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历史名人

 昵称27494174 2018-03-04

礼乐文化起于夏、商,西周达到高峰,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至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礼乐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它以“礼”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明贵贱,辨等级,正名分”,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礼的规范和准则。礼分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五礼”的节目繁多,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乐,通常与礼相配合,行什么样的礼,配什么样的乐。西周时期,对夏、商礼乐文化在继承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制定了周礼,使礼乐配合,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展示了一个伟大成熟文明国度所拥有的和谐与典雅。主持制定周礼的是周公,他由此成为西周时期礼乐文化的代表人物。

礼乐文化直接孕育了儒家文化。孔子说“礼”,认为殷对夏、西周对殷皆有所“损益”。他本人于春秋末期对周礼也有所“损益”。所谓“损”,就是抛弃不合时宜的成分;所谓“益”,就是继承和创新。孔子一生“据鲁”、“亲周”、“故殷”,整理“六经”,其主要贡献就是直承中国悠久文化传统尤其是西周文化传统,并有所“损益”,从而创立了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和儒家学派。孔子是儒家文化创始人,也是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大转折的重要时期。它是“礼崩乐坏”的时代。随着西周王朝的衰微,传统宗法等级专制政体逐渐失去效能,周天子对各诸侯国和整个社会控制能力大大削弱,五霸迭起,争斗不止,天下大乱。由周天子专制的一统天下,发展成诸侯林立的政治主体多元化。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强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

春秋战国又是思想大解放大发展的时代。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和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各自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自己的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就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一大批有识之士在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纷纷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创说立论,构建各自的思想理论。这些新思想新理论不断渗透与扩展,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文化思潮,深刻影响了诸侯国统治下的整个中国社会,猛烈冲击着传统专制统治秩序和思想意识形态。这种生动的局面,为齐鲁文化代表人物的脱颖而出,为齐鲁文化产生发展,开辟了道路,创造了生动活跃的社会环境。

战国时代,七国争战不休,却为学术繁荣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在东方的齐国出现了足以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吕克昂学院相媲美的稷下学宫。学宫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因此后世将其命名为“稷下学宫”。它创建于齐桓公在位时期,并在齐宣王在位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延续了一百四五十年之久,是战国中后期的学术文化中心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场所。

稷下学宫汇聚了“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战国中后期的重要思想家,大部分都曾活跃于稷下学宫。在稷下学宫鼎盛时期,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所有学派,汇集了天下贤士上千人,任其“不治而议论”,有76人被尊为“上大夫”。其中著名学者有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接予、季真、环渊、彭蒙、田巴、鲁仲连、荀子等。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学术见解,互相争辩,共同研讨,著书立说。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派云集,蔚为大观。

稷下学宫的创建,开辟了民主议政的先河,不仅促进了齐国的昌盛,而且为齐鲁文化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儒学代表人物,曾进驻稷下学宫的,前有孟子,后有荀子。他们为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齐学的熏陶。如孟子关于“养浩然之气”的思想,就是受稷下先生尹文等人“气论”的影响。在稷下学宫,荀子“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即出任学宫主持人,在齐国、鲁国文化合流中起了关键作用。他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传播开来。在此背景下,齐国文化和鲁国文化走向融合。[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