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佩饰玉与佩玉思想研究 (二)

 RK588 2018-03-19

同样在广州南越王墓墓主组玉佩中有 1 件玉壶形饰D121—2①,该器肩部雕上下各雕有向上向下卷曲的草叶纹饰,自顶至底有一圆形穿孔。在战国时期墓葬中也出土有同样相类似的壶状玉佩,1977 年安徽长丰县杨公 2 号战国晚期墓出土的一件玉壶形饰②,整体同样为一壶形,表面有勾云纹,自腹部向两侧镂雕出向上向下的卷曲勾云纹,由口至底部有一贯穿孔道。

此外该组佩中的双凤涡纹璧D66 其形制与 1978 年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乙组 58 号墓出土的玉镂空双鸟纹玉璧M58:122③相类似。南越王墓双凤涡纹璧D166直径 6.9 厘米,玉璧两面饰有涡纹,两侧出廓各镂雕一“S”形凤鸟,该玉璧为组玉佩中开头的一件④。曲阜鲁国故城中的玉璧尺寸略小,外径 4.4 厘米,两面同样为涡纹,两侧同样出廓各镂雕一“S”形凤鸟。该玉璧不仅外形与南越王墓的双凤涡纹璧D66 相同,而且也是组玉佩中作为挈领的一件。

 正是由于西汉前期佩饰玉器具有强烈的战国时代风格,所以有学者指出“包括南越王墓在内的西汉组玉佩......有相当一部分西汉佩玉的器形与中原出土的战国同类器很相似,甚至难以区别,考古发现的西汉组玉佩,在人体的位置与战国墓所见是基本一致。这些情况又说明战国、西汉组玉佩的佩戴方法是基本相同的。”⑤

①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页②高至喜.《楚文物图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98页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9月第1版,.第173页④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页⑤黄展岳.《丝缕玉衣与组玉佩》,《南越王墓出土玉器》,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求知雅集、两木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65页

第二节 西汉中期以后组佩及其风格

西周时期繁复的组玉佩自东周以来制度逐渐被废止,秦朝开始使用在袍服上佩戴组绶来确定等级划分。“组”即所佩挂的印玺的条带,“绶”是彩色的长条丝织物用以盖住装印玺的鞶囊,所以组绶制度也称印绶制度。 

西汉时期沿用前朝印绶制来作为其衣服制度的重要内容,就当时社会观念而褀“印绶几乎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①,此外佩剑也是当时衣服制度的重要组成,史载“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②因此西汉一朝对西周以来带有等级色彩的组玉佩制度并不十分重视。 

所以西汉进入中期以后,组玉佩不再承担区分君臣礼制的功能,其装饰功能更加凸显,也主要由女性使用。因而时人在汉赋中对汉代后宫“金裛以藻绣,文以朱绿,翡翠火齐,络以美玉。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③的女性用组玉佩饰留下了生动描写。 

这一时期完整的组玉佩出土较罕见,有时也出土属于佩饰玉的环、璜和玉舞人佩等,虽数量不多,但较难复原。如徐州东洞山汉墓出透雕环、玉璜、玉舞人等,应为一组玉佩④;扬州邗江“妾莫书”汉墓出土璧、环、璜、觽、玉舞人等也应是散乱的组佩⑤。 

这一时期完整组佩见 1968 年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 2 号墓中,窦绾玉衣内出土有一套未经扰动的组玉佩,该组佩由玉舞人佩 1 件、玉蝉 2 件、玉瓶形饰 1 件、玉花蕊形饰 1 件、联珠形饰 1 件、水晶珠 5 颗、玛瑙珠 30 颗、霏细岩质石珠 9 颗组成,而在 1 号墓刘胜的玉衣中只有一串由 48 颗扁圆型玛瑙珠组成的串饰⑥。不难看出汉代中期的组玉佩中主体玉佩较少,以串饰为主要表现形式,而且作为女性装饰品为主,这与三代时期礼制用玉相去甚远。

①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②《晋书·舆服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1页③费振刚等.《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414页④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文物》1984年第11期,第22—41页⑤扬州市博物馆.《扬州西汉“妾莫书”木椁墓》,《文物》1980年第12期,第1—7页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295—296、143页

随着大型组玉佩逐渐消亡,西汉中期以后组玉佩结构趋于简化,结构简约小型组玉佩,成为这一时期西汉组玉佩的主要形制。 由两三件玉器组合成的小型简约组玉佩在东周时期便已出现。如河南洛阳铜加工厂出土 1 件战国跽坐状玉人(见图 2-14)①,在该玉人腹前雕刻佩有由一环一璜组成的组玉佩。此外在河南信阳楚墓M2 出土的一件彩绘漆雕舞蹈木女俑身上其所绘佩戴的便是由玉环在上和玉璜在下,中间饰以配珠这种简单的玉组佩②。这种样式的组佩有学者称之为“单璜佩”③,与西周时期的多璜佩相对应。东周时期佩戴此类样式组佩者,多为小臣、舞姬之类的身份不高的人物。

这种组合简约的组玉佩造型纹样在汉代前期出土文物上也有类似出现,如在广州南越王墓东侧室B组组佩中的女玉舞人佩E135 身上,便是佩戴仅由环、璜组合的小型组佩④。此外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标本WK2:20 的双襟长袍背箭箙俑,其右胯绘有一套组玉佩,其“组佩上端以方形玉挂于腰带,下以朱悬六件白玉管和一件白玉璜。”⑤

《汉书·雋不疑传》中记载西汉武帝时期雋不疑的装束,提到他“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⑥其中“环玦”就是指小型组玉佩,而仅是佩玉环与玉玦便已是当时盛装打扮。 

未经扰动组合完整的小型组佩实物在 1992 年江苏泗阳陈墩汉墓有出土发现⑦,在M1 棺内墓主人腹部至腿部依次排列出土一组由玉环 1 件、韘形佩 1 件、玉觿 1 件组成的组玉佩。类似陈墩汉墓出土形制的小组玉佩在 1973 年南昌东郊14 号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牙雕女舞人 14:33 身上有体现⑧。该舞人身上刻有一组由 1 件玉环,1 件菱形玉佩及 1 件冲牙组成的小型组玉佩。依据泗阳陈墩汉

①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5》,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12页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第115页③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第129页④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页⑤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87页⑥《汉书》,中华书局 1962 年 6 月第 1 版,第 3035 页⑦江苏泗阳三庄联合考古队.《江苏泗阳陈墩汉墓》,《文物》2007年第7期,第39—59页⑧江西省博物馆.《南昌东郊西汉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第171—184页

墓出土的组佩的推断,女舞人 14:33 身上刻绘的菱形玉佩应该就是表示玉韘佩。 

东汉明帝时期虽将组玉佩制度一度恢复,真正确立并影响到后世,还是在三国曹魏时期由当时侍中王粲所设计的组佩,《三国志·王粲传》载“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挚虞《绝疑要注曰》“汉末丧乱,绝无玉佩。魏侍中王粲识旧佩,始复作之。今之玉佩,受法于粲也。”①王粲所重新设计的组玉佩,对魏晋以后朝代的组佩佩带影响很大,《隋书·礼仪志》中记载:“至明帝始复制佩,而汉末又亡绝。魏侍中识其形,乃复造焉。今又佩之,粲所制也。”②

第三节  西汉组佩中的主要单体玉佩 

由于受墓葬保存条件的限制,关于完整排列的组玉佩记录还是相对较少,大多组玉佩由于受到后世盗掘或棺椁坍塌等各种因素影响而散乱无序或有部分遗失。正是出现这种原因所以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这些组佩的研究也往往侧重于散乱的单体玉组佩件。

 一、璧、环佩 

玉璧、环是最早出现的玉器种类之一,在其出现早期用于礼仪作用更突出一些,《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描述夏后启“手操环,佩玉璜”③,可见这类玉器最早的礼仪功用。西周时期的组佩上玉璧、环并不常见,到东周时期才开始成为组玉佩上用以提挈的重要构件。

 在《尔雅》中对于其“好”与“肉”的关系将其冠以璧、环、瑗等称谓④,夏鼐先生认为是“儒家的系统化,将璧、环、瑗三个名辞勉强加以区别”⑤,故在本文中亦将圆圜造型的璧与环放在一起加以论述。 

汉代组佩中的璧、环佩沿袭战国时期的风格,表面除了有素面或简单几何图案外,还通常采用镂雕或阴线刻技艺雕琢有纹饰,或是玉器表面加以镂雕图案,或是有出廓纹饰,再有是在璧环内部加以镂雕纹样。

 ①《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第1版,第598页②《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第236页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980页④《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51页⑤夏鼐.《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

西汉时期带有特种工艺的典型玉璧(环)有: 

1、表面具有浮雕图案 早期原始社会玉璧(环)多为素面,先秦时期就开始在玉璧表面浮雕纹饰,在《周礼》有“蒲璧”、“谷璧”等称谓①。商代玉璧开始出现有龙纹,西周时期玉璧多见凤鸟纹饰,东周时期出现有蟠虺纹、绞丝纹、卷云纹、蒲纹、谷纹等多种纹饰。西汉时期玉璧除了保留有蒲纹、谷纹、涡纹璧之外,还出现更为明显的图案化纹饰,这种生动图案化玉璧(环)出现,为西汉佩饰玉纹饰形象注入了新的花色。 如安徽巢湖北头山 1 号墓内棺出土白玉浮雕玉环BM1:113②,该器外径为 10、内孔径 5.6 厘米,玉环正面刻熊虎鹿怪兽及花草图案,反面雕刻有六条穿云龙图案。

图 2-16 巢湖北山头一号浮雕纹饰玉璧

2、表面具有镂雕图案 

西汉时的玉璧(环)表面常饰有镂雕图案,其镂空图案通常以动物纹饰为主,这些造型生动形象的动物纹饰,使玉佩更具有动感,达到一种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关于这类镂雕纹饰的玉璧(环)造型可分为无边廓与带边廓两种,关于无边廓型镂雕玉璧(环)出土主要有:广州南越王墓东侧室B组组佩中有两件玉环E33-1 与E33-2③、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女巽墓④、西安窦氏墓B组组玉佩中玉环M3:35⑤、徐州东洞山楚王后墓出土玉环⑥、扬州甘泉“妾莫书”西汉墓出土残玉环⑦、北京大葆台汉墓 1 号墓出土玉环⑧等。西汉早期无边廓玉璧(环)其纹饰基本以云龙造型为主,中期以后造型逐渐丰富多彩,出现有猴纹、貊纹等。

 ①《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子持谷璧,男持蒲璧”。杨天宇.《周礼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 7月第 1 版,第 280 页②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巢湖汉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28页③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页④ 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女巽墓》,《文物》1979 年第 3 期,第 1—16 页⑤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东郊窦氏墓(M3)发掘报告》,《文物》2004年第6期,第4—21页⑥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文物》1984年第11期,第22—41页⑦扬州市博物馆.《扬州西汉“妾莫书”木椁墓》,《文物》1980年第12期,第1—7页⑧大葆台汉墓发掘组等.《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47页

带边廓型镂雕玉璧(环)出土主要有广州南越王墓东侧室D组组佩中玉璧E52①、西安窦氏墓A组组玉佩M3:3②、北京大葆台汉墓 1 号墓出土玉环③、江苏泗阳陈墩汉墓有出土玉环M1 棺:19④等。

3、带出廓纹饰 

在玉璧(环)外围雕琢以纹饰,即所谓出廓璧(环)。出廓璧(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西汉前期的佩饰类出廓玉璧(环)其形制基本上沿袭了战国出廓玉璧的风格,即在玉璧的两端或四周饰以纹饰,以南越王墓中组玉佩中的出廓璧最为代表(见图 2-25~28)。中期以后西汉出廓璧中的出廓纹饰基本位于

①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244页②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东郊窦氏墓(M3)发掘报告》,《文物》2004年第6期,第4—21页③大葆台汉墓发掘组等.《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47页④江苏泗阳三庄联合考古队.《江苏泗阳陈墩汉墓》,《文物》2007年第7期,第39—59页

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玉璧的上方,如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双龙卷云纹出廓璧①,玉璧通长 25.9厘米,随葬在棺椁之间,此时的出廓璧大都体型巨大不适合人体佩戴,应是陈列用玉,故不予详细论述。 

4、内部有镂雕装饰图案 

内部雕有镂雕图案的玉璧也可看做是出廓璧的一种,战国时期亦有出现。出现这种突破传统玉璧形制的佩饰玉璧,表明汉代佩玉璧的内涵已突破周代礼玉璧的范畴,佩饰玉器从礼仪用玉向装饰用玉的逐渐转变。西汉时期这类玉璧主要出现在前期墓葬中,其玉璧两侧的出廓纹饰基本为凤鸟造型。

 如广州南越王主棺室组佩中青玉透雕龙凤涡纹璧D77⑥,该璧长 10.2、宽 7.2厘米。璧孔中透雕一龙,廓外两侧各透雕一凤鸟。河北定县 40 号墓墓主人颔下出土 1 件青玉双凤系璧⑦ ,该璧长 6.7、宽 3.6 厘米。两面纹饰相同,玉璧中间为镂雕一勾云纹小璧,璧外侧透雕对称凤鸟纹。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江苏师范大学 发表时间:2013-06-01 硕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