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R036期 | 罗马废墟(欧洲经典建筑朝圣I)

 李剑金 2018-03-09


王南 绘



欧洲建筑朝圣 I


罗马废墟


文 / 王南


好莱坞经典影片《罗马假日》的结尾,当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公主再次被问及此行出访欧洲各国的首都,哪一座最令人印象深刻时,公主先是习惯性地答道:

“各有千秋……”

然而最终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深情地补充道:

“罗马,当然是罗马!”

这个“欧洲经典建筑朝圣”系列,试图围绕西方经典建筑展开——而在西方漫长的建筑历史长河之中,如果非要选择一座城市作为“起点站”,那么我的选择和公主一样:

“罗马,当然是罗马!”



罗马——永恒之城(西方铜版画中的罗马市中心俯瞰)


罗马被西方人誉为“永恒之城”或者“不朽之城”(The Eternal City)。之所以永恒、不朽,是因为这里汇集了西方从古罗马时期直至现代几乎所有历史时期的经典建筑和伟大艺术品。巴黎美术学院设有著名的“罗马奖学金”,用以资助学习成绩最优异的艺术专业学生——特别是建筑专业的学生,去罗马学习艺术——到了罗马,才是真正学习建筑的开始。这项传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一个热爱建筑艺术的年轻人如果想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必须要去罗马,并且在古罗马建筑的废墟中如饥似渴地观察、摩挲、测量、记录和绘图,那是学习建筑必须经过的“朝圣之旅”。文艺复兴时期的传奇建筑大师们——从布鲁乃列斯基、阿尔伯蒂,到布拉曼特、帕拉第奥,统统经历过这样的激情岁月……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人布鲁乃列斯基,由于年轻时在佛罗伦萨洗礼堂青铜大门雕塑的竞赛中失意,而决心改行学习建筑,为此远走罗马,在古罗马的废墟中刻苦“修炼”——最终回到家乡一鸣惊人,建造了伟大的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永远受到家乡父老的称颂与赞扬……而打开建造巨大穹顶的秘密钥匙就在罗马的万神庙之中。

罗马之所以在后世建筑师的心目中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正是因为它丰厚的古代遗产。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即指罗马曾经是古代欧洲的重要中心,也是宗教、文化和艺术的中心。这座永恒之城直到今天依旧散发着无可替代的魅力。西方还有一句经典的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全世界大概没有哪座城市能够像罗马一样,经过漫长的建设、破坏和再造,汇集和保留了两千余年几乎不间断的各个历史时期的众多经典建筑遗存。歌德曾经感叹道:

  “一个人如果看到了罗马,他就看到了一切。”



塞维乌斯·图利乌斯时期的罗马,七座山村发展而成的城市(1527年版画)(《世界城市史》)


从七座山村到世界都会



展开罗马城的地图,由城市中部蜿蜒而过的是罗马城的母亲河——台伯河(Tiber)。古代罗马城是由台伯河东岸七座小山头上零星的村落发展而来的,经过漫长的沧桑变迁,最终成长为人类城市史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世界都会”。意大利城市史学者贝纳沃罗写道:

  “罗马城之所以成为首都,并非基于一个有意识的决定,而是由于这个城邦国家不断扩张而自然生成的,与整个帝国一样,都城也是一再扩张,以至形成了如此巨大的规模;尽管如此,罗马仍保持了它原先的乡村特征。也可以说:罗马是一个逐步发展为世界城市的村庄。”

在成为庞大帝国的首都之前,罗马首先是由七座山村发展而成的小城市,筑有一圈城墙,占地约2.85km2——这在当时已经是意大利半岛上最大的城市了。有趣的是,在罗马神话里,罗马的建城日被准确地定为公元753421,距今已有2700多年,并且城市是由一对被母哺育养大的双胞胎罗穆卢斯Romulus)和瑞摩斯Remus)建立的,罗马(Roma)也因此得名。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深情歌颂道:

  “辉煌的罗马将把她的力量与大地相系,她的精神与奥林匹斯山相连。她将用雄伟的城市将七座大山环抱,给她哺育的人们送去幸福。”

诗人夸张地谈到的“七座大山”,其实都不过是几十米高的小丘而已。它们分别是:帕拉丁山(Palatinus)、卡皮多利尼山(Capitolinus)、卡埃利安山(Caelius)、埃斯奎利尼山(Esquilinus)、维米纳尔山(Viminalis)、奎利纳尔山(Quirinalis)和阿文蒂尼山(Aventinus)。其中最重要的是帕拉丁山(Palatinus)和卡皮多利尼山(Capitolinus)——它们后来分别成为西方语言中宫殿(Palace)和首都(Capital)的词源,因为帕拉丁山上建造了古罗马帝国的王宫,而卡皮多利尼山则建有古罗马早期最重要的神庙——朱庇特神庙。足见罗马的山头虽小,却无愧为西方文化的中心!



共和时期的罗马(《世界城市史》)


罗马在共和时期(公元50927)进行了颇具规模的建设,开始逐渐呈现出一座大城市的特征。面积扩展为4.26km2,已经超过了雅典。公元前329年开始建造巨大无比的马克西姆赛马场(Circus Maximus)——古罗马最古老也是尺度最大的体育场,长610米,宽198米,据说可以容纳25万观众,好莱坞影片《宾虚》所描绘的赛马车场面就是在这类赛马场中进行的。


马克西姆赛马场遗迹(《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公元前312年建成了第一条输水道克劳狄亚输水道(Aqua Claudia),通过它向高处的城区供水。罗马建在山丘之上,地势较高,因此很难从台伯河取水,按说这是极其不适合建造首都的地方。如果是中国古人,一定会在建都之前仔细“相地”、“堪舆”、观“风水”,其中用水方便是建都的重要考虑因素。然而古罗马人依靠自身强大的工程技术,决定从罗马以外地势高于罗马城的河流取水,并且通过漫长的输水道加以运输,这些输水道如果需要通过峡谷、大河,就用巨大的多孔连拱桥加以支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几十米高、两三层拱券加以承托的巨大“高架输水道”。



塞哥维亚的古罗马高架输水道,俗称“魔鬼桥”(《世界城市史》)


在罗马鼎盛时期,一共有11条输水道不远百里地将水源从外地运抵罗马,供给这个庞大的帝国中枢。罗马高架输水道的一个独特副产品,是运输而来的水水位很高,水压很大,使得罗马城可以轻易地建造大量喷泉,早在古罗马时期已是如此,文艺复兴以后更是满城遍地喷泉——举世闻名的“许愿池”就是古罗马输水道的遗迹改建而成的,这可看作是对工程师和无数工匠辛勤劳动的回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古罗马建筑的第一位了不起的“配角”——高架输水道。单就这一项成就,就能看出罗马这个民族的简单、强悍,对于工程技术的娴熟驾驭和无比依赖。



古罗马输水道改建的特列维喷泉,俗称“许愿池”(王南摄)


罗马的建设高峰是帝国时期(公元27~公元476),尤其在公元13世纪的三百年间,古罗马城达到发展的顶峰;也正是由于过度地发展,致使罗马城最终走向灭亡,因此著名的城市史学者刘易斯·芒福德称罗马为“死亡之城”。古罗马的历代皇帝都致力于规模宏大的城市建设,鼎盛时期罗马的面积约有20km2,人口约在70100万之间(有的说法甚至达到150万),这在当时已是最大程度地集中了西方世界的人口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写道:

  “帝国给其他民族如此肯定的观念:罗马城的范围与世界的是一样的。”

  “我从自己的家里,面向风景壮丽的罗马,用心灵之眼将它们审视一遍。现在,我记起那广场、神殿、大理石铺就的剧院、地面已被整平的柱廊——这会儿是战神广场的草地,还有那上好的花园、湖泊、水路航道以及维哥水道。”



帝国时期罗马重要建筑示意图(据《世界城市史》插图改绘)


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学者做了一个罗马城鼎盛时期的复原模型(现藏于罗马城市博物馆),从中既可以看到古罗马大量辉煌壮丽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形成的纪念碑群体,同时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整个罗马是一座以自由生长为主,而缺乏统一规划的充满戏剧性的神奇都市。



古罗马重要建筑复原模型(《世界城市史》)


市中心的废墟


首先让我们望向罗马城的心脏部位:这里是一片巨大的废墟——古罗马广场群的遗迹,主要包括罗马努姆广场和帝国广场群,后者包括尤利亚广场、奥古斯都广场、特兰西托留姆广场、韦斯巴芗广场和图拉真广场等古罗马重要帝王经营的纪念性建筑群。



古罗马广场群平面示意图(据《世界城市史》插图改绘)


广场(forum)

古罗马所谓的广场是由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和柱廊围绕而成的城市公共空间——这奠定了欧洲城镇“广场”的基本概念。

古罗马广场基本是在广场周围的开敞空间建造神庙、巴西利卡、元老院、市民议会,甚至还有档案馆、市场、仓库、浴场、剧场等等公共建筑,广场实际上成为城市的宗教仪式、政治活动和世俗生活相结合的多功能城市空间——这与我国当下各地城市纷纷打造的空阔无边、政治主导的市政广场大相径庭。在空间形式上,罗马的广场平面通常呈狭长的矩形,在其中一条短边上建造最重要的神庙(通常位于高大的台基之上),两条长边布置其他公共建筑群,并以柱廊加以围合,形成一组秩序井然、庄严宏伟的建筑群。



庞贝广场废墟,由东南向西北望卡皮托柳姆神殿(袁牧摄)


在古罗马广场中,和神庙一样重要的公共建筑是巴西利卡(Basilica,古罗马独创的建筑类型),即由列柱划分为中厅和侧廊的长方形大厅(往往带有木质顶棚),是一种多功能的集会大厅。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西利卡可以被看作是广场空间的室内延伸,或者说是“一座带顶棚的古罗马广场”;反过来说,如果把一座由柱廊环绕的长方形广场盖上一个巨大的顶棚,那么它就变成一座巨型巴西利卡——古罗马广场其实就是“一座露天的巴西利卡”。这个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罗马的两大基本建筑类型:广场和巴西利卡,二者都是柱廊环绕的多功能的矩形空间,不同之处在于广场是露天的,而巴西利卡则带有顶棚。



罗马圣玛利亚·马焦雷教堂室内——典型的古罗马“巴西利卡”模式的教堂,带有中厅、侧廊、木质顶棚、高侧窗和尽端的半圆形凹室(《罗马建筑》)


研究西方城市广场的学者卡米诺·西特指出

  “广场在城市中的地位正相当于一座房屋内的主要房间,就是说,作为城市的主要大厅。”

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城市的广场可以被不折不扣地看作是“城市的大厅”。


罗马努姆广场(Fora Romano)

罗马努姆广场是罗马的广场群遗迹中最古老的部分,位居最重要的几座山丘之间,从城市最初形成时即为城市的中心,可谓罗马城最古旧的“客厅”。从共和时期至帝国时期,广场不断得到建设,成为罗马的神圣中心,到了公元4世纪,广场上已经至少簇拥着10座神庙、3座巴西利卡、4座凯旋门和其他各种纪念性建筑与圣所了。这些建筑群事先没有周密的规划,是逐步发展形成的,因此具有极不规则的形态。



罗马努姆广场遗迹鸟瞰(The Great Cities-Rome


当然,整个建筑群仍然有一条依稀可辨的轴线:那就是由一系列凯旋门和神圣大道(Via Sacra)组成的宗教朝圣或者凯旋游行的路线。广场大致呈南北向伸展,起于南部的帕拉丁山,止于北部的卡皮托利尼山,朝圣路线的起点是广场最南端的君士坦丁凯旋门(公元315年),向北经过提图斯凯旋门(公元90年)、赛维鲁凯旋门(公元203年),而终点则是位于卡皮托利尼山山巅的朱庇特神庙。



君士坦丁凯旋门西南面外观(右侧为大角斗场)(王南摄)


罗马的凯旋门通常是建有三座拱门的巨大矩形石造建筑(也有少数为单拱门)。其中中央大拱门为主体,两侧小拱门为陪衬,四组柱式(包括基座、柱身和檐部)分隔三座拱门所在的三个开间。檐部上方是一段被称为“阁楼层”的顶部结构。阁楼层对应下部柱式的位置向外突出,设立雕像,而整个阁楼层则成为雕像的背景,表面刻有浮雕和铭文。



提图斯凯旋门仰视(袁牧摄)


塞维鲁凯旋门(袁牧摄)


凯旋门完美地结合了希腊柱式和罗马的拱券结构,这一立面“母题”被后来许多古典建筑(特别是教堂正立面)反复运用,其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经典构图模式:正立面分为三个开间,中央开间为主体,两侧开间为陪衬,并且使用主次分明的拱券和柱式组合(简称“券柱式”)作为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设计的莱米尼圣弗朗西斯科教堂,正面运用了凯旋门“母题”(《意大利古建筑散记》)


除了上述清晰可辨的三座凯旋门形成的朝圣轴线之外,罗马努姆广场还包含了大量断壁残垣构成的遗迹,其中可以较为清楚辨认的包括:演讲台、元老院、萨特恩神庙、埃米利亚巴西利卡、尤利亚巴西利卡、卡斯托尔和波卢克斯神庙、维斯太神庙、安东尼和福斯蒂娜神庙、尤利乌斯神庙等等。


萨特恩神庙遗迹上的爱奥尼柱式,左侧为赛维鲁凯旋门(袁牧摄)


其中一些神庙遗存的“柱式”孤立台基之上,成为希腊-罗马大理石柱式的最佳教科书:位于赛维鲁凯旋门西侧的萨特恩神庙(供奉农神的神庙)如今剩下高大台基上8根立柱顶着的一段檐部,优雅的爱奥尼柱式残余依然体现出罗马爱奥尼式神庙的隽永气质。而卡斯托尔和波卢克斯庙残迹仅余3根高耸纤秀的科林斯立柱和一段檐部,立在异常高大的基座之上,成为整个罗马努姆广场中央最引人瞩目的视觉“焦点”。与萨特恩庙的爱奥尼柱式相比,卡斯托尔和波卢克斯庙的科林斯柱式愈加修颀俏立,堪称罗马科林斯柱式的典范——这些残缺独立的柱式仿佛比完整的神庙建筑更能令观众体会出不同柱式呈现的不同美感气质。



由维斯太神庙(右)望向卡斯托尔和波卢克斯神庙(左侧三根立柱)的科林斯柱式残迹(袁牧摄)


在帝国广场群建造之前,罗马努姆广场一直是罗马城的中心,一切重要的公共生活都在此上演:从日常的法律诉讼、商业谈判,到神圣的敬神仪式、凯旋游行;元老院里藏匿着刺杀恺撒的惊心动魄的阴谋,装饰着船头造型的演讲台则陈列过伟大演说家西塞罗的头颅和四肢……那些着迷于古罗马历史的人们可以在广场的废墟之间尽情寻觅历史的痕迹。电影《埃及艳后》中最为庞大奢华的场面——伊丽莎白·泰勒饰演的克利奥帕特拉身着金色的华服在高高的金色狮身人面像宝座之上,穿过凯旋门来到恺撒面前——就发生在罗马努姆广场之上。这个电影场景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古罗马广场的庆典氛围,同时在我们脑海里重构俩这座废墟昔日的辉煌。当然,电影创作者让君士坦丁凯旋门提前了三百多年降临到广场上,古罗马神庙的壮丽也被过分夸大了。这些细节我们无需苛求了,与今天中国古装“大片”里荒唐离谱的古建筑场景相比,好莱坞影人对于历史建筑的还原还是具有相当水准的。


帝国广场群

与罗马努姆广场群作为朝圣之所和城市客厅的功能不同,帝国广场群更像是是帝国时代的纪念碑,每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都想在这里打造属于个人的纪念物。



恺撒广场废墟上的维纳斯神庙柱式(袁牧摄)


首先是恺撒,在元老院背后建造了尤利亚广场,这是一处两侧由柱廊围合的狭长矩形空间,尽端的爱神维纳斯神庙为广场的主体建筑——如今在维纳斯神庙的遗迹上有三棵挺拔俊秀的科林斯柱式,而残留的一段檐部上则雕刻着无比精美的螺旋饰和卷须饰纹样。



奥古斯都广场遗迹玛尔斯神庙后部墙体(王南摄)


紧挨着尤利亚广场东北侧的是奥古斯都广场,其轴线与尤利亚广场垂直。它是奥古斯都皇帝对罗马进行大规模建设的顶峰之作,其核心建筑是战神玛尔斯神庙。玛尔斯神庙之于奥古斯都广场,就像维纳斯神庙之于尤利亚广场。广场平面与尤利亚广场一脉相承,由柱廊围合的狭长矩形空间,中轴线尽端是玛尔斯神庙,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对向两侧柱廊敞开的半圆形庭院,作为奥古斯都广场新的创造,从而形成了一种暗示性的“十”字形轴线。


奥古斯都广场复原示意图(《罗马建筑》)


一个世纪以后,图拉真广场再次使用此手法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玛尔斯神庙和柱廊都已不存,两侧的庭院和广场背后高大的围墙还可以使我们依稀辨认出昔日奥古斯都广场的轮廓。从这断壁残垣中,试想昔日的庙宇建筑中闪闪发光的白色大理石,衬托在廊柱、甬路和内墙面的彩色大理石之中的华美景象——建筑的雕刻出自专门从雅典请来的能工巧匠之手,广场两侧和庞贝广场一样有着双层的柱廊,而上层柱廊则安放着优美的女像柱……

奥古斯都广场东侧是涅尔瓦皇帝(公元9698年在位)建成的特兰西托柳姆广场,其轴线与奥古斯都广场平行,只是形状更加狭窄,尽端是密涅瓦神庙;再往东是韦斯巴芗广场,由方形柱廊围合,核心建筑是优美的帕奇斯神庙。



图拉真记功柱及两侧两座文艺复兴以后的小教堂,前景为图拉真广场乌尔皮亚巴西利卡遗迹(袁牧摄)


整个帝国广场的巅峰之作是图拉真广场,落成于公元113年,是最后一个也是最伟大的帝国广场,其规模几乎超过前面全部帝国广场的总和。图拉真时代是古罗马帝国版图最大的时代,与此相应,被罗马人誉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图拉真为自己建造了规模最大的纪念碑。图拉真广场的轴线与奥古斯都广场垂直。宏伟的入口门楼(与凯旋门相似,顶上立有皇帝驾着六马战车的雕像)引向一个两侧布列柱廊的大型开敞广场(其宽度两倍于恺撒广场);图拉真皇帝的骑马铜像是广场中央最重要的标志物。广场末端通常是神庙,而在这里却换成一座横置的高大建筑——乌尔皮亚巴西利卡。巴西利卡之后是一座回廊小院,两侧各有一座图书馆,中央是高耸入云的图拉真记功柱。图拉真死后,在对着记功柱和巴西利卡的远端位置,又建造了神圣图拉真庙。整个广场的中轴线到此结束,其长度约536m,基本相当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从人民大会堂到国家博物馆的距离。



图拉真广场及市场建筑群遗存,前面的大街为墨索里尼修建的帝国大道,将古罗马帝国广场群遗址踩在脚下(王南摄)


广场的建筑师大马士革的阿波罗多罗斯(十分难得地留下了姓名)是时代风格的创造者,其建造的辉煌壮丽的图拉真广场在此后几百年中一直是罗马城伟大的象征。此外他创造性的杰作图拉真记功柱,也常常被后世效仿,最著名者是巴黎旺多姆广场上拿破仑的记功柱。图拉真记功柱高约37m,是由罗马人在奎里纳莱山上开挖的整根巨石雕成的,表面有螺旋而上的浮雕,描绘了达西亚战争的场面。长达数百米的浮雕画卷栩栩如生,既是杰出的艺术品,也是珍贵的史料。

由于汽车尾气的污染,整根记功柱曾经全部被熏黑了,罗马的文物修复专家们几十年如一日,以巨大的耐心用喷雾慢慢除去污垢,以每天几厘米的速度,逐渐让这些历史画面重新焕发荣光。半圆形庭院与矩形广场组成“十”字形轴线的奥古斯都广场“母题”在图拉真广场被进一步发挥和强化:一方面从广场中央图拉真雕像发展出的横轴线两端各有一座向广场开敞的半圆形庭院,位于东北侧奎利纳尔山的山坡的图拉真市场建筑群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轴线的力量:呈半圆形升起的外立面今天依旧耸立在山坡上,成为古罗马帝国广场群最重要也是最完整的遗存。另外,巨大的横向巴西利卡的两端各建有一个半圆形的凹室,大小与广场两侧的半圆形庭院相当,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母题的节奏,形成两组“十”字形轴线。最后,轴线尽端的大型神庙被一个近乎半圆形的柱廊环抱,把弧线的主题进行了最后一次突出,也作为图拉真广场这整部恢宏“交响乐”的结束。图拉真广场的半圆形“母题”是如此强烈和令人印象深刻,以至于在罗马广场废墟中徘徊,或者在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古罗马建筑群复原图或者模型面前被弄得晕头转向的读者只要发现图拉真广场的半圆形造型,就能立即获得参照系统,得以搞清自己身处的位置——图拉真广场就像大角斗场一样,是漫步罗马城的最佳GPS



乌尔比亚巴西拉卡复原示意图,古罗马的巴西利卡成为后世基督教堂的“原型”(《西方建筑史:从远古到后现代》)


图拉真广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巨大的带半圆形凹室的巴西利卡成为罗马公共建筑的典范,当君士坦丁皇帝为刚刚取得合法地位的基督教确定举行仪式的标准建筑时,他选择了巴西利卡——图拉真广场的巨大巴西利卡一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后世基督教堂中唱诗堂后部的半圆形祈祷室都与巴西利卡的半圆形凹室有着直接联系。最终,巴西利卡这种带有中厅、侧廊和半圆形凹室的长方形大厅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基督教堂最基本的空间“原型”。乌尔皮亚巴西利卡长117m,宽55m,两端凹室里都设有裁判席,可以进行法律诉讼和商业谈判等多种大型集会活动。中央大厅长79m、宽24m,由二层高的柱廊环绕,一层为走廊,二层为高侧廊,而上部开有高侧窗——阳光照进巨大的室内,天花的反光与色彩缤纷的大理石交相辉映,奠定了西方大教堂中厅的空间“基调”……



罗马努姆广场废墟全景,由帝国大道向西南俯瞰(王南摄)(建议横置手机屏幕欣赏全景)


上述五座帝国广场一座座相继建成,一座紧挨一座,每座建筑群的中轴线恰恰与前一座垂直,形成一个统一全局的交叉轴线体系,创造出一种各自独立又一气呵成并具有动态效果的整体。这五座广场建筑群没有两个是一模一样的,但同时又似乎在“一唱一和”,真正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庞大整体。帝国广场群与形式更加自由、仅有朝圣路线和凯旋门串起的罗马努姆广场一道,构成了罗马这座世界都会的“大厅”,也是古罗马建筑的第一个辉煌奇迹。可惜,经历了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等历史时期,这个古老的“大厅”遭到各种人为破坏,终成一片废墟。最近一次破坏是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为了盛大的阅兵式而修建的从大角斗场一路通向他位于威尼斯广场府邸的阳台之下的帝国大道,将绝大部分帝国广场遗迹踩在脚下。现在罗马文物部门正在计划拆除这条大道,让帝国广场的废墟重见天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代罗马城市中心竟然会是如此一片巨大的废墟,一派历史沧桑之感,这在世界所有的历史名城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任由市中心呈现一片远古时期的废墟景象,也绝不因为市中心的高昂“地价”而进行“房地产开发”,罗马市中心的景观充分体现了罗马这座城市乃至意大利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即对于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热爱高于一切!DR


作者王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北京古建筑地图》主要作者,师从吴良镛院士,长期致力于北京城市规划设计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