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说》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fuhaizhenren 2018-03-17

《马说》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只:同"只",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食: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

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故:所以

于:在。

以:把。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鞭打马。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之:无意义。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其真无马邪(yé)?"):恐怕,表推测

邪:同"耶",表示疑问。

虽:故虽(即使)有名马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知:懂得。

《马说》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马说》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

《马说》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况且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还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一词多义

  1. 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不能尽其材:助词,表状语后置。

  2.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 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

  4. 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饭,名词(石念dan)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 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 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折叠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辱——辱没骈—两马并驾称——称为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才美——才能,美貌见——显现出来,“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是——这种,作代词策之——驱使(执)策——打马的鞭子道——正确的方法尽——竭尽材——“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着知——识别,了解折叠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作动词: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 名词用作动词: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 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折叠特殊句式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3.介词结构后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 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理解默写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不知马也 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4. 点中心明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宗大历三年至穆宗长庆四年,年五十六),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祖籍郡望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共同倡导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合称“韩柳”。与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澈”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有《昌黎先生集》。92年及第后,先后为节度使推官、监察御史,德宗末因上书时政之弊而被贬。唐宪宗时曾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819年(元和十四年)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朗读停顿

马说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