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吾余

 sys_wutao 2018-03-21
  • 小汉字见大历史

    文化问答专家
    +16

    这又是一个汉字的假借问题。多次谈过,再说一次:

    汉语中有些意思非常抽象,难以用象形表意的方法造字,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达。这样的字就是假借字。「我」是一个假借字。

    假借只跟汉字读音有关,所以就有可能借用不同的同音字。如同「欧巴马」和「奥巴马」的区别,

    所以,汉语中的「第一人称」假借过「我、吾、余、予」,因为这几个字上古音极其相近的。这一点下文在讨论。

    那么题主的问题是:

    为什么古人写文章不用“我”来指第一人称?古人平日口语里说“我”吗?

    (我假设你的古人指的是从清朝到殷商)


    第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问题是不成立的。古人是用「我」的表示第一人称。


    第二,「我」的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甲骨文。殷周甲骨文、金文、简牍文字中「我、吾、余、予」并用。


    第三,今天,现代汉语普通话习惯用「我」,只有文言中还用「余、予」。但古代「我、余、予」是等价的,没有什么口语之分。


    其他人回答已经引用了很多文献例句,我也就说点不一样的,我从音韵学、文字学和考古的角度谈一下。

    另外,古代汉语中,这几个字有语法上的细微差别,我就不细讲。因为那讲起来就没完没了。

    好,开始!

    假借原理是谐声,「我、吾、余、予」上古音是极其相近的,可以同音互用。

    「我、吾」上古音:【疑母双声,鱼哥通转】,「余、予」就是同音字,上古音读音上「我、吾」也很近,所以可以通假。

    从汉字形声字还可以看出古音的遗留。比如:「语言」的「语」从「吾」得声,「吾」用今音的话就不表音了,只有是上古音。

    我对音韵学只懂点皮毛,我还是诉诸权威吧王力先生《同源字典》(1982,商务印书馆,页135、160):

    甲骨文、金文中的「我」字。

    先看「我」的古今字形演变:

    引自:《字源》,李学勤主编,2012,天津古籍出版社,页1112

    既然我是一个假借字,那「我」的本义是什么呢?其实「我」就是一种青铜武器。

    从结构来看,【我】字由两部分构成:【戈柲】和一种【锯齿样的武器】组合在一起:

    目前关于这个「我」是个什么武器有多种说法:

    一、郭沫若认为:「我」指刃部有齿的青铜斧鉞一类的武器。也即《詩經》中所称的「錡」:

    《毛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锜。

    也就是说:「我」是「錡」的象形初文。


    二、古文字学家曾宪通、陈煒湛認為【我】即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多戈戟】。如下图:


    三、陕西宝鸡青铜博物馆的罗西章认为:【我】即是陝西扶風县庄白村出土的【三齿兵器】,台湾的学者季旭昇也认同这种说法。

    【三齿兵器】如下图:

    装上戈柄的效果类似下图:

    总之,目前共识是【我】是青铜锯齿武器,具体的形状有争议,

    【我】被假借表示表示第一人称代词(主格)以后,本义就渐渐消失了,假借义成了常常用义。

    但是在汉字【刖】的象形初文中,「我」做为一个表示「锯腿刑法」部件,体现【我】的本义。

    「刖刑」是上古的酷刑之一,就是把人腿锯断。「刖」是后起形声字,汉字【刖】的甲骨文:表示用「我」锯断人的腿。

    文献记载,这种被锯断腿的人,国家安排去当「看门大爷」:

    根据《周礼 秋官 司寇》记载:

    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髡者使守积。

    出土的的青铜器也反应这个事实,目前出土多件有【刖人守门】的青铜鼎,这种东西当时的火锅,下面的炉塘放木炭,炉门上把手是一个被锯断腿的【刖人】。

    如下图:

    我们来看甲骨文、金文中用「我」表示第一人称:

    比如:《甲骨文合集9685-9689》等几片甲骨中说的:贞,我受年?

    意思就是占卜:我家今年的收成会好吗?

    「受年」跟今天说的「丰收之年」的意思一样。

    大名鼎鼎的西周《毛公鼎》铭文也用「我」表示第一人称代词:

    《殷周金文集成2841》——毛公鼎和释文(局部)

    甲骨文、金文用「余」表示第一人称:

    《合集》36181:「余一人」,即我一人。
    《毛公鼎》:「余一人才(在)立(位)」

    《爾雅.釋詁》:「吾,我也。」,西周金文也用「吾」表示我。比如:

    《沈子它簋》:「卲告朕吾考」

    战国楚简用「予」表示第一人称:

    《上博楚竹書五.弟子問》:「宰我問君子,子曰:余(予),汝能慎始與終,斯善矣。」
    《九店楚簡.宜忌》:「凡不吉日……毋以舍(予)人貨於外。」

    综上所述:

    1、「我」跟「吾、余、予」一样古老,甚至比后者还早。

    2、「我」是一个假借字,本义是一种锯齿兵器。

    3、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古人的祭祀用的青铜礼器上都用「我」。你认为「我」是不是所谓的「口语」?

    -------------------------------------------

    「妈妈」是口语,「母亲」是书面语,是不是所有的词汇都能这样截然区分书面语和口语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语言当然是人嘴巴里面说出来的。

    「口语、书面语」如何定义?如何截然的划分?我是不知道。

    我想的话,某个时代的口语,就是后世的书面语。

    昨天还跟网上有个家伙跟我抬杠,他说什么古汉语的「曰」后面是「表意书面语」,我都不懂「表意书面语」是什么意思?

    我就问一下有什么文字和语言不表意?「妈妈」「母亲」都表意呀。

    我想口语和书面语的是一种文风的定义,应用场合不一样,判定也是很主观的,有的人认为很正式,有的人认为随便。有些词汇你真的没办法说他是书面语还是口语。

    谁告诉我,怎么样截然的划分口语词和书面语词?

    创建于 2018.03.20
    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