale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环境里到处都能得到这样的信息,他们经常能听到人们谈论这些,但对kipp的学生来说,这些好像是外语。


作者解读:品格,对于riverdale的学生来说,或许是社会安全网的替代品—他们的家庭,学校和文化让他们在偶尔的犯规,做出错误的决定以后得到保护。


当你没有这样的社会安全网,比如kipp的贫困孩子,要成功,你必须要有比富家子弟更多的grit, social intelligence, self-control。这需要很多努力。但是,当这些kipp的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也许他的品格上比他的riverdale的同龄人有优势,他不仅获得了一个学位,而且还有更valuable的东西: the knowledge that he climbed a mountain to get it。


(第二章结束)


后记:我只有一个感想,我自己经常提醒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只在意眼前的这点分数,到底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必须要有未来的眼光。。。。和大家共勉!


陈忻第91次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